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红
由于肆虐的疫情,中小学生不能背起书包,走进校园,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停课不停学。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我下载了许多关于英语学习的抖音小视频。在一次浏览抖音的过程中,无意识的观看了这样一个视频:2020年开学第一天,一个小学生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戴着口罩,从自己家的一个房间走到了另一个门上挂着“二年级2班”牌子的房间,坐在椅子上大声说:老-师- 好。看完之后,我沉思了许久.....
第二天,我从学校网管处找到了平时上课铃声的音频。上英语课的时间到了,按照往常一样,我还是提前10分钟发起了会议直播,这是我多年的候课模式,当学生们一个个进入“教室”后,我按响了上课铃声,铃声刚刚响起的时候,通过网络画面,我看到了一张张惊讶的表情,但几秒过后,孩子们的神情恢复了平静,慢慢地变得严肃起来,他们好像意识到什么,当30秒的铃声停止后,有几个同学慢慢的站了起来,怯生生的说了声“老师好”,他们居然忘记了这是英语课,我马上站直身体,大声的说了声:“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Nice to see you.” 这时我看到许多同学都站了起来,打开话筒,向我问好。虽然声音不是很齐(也不可能很整齐)但是我听起来特别的悦耳,这是一个多月的网课以来第一次师生起立问好。接下来的课我觉得上得特别成功,那几个调皮的孩子也没向往常那样时不时的打开话筒,弄出点声音。
这是一个学生在当天下课之后发的朋友圈的截屏,看来这个铃声对学生的触动还真的很大。
上了一个多月的网课,孩子们出现了各种疲劳:视觉疲劳、听觉疲劳、感觉疲劳、精神疲劳…… 一个孩子们听了将近六年的上课铃声让他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新鲜。看来这个久违的铃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本以为孩子们是出于新鲜,吸引了注意力,但是过了一个多星期,孩子们对上课铃声的追棒热度不减,我发现自从有了上课铃声,孩子们上课积极了,大多数学生都能不用组长左催右催,提前“蹦”进“教室”,和从前在学校一样,拿起书来,大声的读书,直到听到悦耳的上课铃声,才停下来。这不是新鲜感,这是仪式感的叠加效应。
仪式感会让学生感到“与平常日子不同”,这就是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仪式也是群体中自我认同的标志,你认同了这些仪式,也就说明你融入了这个群体。仪式感不仅仅止于举动,它有着某樣东西赋予某种超过本身功能价值的意义。仪式感越强,人们的心灵成长就越快。这些仪式相当于一个“按钮”,当你开始仪式的时候就是在暗示自己:我要开始进入另一种状态了。仪式是一种经历和体验,是一种行为的约束,其承载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