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性学习视角下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差异性调查与分析

2020-06-29 06:57:26郭雅楠周文静
关键词:服务性体育大学生

郭雅楠,王 颖,周文静

(1.济南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服务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简称SL)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8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或学习方式[1],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进行结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2]。随着现代生活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终身体育意识逐渐增强,社会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健康服务,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社会服务的后备力量,其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我国教育部在制定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3]中指出,今后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的重理论,有的重实践,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高校培养优秀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目的,服务性学习正是深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于服务性学习,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徐志芳等[4]、龙林子等[5]将其与医学护理专业紧密结合,尤晓磊[6]将其融入公民教育,刘志[7]、周薇[8]将其引入教学实践探索中,而能将服务性学习与体育专业结合的研究并不多。王晓云等[9]研究了服务性学习对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显著效用,以及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引入服务性学习;杜朝辉[10]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服务学习”社会实践的意义与途径,提出了服务性学习对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基本社会实践能力有显著作用。前人研究中从理论上探索了服务性学习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有益性,但相关的实证调查以及微观比较分析研究鲜见,因此本文在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服务性学习下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调查进行现状与差异分析,以此来充实服务性学习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丰富体育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有助于高校践行服务性学习理念,形成“高校-学生-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和解决人才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4月至6月期间,选取济南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两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表格中用体教代替)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表格中用社体代替)大一、大二、大三、大四(2014级~2017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85人,均参与过相同时长、次数的服务性学习,平均年龄为22岁。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文根据研究内容设计了《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调查问卷,对山东省两所高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服务性学习态度的调查(具体包括的内容据后述内容给出);第三部分为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实践能力具体采用李新龙[11]的指标,包括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践能力的影响程度则采用李克特的五级量表,由调查对象根据自身真实情况对每一题项作出正确评价。

对本问卷整体进行信度检验,得出α系数为0.76,修改之后,再次检验得出α系数为0.86;通过济南大学体育学院10位教师对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且KMO值为0.76。说明本问卷信度效度良好,适合进行发放。

根据体育学院各年级男女人数比例为6∶1,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数比例为2∶1,并且均参与过相同时长、次数的服务性学习,因此采用分层抽样、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出200份问卷,每个年级各50份,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人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1.2.2 访谈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对济南大学体育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服务性学习的看法、态度、体育专业服务性学习现状以及提供的相关建议,为本文的调查提供了科学指导,最终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将收集来的数据通过IBM SPSS22.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描述性统计是对样本的背景分配统计资料、标准差、平均值和频度进行初步的了解和掌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首先进行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服务性学习态度的调查,以此反映所调查高校体育专业开展服务性学习的现状,其次调查了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其实践能力在性别、专业方向、城乡以及年级方面的差异性,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更好地开展服务性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1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服务性学习态度的调查

2.1.1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服务性学习的认可度 通过调查发现,93.0%的学生认可高校服务性学习,能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且认为服务性学习对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只有7.0%的学生不认可,这与这些学生对服务性学习的了解程度以及价值观念有关。

2.1.2 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服务性学习类型的倾向性 通过调查发现,28.6%的学生更倾向于参与赛事服务,13.0%的学生倾向于参与社会调研,10.3%的学生倾向于进行支教,19.5%的学生倾向于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0.8%的学生倾向于参与志愿服务,17.8%的学生为其他。通过访谈得知,愿意参与支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的学生大多为大一(2017级)和大二(2016级)的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大学,更愿意去奉献,在为他人服务中体现自身价值;愿意参与赛事服务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表明大多数学生渴望走向社会锻炼自己,在获得更多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社会知识,综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2.1.3 体育专业大学生服务性学习的专业相关性 通过调查发现,44.3%的学生认为服务性学习与所学专业是相关的,28.1%认为非常相关,22.2%认为一般,而只有3.8%认为很少相关,1.6%认为不相关,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服务性学习与自己所学专业是相关的。通过访谈得知,服务性学习是联结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专业与服务的新途径,只有在服务中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才能更好地体现所学专业的价值,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2.1.4 体育专业大学生服务性学习的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69.2%的学生认为高校服务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能力,10.8%的学生认为目的是更好就业,7.6%的学生认为目的是服务他人,5.9%的学生认为目的是课题研究,2.7%的学生认为目的是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1.6%的学生认为是受他人影响,1.1%的学生认为是培养职业素养和1.1%的其他目的。通过调查得知,半数以上学生都是为了要提升自身能力,可见能力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2.1.5 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18.9%的学生认为服务性学习对自身专业和能力方面有很大影响,44.9%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29.7%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而只有6.5%的学生认为有较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服务性学习对自身的专业和能力有较大的影响,而通过对体育学院教师的访谈可知,有过服务性学习经历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比普通学生高出一定水平,也更能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

2.2 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2.2.1 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文中体育专业男女比例约为6∶1,共研究185人,其中男生人数为158人,女生人数为27人。通过调查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中,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水平均为P> 0.05,由此可见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在上述能力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P≤0.05,说明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男女生在思维及动手能力上的不同,男生更倾向于思考与动手(见表2)。

表2 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t检验(n=185)Tab.2 Ttest on influence of service learning on practic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gender(n=185)

2.2.2 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方向差异分析 本文按体育教育专业(表格中用体教代替)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表格中用社体代替)人数比例约为2∶1,共研究185人,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人数为128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数为57人。分析得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同专业方向上为P>0.05,由此可见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在不同专业方向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得知,这两个专业学生参与的服务性学习内容有所交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会参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教练培训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会通过参加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资格证的学习或者实习等来提升能力,因此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在专业方向上没有明显差异(见表3)。

表3 服务性学习对不同体育专业方向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t检验(n=185)Tab.3 Ttest on influence of service learning on practic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sports majors(n=185)

2.2.3 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城乡差异分析 本文调查的185人中,农村大学生共123人,城镇共62人,在城乡差异上,除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P<0.05以外,其他能力均为P> 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得知,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从小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等的不同。参与服务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持续的影响,从而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差异(见表4)。

2.2.4 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本文调查的185人中,大一(2017级)人数共50人,大二(2016级)共41人,大三(2015级)共48人,大四(2014级)共46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服务性学习对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了在适应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能力均为P<0.05,说明服务性学习对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在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基础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大一(2017级)学生处在一个适应和提高的过程,大二(2016级)和大三(2015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不断提高自我,大四(2014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在这些能力上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并且学生参与服务性学习对提高他们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大的、积极的影响。因此,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见表5)。

表4 服务性学习对城乡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t检验(n=185)Tab.4 Ttest on influence of service learning on practic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n=185)

表5 服务性学习对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t检验(n=185)Tab.5 Ttest on influence of service learning on practic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grades(n=185)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通过调查山东省两所高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可知,93.0%的学生认可服务性学习;不同年级的学生会通过不同的服务性学习方式来提升自身能力;服务性学习与所学专业相关;大部分学生认为服务性学习会对自身有较大的影响。与没有服务性学习经历的学生相比,所调查的学生在实践中有更好的表现,其基本素质能力更强,且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更容易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学习迁移的能力比较强。

2)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与学生性别有关,由于男女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同,其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有所区别,因此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3)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服务性学习的内容有所交叉,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途径基本相同,因此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在不同专业方向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4)由于城乡差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以及学习环境等有所差别,因此服务性学习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发现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5)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次数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服务性学习对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在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基础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

3.2 建议

1)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学校应当建立制度化的服务性学习,重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专业方向的要求[12],将服务性学习纳入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社会实践学分只有达到一定的分值方可毕业,并且建立评价机制,设立合格与不合格两档,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表现等进行合理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和服务实践相结合,形成“教育-实践-服务”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2)实施科研项目培养方案。学校应积极组织和开展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SRT、挑战杯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社区科学健身指导、大型体育场馆健身人群调研等课题研究中获得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做中学”的学术探索,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3)建设校企政平台服务。社会企业与高校对接,设立更多的体育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分配男女大学生的服务岗位,缩小城乡大学生差距,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保证,从而实现双赢,构建以政府支持为基础,“高校-学生-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和解决人才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服务性体育大学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服务性管理的探究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24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的若干思考分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电视法治栏目服务性问题的探讨
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 09:03:28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从《连线119》探讨服务性电视新闻节目的要素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