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鹤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高中学习中,语文与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元素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文学内容与历史文化在很多情况下是"互通”的,高中语文学科中,选择了大批量记录了历史知识的传统文学,比如说,《左传》、《史记》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许多代表性文学作品及文学体裁。
语文教师适当引入历史元素,并将二者有效融合,可以在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的同时,増强学生语文阅读鉴赏的能力,提升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
然而,由于历史涉及到不同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而大多数学生们对人类历史的了解甚微,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处理文史相关知识,衔接学科知识的交叉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及学习效率,就成为教师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在内容设置上,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现代诗歌与散文、小说、新闻,以及论述类文本论文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内容,大致包含:文献作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数据背景,以及文化知识等。
下面,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比较分析,高中语文与历史学科中的交叉性内容。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学科的学习重点,是探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语文学科则在分析文学形式的特点的同时,也要分析写作特色,及作品、作者的情感、社会现实意义。但是,即使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他们之间的相互交融与相互辅助的关系,却是不可以被忽视。
比如说,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历史元素,《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再现了古代“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恋爱文化,反映先秦时代历史元素。再如《史记》在具有大量的历史元素的同时,对人历史人物的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史记》是通史著作,但文学色彩更浓,司马迁将史料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更突显了文学艺术结构性特点。唐代,文人诗词歌赋盛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盛唐时期的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以及科举制的推动。同样,晚唐及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愤懑哀怨情绪居多,主因是社会动荡、边关战乱频仍,诗词笔墨成为报国无门的文人士子们在无奈之中拿起的刀枪剑戟。到了明清时期,小说的世俗化,则是市民阶层兴起的重要显现,更多的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与“庙堂”相对的“江湖”,从社会发展来看,明清时期激烈的民族冲突和社会矛盾为小说的权兴起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社会心理,知识分子们对传统社會文化的反思使这一时期的小说蕴含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即:反封建的思想观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文学属于一定时期的历史,同时,历史也只能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文学与历史都存在着虚构与想象的成分,这正是所谓“文史不分家”。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补充史实,对于学生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情感、把握作品主题等,都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对学生突破课文中难点有着重要意义。
比如说:教师们对古诗文的讲解,不仅要帮助学生疏理诗词大义,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更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史实,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者观点。而要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将历史知识做到一定融合,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掌握,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现实的一种反映,文学中渗透着作家对所处时代的社会认识、对人生的看法。语文教师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将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入到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加可以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文学角度等多角度赏析、评价文学及文本的综合能力。如果能将历史学科知识运用到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作为写作的素 材,能够促使学生有意识理解历史人物,扩大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范围,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史为鉴,提升学生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将不再会仅是梦想而已。
当然,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历史元素的引入也不可以过多过重,毕竟,我们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的综合鉴赏的能力。过分引入历史元素,语文课程就成为了历史课。
语文教学中历史元素的适当运用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但历史知识讲解是为了语文教学能够得到更好效果,他是我们走进文学大门的一个突破口,然而,我们却尤其不能忽视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不可以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在运用历史知识时,要简洁,要简明,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历史上。
以联系的眼睛看待万物,在区分中看到共性,在平行中看到碰撞。我们的学科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以“迁移延展”的方式,为学生们打通任督二脉,提升教学效果,提高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