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麦讴
摘 要:《绘画迹象论》是钟孺乾对艺术理论的一种革新,对于现存的一些艺术上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阐述。“迹”和“象”的概念使得人们在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上能够更加深入和完整,西方现代照相艺术的发展和油画的结合使得作品充满了更多的个人表达,文章利用迹象论对里希特的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
关键词:迹象论;古典油画;里希特;摄影模糊时代
一、《绘画迹象论》中迹元素的含义
随着人们对绘画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绘画中共有的一些因素开始进行思考和分析,意图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钟孺乾的《绘画迹象论》为我们带来了中国现代美术理论的新论点,其中“迹”与“象”观点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分析油画创作中的一些细节。在绘画中,说起某画的“迹”如何,就是指的画中某“象”的质地,“迹”包含大家所熟知的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斟酌和考虑,并且在过程中进行无数次的尝试,因不同的“迹”产生多样的“象”,形成丰富的画面效果。印象派则是传统油画迹象的突变, “迹”开始在画面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传统重点里的“象”则从模糊直至消失。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也改变了对“迹”的利用方式。
二、传统油画中的造迹过程
西方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进行“造迹”,从起初的在拉斯科洞窟上用各种石器工具画的野牛。到后来在装饰巴西利卡教堂的时候,人们开始用彩色的石块和玻璃进行拼贴,一定程度上作为了将来油画的色彩基础,用不同色调的石子进行不同图案的拼合,例如用可以表现出肌肤颜色的石子代替肌肤。
15世纪以前欧洲的油画是以蛋壳作为调色的媒介,以木板作为承托进行绘画创作。提香是第一个将色彩发挥到极致的画家,他的色彩可以拆散任何构图规则进行画面重组,他热爱用明度相近,色相有所不同的鲜艳色彩构成一种欢快活泼的高贵色调,提香将清浅的透明颜料反复叠加,使颜料在层层叠加中获得画面的和谐,营造出一种特别的质感,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迹”随着人们对绘画材料和要求的改变,开始出现了革新。因“迹”的改变,使得画面中的“象”也开始有了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到扬·凡·艾克时期,对画画的要求开始提高,他希望表现更多的细节,像镜子反映现实一样进行精细的描绘,此时蛋彩画中的蛋壳媒介无法跟上他的要求,他便对油画的材料进行更加细致的完善,他让油代替了蛋作为胶水媒介,再次改变了油画中的“迹”,使人们的色彩变化可以更加柔和精确,并且有光泽,笔触谨慎小心,每一笔的颜色都衔接的恰到好处和自然。
由此可知,油画中的“迹”的更新,是由于人们对绘画表达的要求的提高来进行更新的。丰富的“迹”为绘画者的“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视觉媒体中的造迹过程
这些传统的造迹方式,最终在19世纪被印象派所打破,印象派开始无视象的存在,用各种不是很协调的笔触和光影下的色彩,表达直接感受。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及对色彩的革新精神,人们开始追求画面的总体效果,而不再顾及画面上的细枝末节。工业革命的发展发明了照相机,照相机让人们发现了一些不经意间的景象和常规意义以外的绘画角度,照片的存在使得艺术家对“迹”的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在以前绘画是为了教会服务,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这些因素促进了现代油画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出现,开始出现了平面的图案,艺术品中的“迹”的形式变得平面化,和传统的油画所想表现的立体的感觉有所不同。
今天的油画创作中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现代视觉媒体技术,开始进行另一个领域的延伸。电脑软件中的“滤镜”,模拟了很多油画中的痕迹和质地,即油画中的“迹”和“象”,画家们可以在更便利的“象”的框架中做“迹”,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创作的革命。痕迹的多种多样,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方式,电子材料的迹象和物质的迹象,它们之间的创作方式和传达途径以及带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四、传统油画中的“迹”和摄影技术中的“迹”的结合
在现代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的运用视觉媒体技术,如摄影,电脑软件。视觉媒体技术中的摄影技术带来了油画创作的变革,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取代了19世纪以前绘画的作用,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绘画的意义。
随着照片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照片和油画中的媒介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被称为“照片绘画”的形式。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并转换摄影语言,结合创作者的中立视角和摄影形式的客观,让油画中的“迹”参与创作,在照片的基础上进行油画媒介的使用,以“迹”本身为载体,使得摄影术以照片为依据,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观情绪的参与,让作品敞开多种可能性的解读空间,增加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摄影作品中的平面化,平滑化的感觉成为了新的“迹”。
以里希特的作品为例:里希特摄影模糊时代的作品风格呈现出一种抽象性,他认为快速照相可以更好的抓住生活中的瞬间,再利用油画材料的加工使得人物,画面细节,画面氛围变得隔了一层玻璃一样的模糊,让人们和作品保持一种暧昧的距离,好像雨天雾气玻璃后面的景色。通过这种朦胧的感觉让作品和人们的精神发生接触。此时画面中的“迹”不再是传统油画中的颜料,调和剂,通过这种模糊的方式使得作品的意蕴更加深远,既有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又让人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观赏。这种绘画手法将照片和绘画进行了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结合。
在里希特对于人像描绘的作品中,《海边一家》(图1)十分具有代表性,不同于一般的杂志图片和报纸新闻,《海边一家》是里希特妻子艾玛在1938年的一张家庭合影照。画面以一片平静的大海作为背景,画面中两个孩子显得活泼快乐,父亲和母亲显得稳重又和蔼,整个照片透出着一种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里希特将油画中的大笔触叠加在照片上,使得作品和人之间有着一种距离感。
在作品《4.7.08》(图2)中,背景照片是一张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普通摄影作品,灰暗的海边,阴沉的天空,让人心情沉闷。但是里希特用绚烂的油画颜料打破了原摄影作品中的沉重,彩色的流动的“迹”使得整张作品仿佛突然有了活泼跳动的精神,使得人们的注意力第一就會被鲜艳的颜色吸引过去。
在里希特的作品中,油画中的“迹”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发展,油画笔触材料和照片的结合,使得本体为照片的画作开始更加有精神内涵。里希特的作品不局限于单一题材的照片,他喜欢用相机发现各种各样的角度,或者一些抓拍照,进行在创作。用自己的作品对“照片绘画”进行了新的定义。在照相术出来以后,画家对于照片的使用大多是从中提取一些自己创作所需的形象,与自己的画面结合,照片是为画面而服务的。但是里希特找到了一种痕迹张力,使得他的“照片模糊”画法更有自己的风格。他并不打算借用照片的形象去进行更细致写实的描绘,即复兴古典,也没有像波普艺术一样进行各种风格的扭曲锐化,这种绘画的精神使他的照片绘画意义影响变得深远。
五、结语
在照片上的绘画是一种绘画方式的创新实践,利用钟孺乾的“迹”的概念我对这一绘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绘画经由科技手段进行另一个层面上的重组以后,使人各方面的审美在画面中得到了更全面的满足。视觉媒体技术可以跨越传统绘画技术的局限,两者的冲击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让我们有了更全新的感受。对于油画和视觉媒体技术中的“迹”的理解改变了我对艺术品的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我的创作实践。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3]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4]陈天桂.从图像到绘画:里希特绘画艺术的再创造[D].西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