张雪军
图1 集思壶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作为茶器,紫砂壶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在泥料、壶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创新,而仅是造型的创新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文人墨客的需求,在紫砂壶的制壶过程中,逐渐引进了书法和绘画的表现形式,在紫砂壶壶面上进行书法和绘画的创作,其难度远高于在一般的纸面上创作,对紫砂陶刻艺术的要求也比较高,精通书法和绘画只是创作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紫砂壶,不仅要对紫砂壶制作非常熟悉,了解各种紫砂泥的泥性与特质,还需要懂得紫砂壶的文人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将书法、绘画艺术与紫砂艺术结合,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紫砂陶刻艺术附着于紫砂器皿之上,与紫砂器皿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其中的发展是文人骚客不止步于物理美学,而开始追求更高阶层的理性兴趣。紫砂陶刻艺术的出现更好的体现出了紫砂器皿的精神内核,使得紫砂器皿本身的文人气韵愈发和谐统一。对于紫砂陶刻的诗句不胜枚举,其皆表达出一种情绪,除了紫砂壶本身,壶上的陶刻艺术与茶器一道体现出文人墨客饮茶的喜悦、悠然之感。图1“集思壶”陶刻作品与一般的作品不同,该紫砂陶刻作品兼具陶刻艺术的两大形式:绘画和书法,且书法和绘画皆以《三国演义》为主题进行刻画,陶刻书法苍劲有力、陶刻绘画栩栩如生,更好的体现了整把壶的气韵、思想所在。
从开始有紫砂陶刻艺术到紫砂陶刻艺术完美的融合,紫砂陶刻艺术的改良与发展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在不断地完善中,陶刻的技艺、陶刻的主题、陶刻的表现手法都有了飞速的进步。紫砂文化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本身并没有沉重的文化负担,其可以很容易的结合各种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给紫砂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料。紫砂泥料在地下已经被滋养了数千年,在制作过程中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经过烧制后,陶刻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在实践中,紫砂陶刻采用多种主题,以抽象或者具象的形式来表现人物、花鸟、风景、诗歌或其他不同的主题。采用的手法也集绘画、书法、篆刻等于一体。“集思壶”的壶面留白空间较多,故作者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创作,也因为充分的留白,作者有机会可以在紫砂壶上表现较为复杂的主题,故作者最终选择了《三国演义》作为整把壶的主题,《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富盛名的民间小说之一,在其流传之始就采用文字和插画的形式,在“集思壶”的陶刻创作中,也结合了陶刻绘画和书法两种形式。陶刻书法篆刻的内容为《临江仙》;在绘画部分,采用了刘关张三人的肖像画,在书法上和绘画上都采用了《三国演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使得整把壶的主题一下凸显出来。
紫砂壶上创作的书法和绘画的艺术性不同于一般的书法和绘画的艺术性。就陶刻中的书法而言,优秀的陶刻书法必须满足两个要素,一是有情景,即书法篆刻在紫砂壶表面,其线条需与紫砂壶的泥料、造型浑然天成;其次是感情,即书法本身赋予紫砂壶的感觉和文人内涵。具体而言,陶刻书法的飘逸和美感是融于紫砂壶之中的,其立意又是高于紫砂壶的,优秀的陶刻书法作品能够通过壶身书法的表现立住紫砂壶的“势”,有经验的紫砂老艺人常言“装饰书法是增加紫砂壶气势的”,这在于书法的撰写模式,用刀在紫砂壶表面刻画是要求“力”的,这不是简单的墨水与宣纸的合二为一,这是篆刻刀与泥料的一场“博弈”,这种“博弈”既要分寸拿捏得当,也要根据“博弈”对象的不同及时做出不同的调整,“集思壶”的书法篆刻《临江仙》,刻画的每个字都苍劲有力,笔锋恰到好处,整体而言又肆意流畅,犹如滚滚的长江水一般雄浑有力。这种书法篆刻的手法与“集思壶”所采用的老紫泥极为和谐,集思壶本身的壶型略显秀气,在气魄方面略输一二,而篆刻的临江仙完美的弥补了气势上的差距。
就陶刻艺术中的绘画而言,往往采用白描的手法,画面不可繁复,不可喧宾夺主。如果说在紫砂陶刻艺术中,书法是“势”,那么绘画就是“魂”。陶刻艺术中绘画的主题大多以花鸟为主,将生活之美融于这日常常用的茶器之中,“集思壶”选用的主题却是历史人物“刘关张”三人的肖像画,跟一般的陶刻绘画相比,历史人物的刻画更为困难,因为历史人物通常已经“标签化”了,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标签,像“刘关张”三者在一起就是一种兄弟情谊重千金的标签,如果刻画不出这种标签感,那么这个陶刻艺术就是失败的。在“集思壶”的创作中,作者下刀干净利落,线条清晰,很好的将刘关张三兄弟之间的情谊表达出来,是非常成功的陶刻绘画作品。“集思壶”不仅造型优美,其壶身的陶刻艺术更是使其有了独特的内在气质,展现了紫砂壶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