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恢复效果及医护遵从性的影响

2020-06-28 05:07周祖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医护动机效能

周祖艳

脊柱骨折为临床常见创伤,其损伤部位具有一定特殊性,患者需较长时间卧床休息,易出现压力性损伤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2],因此,需对其采取有效的功能锻炼,进而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并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3]。保护动机理论由美国专家Rogers于1975年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是威胁以及应对评估,本理论对于保护行为形成动机,提升的良性适应反应有巨大的价值[4-5]。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脊柱骨折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脊椎骨折;意识清醒且沟通功能正常,能够配合护理干预措施及相关调查工作;对本次研究方法及意义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伴有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护理;在发生骨折前,已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对本次研究可能产生影响的疾病。男49例,女39例。年龄31~67岁,平均(49.52±6.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3例,坠落伤35例,重物砸伤30例。骨折部位:颈椎骨折7例,胸椎骨折23例,腰椎骨折54例,骶尾椎骨折4例。根据入院时间,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中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49.05±6.9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1例,坠落伤17例,重物砸伤16例;骨折部位:颈椎骨折4例,胸椎骨折12例,腰椎骨折26例,骶尾椎骨折2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01±5.9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1例,坠落伤17例,重物砸伤16例;骨折部位:颈椎骨折3例,胸椎骨折11例,腰椎骨折28例,骶尾椎骨折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当日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及相关制度,提高其对治疗环境的熟悉程度;开展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对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同时向其宣讲疾病相关的注意事项;协助其进行相关检查;根据病情及生命体征,对其进行饮食指导,为手术做好准备。手术前1 d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及盆底肌训练,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告知其进行手术的常规流程,及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手术结束待意识恢复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内容包括术后注意事项、按时进行肢体活动的重要性、体位干预等相关护理操作方法;指导并协助家属对其进行体位干预,对创口采取护理措施,并告知排尿技巧。

1.2.2 研究组 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

1.2.2.1 明确保护动机干预的目的 保护动机理论通过认知过程中的威胁评估以及应对评估对患者行为转变进行解释,研究其中的机制,通过动机研究其健康行为。通过CBM以及知网等专业数据库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同时组织专家以及护理小组进行咨询与讨论,明确实施该护理方案的实际意义与目的。威胁评估干预的目的是提升对相关疾病危险性与易感性的认知水平,改善内部以及外部回报的认识。其中,危险性指的是相关疾病的常见危重后果以及预后;易感性指的是疾病的好发人群以及常见危险因素;内部回报指的是自身对不良行为的认识水平;外部回报指的是家属对不良行为的认识水平。应对评估干预的目的是提升采取科学预防措施与行为的自我效能与反应效能,同时降低做出此种反应的反应代价。其中,反应效能指的是实施预防行为产生的有益之处;自我效能则是采取此种行为与反应的信心;反应代价指的是在此过程中的努力。结合以上目的,为患者制订保护动机的针对性干预方案与举措。保护动机干预的实施方案内容,见表1。

表1 保护动机干预的实施方案

1.2.2.2 具体实施方案 (1)采用宣讲会的方式提升认知水平以及效能。共宣讲4次,每周1次,每次45~60 min,鼓励家属积极参加活动,举办地点为健康宣教室;进行宣讲的人员是研究者。第1次:内容应包括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等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对疾病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了解到疾病的危险性与易感性,增加其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向宣讲保护动机的7个变量,即外部回报、内部回报、自我效能、危险性、易感性、反应效能以及反应代价,让其明确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的重要意义。第2~3次:宣讲的内容为疾病的常见保健与预防措施,具体内容有合理的运动规划、补钙的常识、安全指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指导等。如进行安全指导时,护理人员要嘱对发生跌倒的危险性进行自我评估;鼓励在生活中起床时做到清醒30 s再起床、起床30 s再站起、站起30 s再行走;同时对环境以及着装等安全方面进行指导。第4次:为播放教育视频播放健康宣教视频,同时发放特制的宣教手册,强化患者认知,保证教育的效果。(2)组织经验交流会。研究者组织住院的患者及家属分享疾病治疗与预防的困难以及成功的经验,地点选择示教室,每周末进行,时间设置为1 h。针对一些依从性较差的,要帮助其探讨现有行为导致的最终结果,如转变行为积极预防带来的收益,指导积极衡量不进行预防保护行为带来的“内部回报”以及不良后果,同时请积极性较高,预防效果较好的患者对其进行帮扶劝导,让其真正认识到预防保护行为的价值。对依从性较好的,肯定其所做的坚持和努力,并给予相应的鼓励,维持其信心,使其切身感受到干预带来的好处。同时通过与家属朋友接触,了解家属对采取不良行为的认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并指导其在干预中充分发挥监督和鼓励作用。(3)实施个体化干预及指导。指导并协助开展肢体康复训练:由肢体按摩至被动运动,并指导进行身体等长伸展训练及改良臀肌训练,同时,告知肢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及配合程度。饮食干预:指导患者使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对血糖正常的,指导其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纠正对补钙的错误认知,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老年人对钙的需求情况,使其认识到缺钙的潜在危险性及严重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补钙意识,以增强摄钙效能。用药干预:告知患者按时用药的重要性,并将药品的服用剂量及时间告知及其家属,以提高其医护遵从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用药常识及意识,以增强用药效能。疼痛护理:术后1 d患者常出现疼痛症状,告知其通过调整呼吸频率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疼痛感受,并告知其疼痛评估方法,对剧烈疼痛的患者,开展多模式镇痛方法,并按时给予镇痛药物。(4)家庭访视。分别于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月进行,每次30~60 min。随访的内容有:观察和评估的生活环境、生活行为方式及心理状态等,了解其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准确地评估其再骨折风险大小,并对及家属给予相应的预防指导。

1.3 观察指标 (1)干预前后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6]评价运动功能,其该量表满分为100分,上、下肢评分满分分别为66分及34分,评分越高表明其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越好。(2)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7]评价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及角色4个评分维度,各维度满分均为100分,且分数越高其生活质量越高。(3)医护遵从性及再骨折发生率。将其具体分为:优:积极配合医护行为,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能够完全遵守医护要求;良:基本配合医护行为,出院后存在轻度自主行为;住院期间基本能够配合治疗及护理,出院后依从性降低,且在经过随访指导,仍存在自主行为;差:基本不遵守医护要求,在用药、复诊及功能训练等方面主观性较高。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统计出院后12个月时的累计再骨折发生率。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后运动功能康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上肢、下肢及功能康复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运动功能康复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各项目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医护遵从性及再骨折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医护遵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院后12个月时再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医护遵从性及再骨折发生率比较(例)

3 讨 论

脊柱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进而导致其大小便功能障碍及肌力下降等,加之该类患者术后需保持长时间的静养状态,因此极易导致压力性损伤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导致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肢体功能的快速改善,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采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在特定时间得到与病情相适应的护理照顾,同时,该护理干预由入院后即开始,并在其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得以延续,因此有助于其肢体功能的恢复[8];其次,对照组脊柱骨折患者在住院期间基本处于卧床状态,多数患者在出院后才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主动锻炼,而研究组由于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护理,即由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对其肢体进行按摩,保证了其血液循环功能的正常运行[9],有效避免了其关节、肌肉出现萎缩等现象,进而有助于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结果显示,研究组GQOLI-74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医护遵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院后12个月时再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两组患者症状在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改善,使其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显著提高;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有助于提高其日常行为能力,进而提高了其生活质量[10-11]。本研究在入院时即对其进行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集体教育、个体具体指导、经验交流会、家庭访视,降低了对预防再次骨折的反应代价,增加了对预防行为的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弱化了对内部回报和外部回报的认知,强化了对疾病严重性和自身易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13]。

综上所述,对脊柱骨折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恢复效果及医护遵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医护动机效能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