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棋,王 玉,黄 茗
(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2.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 999077)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城市,要想发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引领大湾区发展的能力,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当前,广州市工业增速放缓,第二产业以及工业占比不高,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已不如以前明显。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但增速却一般,对工业甚至第二产业的增长都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活力增强,新产品数量快速增长。另外,广州重点支持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NEM(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利用数字经济助力工业转型升级。2017 年广州工业总产值为22 691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收入在2 000 万元以上)为20 926 亿元,占比92%以上;据2017 年统计,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 664 个。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于2015—2018 年广州的统计数据,对它们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当前广州工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对所拥有的各种技术创新资源(如专业知识、人员、设备等)的有效利用能力[1]。Gereffi 认为技术创新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2]。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因此,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对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准确的定位,才可能及时发现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或者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本文参考了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相关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大都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赋予指标不同权重来测度。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傅利平等[4]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以及创新实现能力等4 大指标,并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明确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的优势和不足;刘璇等[5]分析了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内外两方面,构建了研究开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资源投入能力、市场销售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外部支持能力、外部合作能力7 个二级指标;崔总合等[6]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在测度方法的直接、客观和指标体系的简洁中找到平衡点,利用企业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活动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李彩霞等[7]选取了R&D (科研经费) 投入占比、科研人员占比、新产品营销费用占比、专利拥有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起主导作用的几个指标,并用DEA 模型分析法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程度;任远等[8]基于技术创新链条以及投入、活动和产出的分析框架,从区域宏观角度出发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创新基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创新环境利用能力等5 个一级指标;王炼等[9]从科技支撑要素、科技投入要素、科技产出要素、技术创新要素评估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状况和科技竞争力强弱;徐立平等[10]通过总结前人观点和实证分析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这 6 个维度组成;黄鲁成等[11]参照了前人相对成熟的设计,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融合变异系数-TOPSIS-速度特征的综合评价方法评估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陆智超等[12]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为样本,根据企业特点,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从企业投入、转换、产出三个方面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国内现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式均考虑了投入和产出指标,可见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而R&D 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的水平。Herbig 等[13]指出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创新能力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考虑外部环境,如与外部创新组织的合作程度、政府支持力度等。本文主要采取崔总合等[6]建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从R&D 投入、R&D 产出和创新组织与管理3 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数据的完整性、获取难易程度等因素进行了改进,具体内容如下表1 所示。现有研究多评估单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选取宏观统计数据而非单个企业数据进行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有利于从宏观角度发现广州市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为工业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表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模型
本文根据表 1 提到的各项维度对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首先对数据进行汇总展示,然后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概括。
2.1.1 R&D 投入资本纵横向比较
(1)纵向比较。根据《2015—2018 年广州统计年鉴》数据,2014—2017 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内部支出情况整体呈上涨趋势。其中绝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含人员劳务费等,并且在逐年增加。经费主要来源是企业自身,其次是政府,两者均呈上升之势,可见企业及政府在不断重视研发。但是政府资金所占比例较小,说明政府研发投入强度不够,没有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对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具体数据见表2 和图1。
另外,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4 664,但有R&D 活动的企业数为2 122,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仅为1 790,说明还有不少工业企业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对于自主研发还不够重视,研发投入不足,或者没有能力构建研发机构,这会导致许多企业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率不高,从而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表2 2014—2017 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内部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图1 2014—2017 年广州市R&D 经费内部支出情况
(2)横向比较。本文选取了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在九市中,仅深圳市和广州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投入就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连续3 年R&D 投入资金位于珠三角第2,处于领先位置,但与深圳还有较大差距。广州全市研发投入经费位于珠三角第2 位,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多,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上远高于深圳。具体数据见表3 和表4。
但2017 年广州全社会R&D 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仅在2.5%左右,在省内排名并不靠前,说明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研发的质量、效率不高。
表3 2015—2017 年广东珠三角及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情况
表4 2017 年广东珠三角及全省研发经费情况 单位:万元
2.1.2 R&D 投入人力纵横向比较
(1)纵向比较。根据统计数据,2014—2017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人力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企业逐渐意识到人才是创新的主体,研发意识增强。具体见表5。
但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硕士毕业及以上人员(9 014 人)在研发机构人员(91 199 人)中的占比仅为9.88%。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于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然而从数据看当前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缺乏高层次人才,吸纳人才的能力有限,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表5 2014—2017 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投入情况
(2)横向比较。根据珠三角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人员情况,广州市R&D 人员总数连续三年处于广东省第二,但2017 年有被佛山赶超的趋势,可见各研发主体都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愿意投入大量人力来促进自身发展。总体来说,广州对 R&D投入人力强度较大,重视人才,但与深圳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可见广州虽然有众多高校,但也面临人才外流的窘境,尤其是来自深圳的虹吸效应,同时人才引进难度也在增加。具体见表6。
表6 2015—2017 年广东珠三角及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活动人员情况 单位:人
2.2.1 专利因素纵横向比较
(1)纵向比较。从全国和广东省专利分析看,制造业等工业行业占比相当高,因此选取全市专利情况进行分析。根据2014—2018 年广州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广州市 2014—2018 年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逐年上涨,其中2018 年增长迅速,总申请量、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均有较大增长。从图2 可以看出,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逐年增加,所占授权专利总量的比重在2014—2018 年总体较平稳,有略微下降趋势,但在 2018 年出现了较大的下滑,说明发明主体重视发明专利,但研发效率有所下降,结果不理想。
从专利和成果转化方面来看,广州市专利质量不高。2017 年广州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不及北上深等城市。2018 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发明专利申请量比例仅为21.52%,相比2017 年有所下降,说明较多专利达不到授权标准,企业片面追求研发速度和专利数量,创新的技术含量不高,高端创新产出不足,企业不愿意持续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长期研发中,仅追求短期利益。
图2 2014—2018 年广州市专利情况
(2)横向比较。2017 年珠三角地区发明专利情况见表7。2017 年广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与深圳的差距均有缩小;其中,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39 464 件,居珠三角城市第2,仅次于深圳;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3 位,说明广州在自主创新能力上与珠海和深圳还有较大差距。
总体来说,广州市专利数量情况呈现上涨趋势,居于全省前列,仅次于深圳,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表7 2017 年珠三角地区发明专利情况
2.2.2 社会效益指标
根据2017 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各地区统计情况,广州共获得143 项奖项,占比达58.85%,居全省第1 位,且在一、二、三等奖项上均居于首位。
2019 年初,省政府发布2018 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广州市在各类一等奖项中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项目大多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完成。
由此可见,广州市科学技术获奖情况在广东省居于领先地位,其中高校和研究机构起着核心作用,技术创新能力不容小觑。工业企业需要更加重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
2.3.1 组织
截至2018 年,广州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956 家。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8 个。
广州颁布关于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文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截至 2018 年年底,广州市共有57 家研究机构获得批准认定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位居全省第1,包括聚华印刷显示技术研究院、金发科技新材料研究院等。另外,广州市共拥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55 个,主要为先进制造业、IAB、NEM 等技术领域。2019 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华南理工大学、博世互联工业就设立工业4.0 创新技术中心达成合作,推动智能制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帮助工业转型升级。可见广州有着较多的创新组织,并且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为工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2.3.2 政府
截至2018 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共有省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 746 家,位居全省第1。根据《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方案(2018—2020 年)》,政府对当年成功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以及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给予奖励。
另外,广州市政府为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颁布奖励细则,并设立奖项给予奖励,有利于鼓励个人和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速广州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模型,本文对广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总的来说,投入维度上,工业企业R&D 投入力度不断增长,投入总额在全省处于上游位置,人力投入强度大,居全省第2;产出维度上,专利数量申请逐年上涨,居于全省前列。创新组织与管理维度上,省级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居全省首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设立广州市科学技术奖表彰对市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个人、组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专利质量偏低、高层次人才缺乏,社会效益产出不足等。
一方面,工业企业要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不依赖于技术引进。有能力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比重,注重研发的质量、产品品质。利用好政府给出的相关优惠政策,将目光放长远,不以专利数量为目的,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增加政府资金对工业企业的研发支持,转变投入方式,通过税收等方式扶持,发挥政府带头作用[14]。对于有能力但资金不够的企业,政府应当给予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要鼓励工业企业增加对产品、技术、工艺创新的资金、人力投入,完善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单以企业专利申请量、拥有量为评判标准,还要看企业研发产出质量、成果转化情况,促使企业愿意将资金投入到长期的研发中,对于研发投入达到一定规模,并且有较高质量产出的企业给予奖励、补贴或者税费减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督,防止有的企业借此避税。
工业企业应当紧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提高本企业所在技术领域的人才储备,充实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明确各类科研人员需求,根据不同类型人员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薪酬奖励,为其建立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健康发展;转变创新激励方式,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股权激励等机制,对于有科技成果的人员,鼓励其创业,从而调动人员创新热情;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科研绩效评价机制。企业也要培养内部员工的创新能力,多组织内部学习、实践,邀请产业前沿专家向员工分享当前产业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最新知识。汇聚各部门优秀人才,组建具有高创新性的开发小组,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全员创新的氛围。
广州市应当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度,为科技人员提供更适宜开展创新活动的环境,留住本地高校的优秀人才,鼓励其在相关领域开展创新实验,通过专家评估,对于预期会有高产出、高价值的项目,给予风险投资、产业孵化的支持和配合。深化人才体制和机制改革,加速聚集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15]。利用好海交会、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海外人才工作站等引智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掌握世界前沿科技的创新团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地间的人才流动,促成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共治共享人才培养、人才使用政策和机制的建立。让各地高校之间共建合作网络,推动人才要素集聚。
相比于深圳,广州拥有高校82 所,还有众多科研机构,这些高校和机构具有很强的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工业企业必须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工业企业对市场需求更为了解,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科研能力和知识,因此工业企业要利用好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平台发布供求信息,利用好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借助市场化手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政府要鼓励工业企业探索开放式创新模式,鼓励企业自身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其中起好“引导”作用,促进各方合作参与。对于资金、规模有限的中小工业企业,政府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搭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解决这部分企业的创新需求。利用已有的产业优势基础,通过服务平台汇集企业需求、行业共性技术、合作伙伴,实现技术创新孵化,最终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减少创新成本。还可通过平台促进广州工业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企业间的合作,扩大开放式创新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16]。
在深化供给侧改革以及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工业企业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促进转型升级,同时提升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力。本文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模型评估广州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现企业存在创新投入不足、专利质量偏低、高层次人才缺乏、社会效益产出不足等问题,并从工业企业和政府角度提出了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专利质量,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重视产学研合作等发展对策。这可为广州市企业及时采取合理的技术创新策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也可为广州市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仅根据统计数据做了广州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估,采用的指标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更完善、周全的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量化,做更详细的定性和定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