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丽诗意光华——《诗意江南》序
每当我们读到“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人松》)这样的诗句,其中“花”“雨”与“春”的意象,组合成一种清丽而又迷离,淡雅而又婉约的春天的曲调,给人以静谧而又温润的感受,这是江南,詩意的江南。倘若探究“江南”一词,义域甚多,或为地域,如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或为政区,如清代的“江南省”;今或又为经济区域,如“长三角”等。当然,诗人笔下的江南,虽必然带有区域性的特征,但作为审美的价值,其义域或更为广泛。当年白居易游历江南之地,受到文学江南的滋润,于是写下了那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如第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泛指,而第二首“最忆是杭州”,第三首“其次忆吴宫”,则是具体的地方,那里寄存了“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现实景观与“吴娃双舞醉芙蓉”的历史记忆。所以诗人某一定点的书写与触发,也具有极大的涵盖力,展示出江南的气韵与风华。胡小石先生有篇学术短文《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山水文学”(如鲍照、谢朓等大诗人的作品)、“文学教育”(如宋文帝时开设四学馆,其中有文学馆)、“文学批评”(如齐、梁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与“声律及宫体文学”(如沈约、王融、谢跳、萧纲等的提倡与创作)四方面概括当时发生在南京的文学事件与学术成就。然毫无疑问,南京是当时南朝的首都,南京文学宜为南朝文学的象征,也是当时江南文学的代表,正所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谢跳:《入朝曲》)。
认识江南文学,宜观其历史之渊源,择要可说两点:一是南北文学的不同。《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有贼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这是神话传说,然其以“候人兮猗”与“燕燕往飞”区分南、北音,其中已内涵了南音舒徐而北音刚疾的不同。明人唐顺之《东川子诗集序》评南北诗风认为“西北之音慷慨,东南之音柔婉”,以“慷慨”与“柔婉”区分南北,也是有文学传统意味的。二是东晋风流的传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几次文化向东南倾移的阶段,比较典型的是东晋、中唐与南宋时期。其中较早的东晋王朝及其南迁士人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形成的“江左风流”,对江南文学的形成也有着不可轻估的历史影响。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其“悟言一室”是玄理清谈,“放浪形骸”是山水畅情,合而为之,是当时的江南文学风采。比如盛极一时的“兰亭酬唱”,诗例如“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玄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仰咏挹余芳,怡情味重渊”(王蕴之);“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谢安);“流风拂枉渚,停云萌九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孙绰)等,诗人游心山水之间,含茹自然之趣,表现出与道冥合的自然情韵与怡畅玄思。而吴均《与朱元思书》所描述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嚶嚶成韵”,东南胜迹,游逸风流,尽现于语象间。
认识江南文学,先谈她的载体,那就是描写江南的诗文,表现的是江南的诗意。一切文学都从民间发端,而渐进于文人雅士的笔下,所以流传于江南的民间歌谣,是原生态的江南诗意的呈现。如汉佚名的《江南古辞》:“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以“鱼”“莲”之戏,凝定了江南诗意中的“采莲”意象。后世文人效仿民谣,自然形成了这一审美传统。比如梁代萧衍的《江南弄》,其中就有“采莲曲”与“采菱曲”,前者是“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侬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后者是“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容与歌采菱。歌采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作为长篇民歌《江南弄》中的两曲,显然既是对“古辞”的摹写,也是作者对江南诗意生活的新抒发。相比之下,梁吴均的《采莲曲》又是篇民歌文人化的独立作品,曲词是:“江南当夏清,桂楫逐流萦。初疑京兆剑,复似汉冠名。荷香带风远,莲影向根生。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曰暮凫舟满,归来渡锦城。”这已属于当时的文人五言诗,但其中“荷香带风远,莲影向根生”的韵味,仍带有民谣的质朴与清新。这些描写江南的诗歌,在历代文人笔下书写不穷,当然又因各自的需要,呈示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如诗作,南朝齐谢朓《入朝曲》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輖。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诗的首两句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如词作,宋人柳永的《望海潮》云:“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曰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因羡慕江南的锦绣繁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这也可见词人对“东南形胜”描摹的成功。如散曲作品,则有元人薛昂夫的《山坡羊·西湖杂咏>),曲词云“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又云“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映湖光,逞新妆,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风,满座凉;莲,人梦香”。这里仅选取此长调中的两则,已足见江南美景与作者情感的融织。除了诗、词、曲,一些文章描写江南的胜境,亦具有诗意的魅力。如作为韵文的辞赋,有诸多书写江南的优秀篇章。例如唐人王槃的《江南春赋》,既记住六朝亡国教训,又走出荒败的历史阴影,写下了诸多江南景象的美丽词句。如赋中写道:“衡岳雁过,吴宫燕至。高低兮梅岭残白,逦迤兮枫林列翠。几多嫩绿,犹开玉树之庭;无限飘红,竞落金莲之地。別有鸥屿残照,渔家晚烟,潮浪渡口,芦笋沙边。野葳蕤而绣合,山明媚以屏连。蝶影争飞,昔日吴娃之径;扬花乱扑,当年桃叶之船。”江南美景,春意盎然。又如作为散文的游记,是文人亲历江南其地其境的真实记录,不少作品以优美文字开解江南胜迹,读后使人齿颊生香,韵致流溢。如宋人苏舜钦写的《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以散朗之笔写所历所见,却极形象而又引人入胜。如写道:“又泛明月湾,南望一山,上摩苍烟,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也。即岸,步自松间,出数里,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像设严焕,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寥寥数语,从“明月湾”“缥缈峰”到“水月禅院”,徐徐而来,曲尽其意,尤以佛庙中的“澄泉”之“极旱不枯,不类他水”束句,突出特色,乃臻妙趣。
认识江南文学,要在作者笔端呈现的江南,乃艺术的呈现,是诗的江南。我们读古人写江南的诗文,可见美丽的句子纷至沓来,其中存载的是江南的记忆,是诗化的江南。我们不妨罗列其中句子如次:“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曰鲜”“菡萏发荷花”(佚名:《子夜四时歌》),“前溪沧浪映,通波澄渌清”(沈玩:《前溪歌》),“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萧衍:《江南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盍西村:《小桃红·江岸水灯》),“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关汉卿:《一枝花·杭州景》),“人凭画阑,舟横锦岸”(吴弘道:《上小楼·西湖宴饮》),“黄添篱落,绿淡汀洲”(赵善庆:《普天乐·江头秋行》),“云山迷远树,雪浪涌长江”“山形盘踞藏龙虎,台榭崔巍落凤凰”“山围龙虎国,城连锦绣乡”(胡用和:《粉蝶儿·题金陵景》),“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送人游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別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孤村芳草远,斜曰杏花飞”(寇准:《江南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苏轼:《行香子·过七里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媼”(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纳兰性德:《浣溪沙》),“渊转渚而散芳,岸靡沙而映竹。草迎冬而结葩,树凌霜而振绿”(谢灵运:《山居赋》),“舞榭歌台,朝为宫而暮为沼;英风霸业,古人失而今人惊”(黄滔:《馆娃宫赋》),“社桔初黄,汀葭余翠。惊鹭朋飞,别鹄孤唳。听渔根之递响,闻牧笛之长吹。既览物以放怀,亦思人而结欷”(叶清臣:《松江秋泛赋》)、“曰沉极浦,云暝长河。芙蓉披风,远树交柯。微月初出,欢情愈多。笑言绸缪,朱颜半酡。有酒如渑,不醉如何”“台之筑兮民劳,君之怒兮怒夫不高。女色兮迷人,曰夕兮怓怓。月明兮乌啼,君王之宴兮不醉无归。敌已至兮不知,人已去兮台亦堕。吊麋鹿之遗址,抚怒涛其同悲”(杨维桢:《姑苏台赋》),“其峭也,如斜行升天,遽握斗柄。其邃也,如再轉入壑,先闻飚轮。其纡也,如蜗角已出,仍盘羊肠。其险也,如熊增甫离,更人虎坎”(洪亮吉:《游幕府山十二洞及泛舟江口记》),佳句间隐蕴着的是诗化的江南。诗文中“菡萏”“澄渌”“早莺”“新燕”等意象,衬托出江南春色的清丽,而“江流”“台榭”“吴宫”“霸业”,又使人隐约地谛听到政治兴衰的历史回响,至于“闻笛”长吹,“渔舟”唱晚,更令读者如临其境,沉醉于这诗意的江南而徘徊流连。
认识江南文学,是时空的交映,是诗意的人生。一个文人的足迹,一篇诗文的精华,是一个诗灵的彰显,而汇集众多文人的创作,就形成了一种或清流涓涓,或崇山峨峨,或风流自赏,或气势磅礴的艺术的精神的流动。我们读李白写于南京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曰,长安不见使人愁。”古人就曾说过其格调是仿效崔颢《黄鹤楼》诗,到明朝时还流传李白与崔颢旧作较胜的故事:说的是李白到黄鹤楼要题诗,一看崔诗已在,故感叹“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到金陵而作此诗。以李白的才情,这一比诗故事有合理性,是其诗意人生的一次显露,但是读这首诗时,却绝非简单地模拟或斗胜,其中“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的历史沉思,以及“浮云蔽曰”与“长安不见”的现实境遇,造就了这首既幽悠又刚健的“金陵怀古”诗,既与其他诗人的同类创作同声应气,又在众作中别出心裁,卓然绝世。同样,欧阳修在滁州任上所写的《醉翁亭记》,后人赞赏其开篇“环滁皆山也”一语的凝炼与精彩,至于继而描写的“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为记文,其描述亦尽美矣。但是,了解欧阳修的自然人生,认识他在江南美景中的文学人生,该记全付精神都凝聚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语,人生的自然书写,自然的人生内化,已融契为一。所以我们可以对照欧公所写的《秋声赋》,赋中通过“其状”“其色”“其容”“其气”来拟写“秋声”,以消退人之常情的秋“怨”,而回归于天气为“秋”的自然,将人生自然化而达致这一超凡脱俗的境界。品味李白、欧阳修的江南诗文,正是其与江南之自然融契的人生昭示。于是我们从历代江南诗文中看到苏中胜境、皖南故迹、浙西风光,江流,枫桥,雁荡,震泽,那旭日东山,那渔舟唱晚,无不凝定为历史的诗情,书写着一代代现实的人生。
文学融织自然与人生,江南文学也就内涵了自然的江南与人生的江南,如何融织人生与自然,文学表现在心与物的情感亲和。唐代书家李阳冰在《上李大夫论古篆书》中说:“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曰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礼;于鬓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匕、所成,可谓通三才之气象,备万物之情状。”又在于心与物的义理融合。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顾恺之画云:“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书画艺术通于文学,读历代文人江南图像的诗文“长卷”,品味“江南”意象中的人生与自然,遴选其中篇章,可谓尝鼎一脔,甘旨味在。清人戴名世《游大龙湫记》记游之胜云:“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倘借取其意,“循锦溪而行”,可观江南文脉之源流;“诡状殊态”,堪比江南诗文之精彩;“不可胜数”,则喻示江南文学宝藏值得开发与鉴赏的丰厚与永恒。(《诗意江南》,许结主编,孙晓云书写,安生注释,凤凰美术出版社即出。)
黄华许方氏统谱序
戊戌冬月,黄华许方氏修谱办宗亲数人莅金陵,与余会商统谱修纂将告成事,并嘱为序,以冠册首。余甚惶恐,岂欲缀名大贤,敢纵笔述臆哉!然慨想古德之风徽,流韵悠永,宗亲之心力,蒇事维艰,尊畏之意,诚敬之心,又安能不蕴内而宣外,感怀以寄文。
余观中华文治,明德为本,行已有孝,孝则亲亲,德则尊贤。《礼大传》曰:“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行己之法于正心、诚意,因修身而齐家;明德之教于格物、致知,以治国而平天下。职是之故,昔贤忧亲尽而族散,族散则本失,尝读苏明允《族谱引》“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岂不耿耿于怀,戚戚于心,孝悌之念,油然而生矣。家谱国脉,能不慎乎!
夷考氏族之兴,源自上古,祝融、燧人,大庭、有巢,部落同于神话,殷民六族,周室传宗,始如《春秋》隐公八年左氏传云“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尊祖敬宗,族系渐然昭晰。迨至汉晋六朝,因家族之变迁,有谱牒之肇作,然吴姓之于东南,侨姓缘自渡江,皆强宗之大族,非百姓之荣光。唐宋以降,宗族共同,家谱牒,长幼序,重人伦,厚风俗,非特惻然于胞泽之情,且有所严惮而不敢隳其职分也。吁嗟许氏,或秉火德,为姓则姜,奉神农之初祖;或系玄帝,命氏曰姬,步颛顼之遥尘。此乃远古传闻,固未足征信。文叔迁徙,都在许昌,高阳郡望,史册渐彰。于是祖德流芳,孙支挺秀,汝南河南,颍阳睢阳,河北江南,分支流裔,不可尽悉矣。姚惜抱桐城望族,其《族谱序》稽考先祖迁自余姚,追溯其源,因故家残灭,代远年湮,无复传者,故谓修谱牒“不可知则阙,以为愈于诬托者之愚”,旨哉斯言!黄华许方氏自初祖明易公迁自婺源,居桐城黄华里而立宗,溯前源乃世居徽州许村,或谓璙公之裔,然文献不足征,付阙可也;观后承则经二世、三世、四世,至五世朴菴公、静菴公、宁菴公、怡菴公为四房,前三公成支谱,怡菴公传六世畏斋公、西村公、桂轩公复为三支谱,计六谱分修,上敬祖祢,下次子孙,旁治昆弟,派联系属,分支炽蕃,历历可数而呈其大观。
余生于江南都邑,與家山隔江遥望,述谱系朦胧未得其朕,然幼承庭训,尝闻先君子谈乡梓故事,先贤之嘉言懿行,潜德幽光,心向慕之深焉。木必有本,枝叶附尔,吾族以耕读为业,不在簪缨甲第;植兰于庭,自然清淑之气。余未及成童,随先君子蒙难归乡里,土茅败圮,何见清淑?饥寒困顿,礼义不彰!遇亲则不敢言情,寻宗又何来谱迹。始知家国一体,荣辱与共,孔圣富而后教之训,良有以也。今时代开新,岁历呈祥,弘扬优秀传统,把脉人类命运,谱云扔之蕃衍,联族谊于亲疏,熙皡淳风,敢弗敬宗?荒陬遐滋,尽沾文教。收旧谱以存文献,成新编而彰宗风,所由防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又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欣悉宗亲诸先生耗数载之精力,整旧帙,纂新篇,成《黄华许方氏统谱》。余观此谱之修,有三难:自民国修谱以来,近百年散佚淆乱,爬罗剔抉,寻古搜残,此一难也;旧帙均为支谱,分修六部,今为统编,合涣萃离,聚散为整,此二难也;方今世界,生民流动,族人遍布海内外,寻访以归宗,或跋山涉水,或电讯往来,其间甘苦,不言而喻,此三难也。闲览旧谱诸序,张砚斋公叙谱有三长,不为势所怵,不为利所动,不为议论所摇夺,此或修谱诸君之所遵循者欤!马抱润翁赞述许方氏宗族,以为“平淡之久,必有炫烂在其后”,诸君统谱之修撰,一视而同仁,写近而举远,贻谋德泽,寄望来者,亦此之谓欤!余感于事而颂其成,谨奉数语,企报诸宗亲功德于万一,且为贡献祖灵之心香一辦耳。
《清代赋学论稿》序
余观古贤论赋,尝开卷而喜,掩卷而思,默尔良久,喟然叹曰:旨哉斯言也。又尝灯下书隙,废卷枯坐,恍然若失,复叹曰:何简而未明之甚也。彦和诠赋,诚为翘楚,曰楚之赋得“江山之助”,曰汉之赋乃“体国经野”,曰赋之体“丽词雅义”,曰赋之法“铺采摘文”,曰赋之艺“蔚似雕画”,何以言之?何以得之?余未闻其详焉。唐宋以降,闱场试赋,程文准律,或附会经义,大言以张其本;或协声竞技,微语以逞其巧,皆扬子所谓“雕虫篆刻”者也。迨及明清,或复古以蜕变,或尊古以尚时,论赋之语,渐臻于繁缛且细密矣。若清世,康熙帝命大学士陈元龙编纂《历代赋汇》,以昭示“赋者,六义之一……赋之于诗,功尤为独多……唐宋则用以取士,其时名臣伟人往往多出其中”(《御制历代赋汇序》),吴省兰为法式善《同馆赋钞》题序云“国家文教覃敷,大雅宏达,石渠、天禄之彦,握元珠而吐白凤者,固已鸿篇钜制,凌轹往古”(《同馆赋钞序》),此赋“体国经野”之谓欤!于是省思有清赋学,或论气象,或辨区域,或言技法,或品艺趣,一言蔽之,曰赋集明赋学,乃以文本证批评也,其堂庑阃奥,尽见于斯矣。
顷得务正教授传来新撰《清代赋学论稿》,计分五章:曰文化政策与赋学复兴,证以陆棻《历朝赋格》与王修玉《历朝赋稭》;曰馆阁赋风及其流衍,证以法式善《同馆赋钞》及《国朝赋楷》《本朝馆阁赋》;曰赋学地域特征,证以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李元度《赋学正鹄》、姜学渐《资中赋钞》;曰清代赋法论,证以朱一飞《律赋拣金录》、林联桂《见星庐赋话》;曰清代辞赋艺术形态,证以马传庚《选注六朝唐赋》、三十二篆体乾隆御制《盛京赋》及沈谦《红楼梦赋》。兹赋集之论欤?赋学之评欤?二者合一,囊括考据、义理、词章之法,勘究精审处,乃批评反证于文本之绩之效矣哉!
庚子新春,江汉疫起,居家闲翻务正旧著《沈德潜集整理与点校》,草五律一章,末联云“皖江新谱曲,点赞一吟痴”,今读斯编,心念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