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芳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支架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写作。三年级是作文指导的启蒙期,学生通过写作支架,让作文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从教材习作板块来看,遵循连续性、螺旋上升特点,关注学生习作经验的渐进积累。如,在三年级上习作三中,以童话故事为背景,让学生认识角色、时间、地点及基本故事情节,说明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使得童话讲述更为完整。不过,一些教师对支架的建构还存在疑惑。现着重就此提出几点肤浅建议。
一、引入“头脑风暴”,为学生在发散思维中建构“支架”
三年级写作指导,很多教师感慨无从下手。我们分析教材中对作文的相关要求,很多篇幅都隐藏着“支架”。以三年级上册习作一为例。对于学生第一堂作文课,我们设置游戏情境,让学生猜测主人公是谁,并从“头脑风暴”中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外貌”,可以有哪些写作内容?如,头发、脸庞、鼻子、眼睛、嘴巴、衣服等等。对于“性格”,可以延伸哪些写作内容?如,爱哭、爱笑、大胆、谨慎等。对于“品质”,可以有哪些写作内容?如,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积极劳动、大公无私等等。对于“爱好”,可以有哪些写作内容?如,喜欢吃零食、喜欢踢足球、喜欢讲故事、喜欢唱歌等等。事实上,对于刚开始写作文的学生来说,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不同的有趣话题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以小组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碰撞、联想,从而梳理出作文的基本“支架”。在对某人外貌特征的交流中,从一般的外貌逐渐找到这个人的个性化特征,抓住典型特征,就能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去思考,搞明白“特点”是什么。正如温儒敏强调的,“作文教学,不能停留于写作技巧、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脑思考”。“头脑风暴”在作文支架中的应用,就是要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展开思维碰撞,让学生去构思“支架”。由此,学生才能抓住写作的要点,才能精准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作文起步教学更稳当。
二、突出“问题导向”,提炼作文“支架”
在作文课堂上,写作文是重要内容。但写什么,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通常,在作文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多维化思考,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表达。但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对写作目标很迷茫,不知道写什么,没有掌握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无法有序地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这时,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法”,借助“问题”,来指导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如,“看图作文”,图画是作文的基础,观察图画,思考图画中的内容,将之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观察图画,如何把握图画的要点,如何准确地将图画内容串联成一段文字。再如,在《国宝大熊猫》习作指导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整合信息,从问题入手,来深化理解,并做到言之有序。问题是学生作文的“引路者”,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脑海中的思考意识,帮助学生梳理作文素材。如,写某一件事,可以结合该事展开问题引领。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是怎样发生的?发生的过程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对这件事你有哪些感受?将自己的想法、看法说出来,怎样来写清楚这件事?显然,这些问题充当了作文的“支架”,也让学生找準了表达思路。借助问题,来降低作文难度,让学生快速作文,为后续习作奠定基础。
三、范文引路,为学生创设表达“支架”
在小学生作文指导中,学习范文,为学生模仿提供内容,来增强学生自主写作意识。在三年级教材中,呈现的范文有两种。一种是习作例文,另一种是一般范文。如,三年级上册习作七《我有一个想法》,提供了两篇范文。前一篇是从“现象、表现、想法”来叙述;后一篇是从“想法、做法、作用”来叙述。不管是哪种范文,都是基于言语表达的逻辑结构,以范文形式,为学生提供习作“支架”,让学生借鉴和模仿,学会言语表达。同样,在习作范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中,作者抓住杨梅的形、色、味,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杨梅特点。在习作范文《我家的小狗》中,该文的特点是从描写中突出小狗的与众不同。如,花色很漂亮,喜欢汪汪叫,喜欢和火车赛跑……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缤纷的世界,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梳理这些范文、例文,指导学生从中提炼文章的“支架”,为学生习作提供范式指导。
四、循序渐进,为学生作文构建成长“支架”
作文教学是长期的、渐进的,需要在不断习作实践中慢慢提高作文水平。教师要正确对待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及认知特点,设置螺旋上升的作文要求,把握作文训练的衔接性、连续性、拓展性。如,从基本的童话作文入手,开发学生的语言想象力;从简单的记事作文开始,让学生把握事件中的人、物、情节。温儒敏强调:“写作课要突出基本写作技能的训练,要设置层级递进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运用“支架”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实际,鼓励学生自主去表达,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逐步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