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畔的世外古村

2020-06-28 13:33李雨霖闵杉
云南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壮族

李雨霖 闵杉

当我们聚焦于云南西部那些大江大河时,在云南的东部默默流淌着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清水江,这条河是珠江上游南盘江的支流,发源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丘北县,流淌于丘北和广南两县接壤处的高山峡谷之间。

2000年,丘北县旅游局邀请我们前往清水江上的猴爬岩大峡谷探险,这段峡谷因两岸常年有猴群出没而得名。两岸绝壁连绵,山势险峻独特,峡谷全长9公里,密布瀑布、暗河、溶洞和动植物。当时只觉得清水江是一条人迹罕至,自然风光绝美的河流,但交通实在不便,难以旅游开发。

实际上这只是一叶障目。清水江总体上来说是一条秀美清澈的河流,两岸是壮苗等民族的家园,一条条溪流从山间奔流而下,流过村寨,流过稻田,汇入清水江中,牧童短笛,渔舟唱晚,形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卷。而其中最美丽的风景是10余个壮家传统村落,如今,通往村子的仍然是石土路,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也使这些壮族村寨的原始风貌和人文景观鲜为人知。这些小村子悄悄躲在巍然的大山深处,远离城市的喧嚣,独守自己的安静。这里保留了壮族最原始纯粹的生态文化,走进清水江两岸的村落,就如同翻开了一部壮族史书。

这里堪称中国传统村落最为密集的地方,在国家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清水江两岸竟然集中了革雷、石别、里夺、西牙、者妈、上米哈、下米哈、下者偏、上者偏、那坝、马碧、革里、板江、蚌古等14个古村落。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有广南县的马碧、板江、下者偏和丘北县的石别4个古老壮寨。

朱荣/摄

古老建筑、窄街道和纯朴的壮族群众构成了石别村一道靓丽风景。

……石别……

石别村是一个藏于深山的壮族古村,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那些古老的干栏建筑依旧,壮家儿女的生活在田园牧歌中绽放光华。石别村坐落在清水江畔的半山腰上,坐北朝南,村子背靠绵绵大山,村前则是滔滔不绝的清水江,清水江奔流到石别村突然绕了一个弯,如一道彩虹。水流湍急,气势磅礴,十分壮观。石葵河呈“S”形绕村而过,村子被凤尾竹、芭蕉林环抱,水车在清水江里唱着古老的歌谣。走过铁索吊桥,两株高大笔直的木棉树挺立在江边,神奇的大榕树一年分别于春、秋季节发两次叶,江里有农人在撒网捕鱼,人文和自然景观组合成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秀美画卷。就是这条江,造就了沿岸河谷地带的形成,时宽时窄的河谷,一丘丘稻田弯弯曲曲,一块块田垄无规无矩,就是这些田地,养育了石别村一代代壮家儿女。

壮族称居住的房屋 “干栏式”民居,这种住房形式,宜于潮湿多雨,夏日酷热,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坡地。房屋的前面或后面,建有晒台,以晾晒物品和纳凉;从地面进入中层住人的大门,用方块石条或木板砌成一级一级而上的阶梯。壮族的这种房屋建筑,建在村寨的山腰,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十分壮观。

石别村的街道很狭窄,有的地方牛车也难过去。造成这种现象的是石别村的宅居地很金贵,没有更多的建房处,还有一种说法是,壮族民居从古到今都是紧挨着修建,邻里之间好沟通,是团结和睦的象征。长期以来,石别村的生产生活主要依靠人背马驮,村民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生活环境。古老建筑、窄街道和纯朴的壮族群众构成了石别村一道靓丽风景。

朱荣/摄

朱荣/摄

……马碧……

我们都知道在广南有一个坝美村,很难想象,在交通和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这里的村民仍然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实际上,这样的村子在广南还有好几处,其中最具魅力的就是世外古村——马碧。这个秀峰环绕、深藏谷底的千年壮寨,这个“世外古村”犹如挂在山上的古画,马碧河带着时光川流而过,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走过马碧河上的吊桥,这里长着茂盛的树木,流淌着干净的河水,种养殖着天然的产品,让人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很多地方依然风景如画、水质清澈、村落纯洁,如登上九龙神山,就会留恋在这块土地,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再到里夺村游览,整齐的传统木屋,禁不住踏入这里感受着蕴藏的文化等。

漫步马碧,庭院错落,古道深深,一幅壮族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马碧村的大部分民居都有100余年历史,其中几幢的年纪约有500年。为了保护民族风格的建筑,目前村子里只有10栋砖房。大部分房屋都还保持着干栏式建筑最传统的样式。

很多年以前,村民的祖先从外地迁居此地,他们用马匹带着行李和祖宗的牌位。当马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停步不前了,祖先一看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这是马逼着他们不走了。于是他们在此地安家了,取村名为“马逼”。“马逼”这个名字听着不雅,于是村民改“逼”为“碧”,叫“马碧”村。

马碧村的村民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和优良传统,如民族服饰的穿戴、刺绣等手工艺品的制作、祭龙和花街节日保持、婚嫁的习俗延续、爱好山歌的热情等都在坚固着。每年“三月三”,身着盛装、头戴银饰的壮家妇女就送来了祝福的歌声和美酒。男子们则跳起了具有浓郁壮族风情的耍牛头舞、铜鼓舞和纸马舞。马碧村的村民们民风淳朴,优秀的民族文化千年传承,刺绣、编织、陶艺、纸艺、绣缝、木作等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让人眼前一亮。

马碧河带着时光川流而过,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李雯/摄

李雯/摄

……板江……

板江二字意为山谷中的平凹之地,与江并无太大关系。地处深山中的村子周边不仅没有江,连河流也没有。寨子四面环山,重峦叠嶂,寨内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连绵成片,面向田野,视野开阔,数百座木质房屋形成一个群落,既雄伟壮观,又娴静柔美。这里有山野之美,还有令人着迷的古村落与民族风情,更有写满故事的土石长巷。

清晨时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金色的光束开始隐约地映照在吊脚楼上,村寨还保持着干栏式建筑最传统的样式。全楼均是木结构,用青瓦或茅草覆盖。一般的吊脚楼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等;中层为人居,铺设木板,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顶主要用于层存放粮食。整个建筑除了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之外,其余部分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榫卯衔接。村里的老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子、凿子和锯子,就能在柱子、屋梁、穿枋上准确地凿出上千个榫眼,使椽柱相连、梁檩相扣,构成一个稳固的建筑体系,给人一种既典雅灵秀又挺拔健劲的感觉。

壮寨和壮族人的生活,积聚着他们自身的文明,壮族古歌象征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壮族山歌唱出的是他们生动丰富的生活,壮族节日寓意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傍晚,路过小巷深深,几个壮家人端着饭碗,靠着墙吃晚饭,暖黄的路灯照下来,也自成一处风景,历经岁月打磨,她越发古朴清幽,宛如躺在时光之外,美成一座世外桃源。

板江的晚上从来都不是一片漆黑的,夜色笼罩之下的吊脚楼异常安静,在朦胧的山影怀抱里,充满了神秘。夜空的星河点亮了深山的古寨,一翘首,一仰望,皆是精致无比的画面,站在古寨的最高处,背靠百年木宅,伸手可摘星辰。

……下者偏……

者偏是三条河汇流的地方,九龙山上流淌下来的两条小溪在这里汇入清水江。下者偏村建于河边的山舌缓坡地段,四周高山环抱,梯田层层。根据下者偏陆氏家谱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当地陆氏已经“历有六代以广”,由此推断,下者偏村于清代建成,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几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当地壮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一直保存并沿用了最具壮族特色的干栏式民居。全村共有118户,干栏式民居建筑在本村就占98%的比例。

下者偏是“壮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最著名的是“拢雅歪”,即水牛(母)神之舞。“拢雅歪”是下者偏最具特色的传统舞蹈,一般在重要节日、祭祀、丧葬等场合表演,表演者最多时有50余人,只有男性能跳。“娅歪头”和他身边戴面具的“花脸壳”为首,随后依次跟着纸马、棍术、大刀、钉耙、三叉等十八般武艺,舞蹈队伍沿街浩浩荡荡向前,在锣、鼓、钹、镲伴奏下,一边行进一边表演,村乐队也吹起唢呐、笛子,奏起喜庆调子,场面热闹非凡。寨老携众位身着黑色长衫,打着黑色包头的长者紧随其后。女人们也戴上牛角包头,穿上斜襟翘角上衣和百褶长裙,脚踩一双绣花鞋,发髻、耳垂、脖颈都佩戴着精美银饰,有些还打着遮阳的花伞,缓缓地跟在队伍后面,无论年长的奶奶还是几岁的娃娃,都满脸洋溢着喜庆的愉悦。

李雯/摄

李雯/摄

猜你喜欢
壮族
壮族村落传统武术与民俗的互动分析
壮族北路坐唱八音乐曲中的节奏节拍以及打击乐特征
动 听 的 壮 族 三 声 部 民 歌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论旅游开发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