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路径下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的五维分析*

2020-06-29 00:58周鹏宇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精力贫困生用人单位

周鹏宇

(北方工业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100144,北京)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 201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34 万人,比2018 年多14 万,再创历史新高。[1]伴随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就业成本也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就业市场存在相对的信息不对称,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有所增加,不仅为其本人及家庭带来负担,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社会治理的难度。 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成本,寻求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投入的对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大学生就业成本相关理论

1.1 就业成本

就业是指社会中的公民个体在达到一定年龄阶段、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且有相应的劳动愿望的情况下,为获得经济收入或报酬所展开的生产经营活动。 依据我国《劳动法》,劳动者必须达到16 周岁(或18 周岁)以上。 其所从事社会劳动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可以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创业,这都算就业、从业的方式。 要确定就业形式,就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消耗特定的资源,也就是就业成本。

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寻求获得工作机会的行为活动。 大学生就业成本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学业完成后,从找工作开始一直到工作寻找结束,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约为止的期间,为就业而付出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人际关系成本等各项有形支出与无形支出的成本总和。

1.2 就业成本维度

就业成本是交易成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提出者是美国的法律经济学家罗纳德·H·科斯。他于1960 年10 月发表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 这篇论文深刻地指出,考察交易成本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各种市场主体各自围绕交易展开而产生的具体、有形的成本,更要关注抽象、无形的成本,并且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考虑交易活动所引发的连带效应和总体成本。 即便是只站在交易个体的立场,交易成本也应该涵盖经济、心理、时间和机会等多种类型,整个交易成本是在这些复杂因素彼此作用的过程中,这些成本类型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都有清晰的体现。

基于经济学的这种宏观思维视角,在对大学生就业成本进行分析时,可以找到五个维度,即经济、时间、精力、机会以及人际关系成本。 其中,经济成本是一种传统的就业成本,同时也是一种显性成本,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就业成本。经济成本主要包括简历制作、复习资料、形象包装、电话通讯以及交通费用、食宿费用等。 时间、精力、机会以及人际关系成本均为隐性成本。[2]其中,时间成本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其在简历制作、面试等方面所占用的时间。精力成本则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期间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时,投入的脑力、体力以及情感等。[3]机会成本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为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放弃其它可以提升自己和发展潜力的机会。[4]人际关系成本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为顺利就业,而用于社会关系维护等方面的投入。

1.3 工作寻找理论

工作寻找理论由费尔浦斯于1970 年代提出。 这种理论认为,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其对劳动的报酬是有差异的,而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因而劳动者起初还难以了解用人单位的劳动报酬情况。 这样,工作寻找者就要通过不断的搜寻活动来逐渐了解各种职位的工资分布,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

同理,应届毕业大学生在求职时,也需要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时间上的就业成本。 但同时在走访过程中,走访的用人单位越多,对于工资的发布情况也就越了解,因而可选择的用人单位也就越多,从而容易获得薪酬更高、发展空间更好的就业岗位。 所以此时的失业状态是一种经过理性权衡之后自主选择的结果,是主动失业而非被动失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同时大学生就业搜寻的时间越长,其产生的时间成本也就越高,与之相关的边际成本也同样随之而递增。 当就业成本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业岗位的择优选择已经达到上限或者明显得不偿失,亦即边际成本逐渐上升达到与边际收益大体相当时,此时就应主动结束这种搜寻工作所造成的失业状态。 因此,大学生在寻找工作阶段,要充分把握好就业岗位质量与为寻找它所需时间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保证就业岗位相对较好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就业的时间成本。

2 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弱势及其精准资助

2.1 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弱势地位

高校贫困生主要是指在普通高校就读期间,其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并且在缴纳学费和购置学习生活用品时缺乏经济保障的大学生。 而这种生活和学习费用的经济困境主要是以家庭经济贫困为根本原因。换句话说,他们没钱是因为家里真的没钱,而非由于家长的有意严格管控。

一方面,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而言,经济问题是制约其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首要障碍。 而这种经济制约造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技能方面的弱势。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正常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支付都存在困难,部分贫困生难于在有限的经济余额中增加开支购买学习资料、参加各类培训、报名考取证书,导致兴趣范围狭窄、综合能力差、就业技能薄弱。 还有众多贫困生在校期间为增加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选择勤工助学,花费相当大的时间精力去打工赚钱,使其没法安心学习,影响学习信心,从而耽误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更给毕业后凭借专业优势获得优质岗位的就业活动增加了障碍。 与此同时,由于家境贫困,生活条件有限,在大学生活的复杂环境中会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心态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发生一定扭曲。 有的贫困生心理自卑,言行局促,性格闭塞,不敢于、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对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既没有勇气也没有信心。 有个别贫困生羞于表现生活贫困,为了满足虚荣心和攀比心而将过多精力放在争取各种奖助学金、课外打工乃至从事非法经营活动,并且荒废学业,无法顺利毕业或者没有掌握专业技能,从而导致毕业之后就业面临更加困难的窘境,进入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在就业政策方面,贫困大学生面临着较之于一般大学生更强的就业成本压力。前文已经述及,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业之前的一段时间内都要承担一定的就业成本。 就一般情况而言,家庭经济状况中等以上的大学生在承担这些就业成本时的承压能力都有基本保障,具有一定的周转余地。 相比而言,贫困生在面对这些压力时的周转余地就要紧张得多,各方面的压力也大得多。 由于在校期间的经济支撑不够,造成贫困生的就业技能薄弱,专业优势不明显,这已经增加了其就业的难度。 而在寻找工作期间同样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在家庭状况和自己心理作用下引发的连带边际成本也就更加沉重。

总之,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处于全方位的弱势,面临特殊严峻的就业压力。 因而对贫困生的就业成本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基于精准资助的视角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就显得意义重大。

2.2 高校贫困生就业的精准资助

造成高校贫困生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单纯的经济支出条件限制所带来的经济成本压力过高等原因,也有基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就业技能欠缺、就业心态紧张以及专业优势的相对不足,所导致的多种就业成本难以承受等方面的原因。 对这些原因的初步把握不仅可以指导进一步的调查,而且还能为贫困生提供精准资助指明宏观的努力方向。

一方面,高校贫困生的最表层困难表现在经济财力支出能力有限,难于承担就业所必须面对的必要经济成本以及由此而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 因而,贫困生在就业时会尽可能降低经济支出,进而放弃或错过许多求职机会。 他们会只保留较低限度的就业资料制作费用、较低额度的报名费用或较少数额的备考资料费用,而尽可能节省大多数的远途交通费用、一定标准的形象包装费用、较高的报名费用等。 而后者往往又是高质量就业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能够减少贫困生因为单纯经济原因而错失就业机会或错过较好就业岗位,可以选择指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对特别有需要的人进行一定数额的直接经济资助,给予他们最低限度的就业经济保障,解除其现实的困境和内心的焦虑,让他们能有一个较为平和、稳定的就业心态。 这样不仅是在缓解其就业经济成本的压力,还可以缓解其在其他相关方面的边际成本。

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单纯经济资助的效率和效果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以至于不能符合资助的初衷甚至会出现负面的结果。 因此对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粗放、简单的经济援助层面,还应该朝着更加深入细致的方向努力,多花心思解决贫困生就业所急需解决的现实困难,同时避免资助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从而寻求资助效能和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针对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造成的性格心理问题,进行悉心的开导和专业的干预;针对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造成的学习精力受限问题,给他们提供相对较为合理的勤工助学工作岗位;针对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造成的就业技能薄弱问题,为他们组织内容丰富的技能考试培训;针对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造成的家庭社会关系压力,通过走访方式与其家人积极沟通,介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多做思想工作,缓解其本人和家人的就业焦虑。 周密的统筹谋划,便构成了精准资助的基本内容。 如此大量精细工作的开展,能够针对贫困生就业所面临的具体困难有的放矢,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使资助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效益。

3 样本概况及研究方法

3.1 调查样本

此次调查于2018 年2 月—2019 年12 月期间,选取两所地方高校即将毕业的家庭经济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展开调查。 这些贫困生的认定以该校经过内部评审确定的贫困生资格为准。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 份,回收问卷318 份,回收率为99.38%。 其中,有效问卷312 份,问卷有效率为98.11%。 312 份问卷中,男女生分别为177 名、135 名,占比分别为56.73%、43.27%。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进行研究,首先查阅相关理论,对问卷进行设计,然后在小范围内进行预调研,明确就业成本的维度,最后依据预调研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完善,为实证研究提供调查问卷。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经济成本

大学生的就业经济成本主要包括6 个方面的费用,即简历制作、形象包装费用、通讯费用、交通费用、食宿费用以及其他方面。 贫困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也同样会负担这些成本。 经过调查发现,各个方面对应的占比分别为9.96%、17.54%、5.61%、26.20%、15.45%、9.13%。 可见,在经济成本方面,高校贫困生花费最多的是交通费用,其次是形象包装,再次是食宿费用,如图1 所示。 也就是说,大部分贫困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选择地点比较灵活,异地求职较多,因而在交通费用方面占比较大。 这给贫困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另外,还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认为良好的个人形象也是非常关键的,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而在形象包装方面花费的费用也比较大。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贫困生在各个方面中的具体花费情况,显示高校贫困生在简历制作费用方面,36.54%的高校贫困生投入的费用为50 <费用≤100 元。 在形象包装费用方面,43.27%的高校贫困生投入的费用为200 <费用≤300 元。 在通讯费用方面,56.73%的高校贫困生投入费用为100 <费用≤200 元。 在交通费用方面,高校贫困生投入费用为200 <费用≤300 元之间的占比最高,为39.42%。 在食宿费用方面,投入费用为200 <费用≤500 元之间的占比为58.65%,如表1 所示。

表1 地方高校贫困生在求职领域的投入费用情况

4.2 时间成本

从时间成本这一角度来说,高校贫困生为顺利就业,其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 因而,时间成本也是分析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的一个关键部分。 高校贫困生求职期在3个月及以内的占比最多,为69.89%,其次是3 ~6 个月,占比为17.54%。 根据工作寻找理论,一定量的搜寻工作时间对于寻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是必要的。 但是高校贫困生对一般就业成本的承担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尽快找到就业岗位,因此用时较短。 但同时也会存在就业岗位未必令人满意,进而会导致将来进行二次就业的可能。

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等待面试结果也是时间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期间,他们也要承担来自家庭和自身的心理压力。 表2 显示,面试后通知时间为3 <时间≤7 天及以内获得用人单位通知的高校贫困生占比最高,为49.03%,其次是面试后,3 天内接到通知,其占比为28.53%。 高校贫困生等待面试同时的时间越长,其投入的时间成本就越高,其所承担的成本压力越大。

表2 高校贫困生等待面试通知的时间

4.3 精力成本

从精力成本的角度来说,高校贫困生的精力成本主要包括睡眠质量和投入精力两个部分。在调查高校贫困生的睡眠质量情况时,表3 数据显示,52.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期间的睡眠质量比较差。 在调查求职投入精力情况时,表4 数据显示,41.03%的高校贫困生认为求职投入的精力比较多,23.72%的高校贫困生认为求职投入的精力非常多。

表3 高校贫困生的精力成本——睡眠情况

4.4 机会成本

高校贫困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其也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求职时,岂会放弃一些机会而选择一些机会更大求职机会或发展机会。 76.73%的高校贫困生认为就业期间错过2 个及以下的自我提升或职业生涯发展机会,有18.55%的高校贫困生认为自己错过了2 ~5 个机会。

4.5 人际关系成本

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成本就是人情关系,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现金。 高校贫困生在求职期间,其用于招待亲朋好友、购买礼品等人情关系费用方面,高校贫困生投入在100 元及以下的占比最高,为56.72%,投入在100 ~200元之间的费用占比为20.01%。

表4 高校贫困生的精力成本——投入精力情况

5 以精准资助降低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

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一方面具有必要性,是他们找到较好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必要的付出。但另一方面,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如果过高,又会影响其选择就业的质量。 尤其是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差的贫困生来说,其影响就更为严重。 因而,要尽可能控制其就业成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5.1 高校贫困生的自身努力

此次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高校贫困生自身准备不足、处置不当等因素造成的。 因此,要降低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成本,首先要从高校贫困生自身角度着手,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高校贫困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规划的意识和水平。 高校贫困生应在毕业之前就对就业规划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对自身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前景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各种风险等具体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要留意观察社会现实,积极关注社会发展方向,广泛学习各种有关就业的指导意见,不断开展独立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成熟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适合自身的职业目标,对于就业活动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其次,高校贫困生应努力摆脱心理包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成功就业的一个关键。 高校贫困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具备开朗、乐观、坚韧、沉稳的优秀品质,并注重培养自身的差异性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以全面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个性优势吸引用人单位,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各种就业成本。

最后,高校贫困生应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前储备一定数额的物质资产用于充实垫付就业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审时度势形成支配资金的习惯和能力,避免盲目花销带来就业成本的增高,引发后续边际效应。

5.2 高校提供精准的资助活动和资助平台

从学校层面这一角度来说,在降低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方面,也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具体来说,学校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为降低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提供服务:

首先,建立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并面向高校贫困生积极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引导他们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等。 学校要在正式的专业教育同时积极提供就业知识教育,启发并帮助在校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对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各种特点、规律有基本的了解,使其开始就业时不至于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针对贫困生由于经济问题而形成的自卑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专业学习精力受限、就业技能储备不足等等一系列的现实短板,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对其心理进行干预和引导,提供学费减免或者生活补助的方式保障其学习精力、增强其专业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避免因经济困难而出现就业软实力的劣势。

其次,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以高校贫困生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为依据,根据市场导向,集合多种相关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各专业高校贫困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充足、高效的指导服务。例如,通过邀请校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等进校园,促使高校贫困生对就业信息、技巧以及社交礼仪等全面了解,降低就业成本。

再次,就业指导中心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除应向高校贫困生提供一些招聘岗位信息和政策咨询信息外,还应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和整理就业信息,为降低就业成本提供服务。

5.3 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强化资助和服务意识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许多做法对高校贫困生就业成本也有较大的影响。 为降低就业成本,用人单位可以尝试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用人单位应对自身的招聘程序进行规范,严格按照招聘制度开展招聘工作。 此次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在求职就业时,其等待面试通知的时间普遍比较长,这就无形延长了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周期,进而增加了就业时间成本及其他边际成本。 而这一情况,从本质上来说与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和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而且这是可以通过改革制度、完善程序、提高效率等方式加以改善的,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可以提高招聘的效率,简化招聘流程,降低招聘成本。

其次,用人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更多的面试机会。 例如,可以借助网络视频方式展开面试,这样既可以减少求职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也可以减少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既可以节约双方的经济成本,同时也可以节约彼此的精力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其他边际成本。 用人单位还可以通过主动到学校招聘、提供特殊岗位、将招聘要求转化为就业后职业培训等方式降低贫困生就业时的经济支出,充分发挥其吃苦耐劳的优点,增加其就业成功率,减少其就业成本。

最后,相关主管部门也应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监督,尽可能避免用人单位提供虚假、不实信息,进而降低高校贫困生就业的精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等。

5.4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保障

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可知,高校贫困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许多成本无法回避,超出了个人、学校组织和用人单位所能控制的范围,也给各方参与主体带来整体性的交易成本。 要想降低这一类就业成本,就只能依靠政府层面的进一步工作。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思考:

首先,政府可不断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秩序管理机制,健全各类法律法规,增加政府事业单位廉洁性,降低人们出行、住宿、餐饮等生活消费开支,提高信息通讯、公共交通的便捷性,提高相关部门办事效率,降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及各类边际成本。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搭建就业平台,整合相关部门,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组织线上、线下的各种专门针对高校贫困毕业生的招聘活动,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进行搜集统计、分析评估、统一发布,面向高校贫困生提供多元化、深解读、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有效减少高校贫困生就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其就业成本。[5]

再次,政府应根据高校贫困生就业的独特规律制定、完善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制度和措施,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宣讲会或专题海报、就业指导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充分宣传。 经过对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为高校贫困毕业生提供必要的政策解读、市场引导、方向指南,尽量减少高校贫困生就业中可能出现的盲目选择行为,提高他们的就业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

最后,政府还可通过制定执行有针对性扶持政策,积极鼓励高校贫困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或通过灵活的方式自主创业。 在此过程中,政府还要积极完善贫困生失业保障制度,为其就业、创业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减轻现实压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就业成本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阻碍高校贫困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成本呈现出普遍偏高且日益攀升的趋势。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成本、人际关系成本方面,而且体现在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机会成本等更多更复杂的方面。 要有效降低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成本,除高校贫困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外,用人单位、学校以及政府均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成本。 在此过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对贫困毕业生的现实困境提供精准扶助,有效降低其就业成本,缓解成本压力,帮助其渡过就业难关,实现有效就业。

猜你喜欢
精力贫困生用人单位
睡着了还能到处走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