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力培养的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2020-06-27 14:15胡海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税收财政思想政治

胡海英

[摘   要]为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文章以《财政与税收》一课的教学为例,提出依据学情,立足文本,提炼思辨核心;设置活动情境,推动思辨体验与对话;通过多维训练,培养学生思辨行为能力三个策略。

[关键词]思辨力;思想政治;教学策略;财政;税收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3-0049-02

思辨力即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 可见,思辨力的获得和提升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现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财政与税收》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依据学情,立足教材,提炼思辨核心

1.认真分析学生,激发思辨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为学生制造思辨的动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对个人的收入、消费以及税收具有一定的感性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强烈愿望;不利的是当前的高中生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一直处于家庭的“關爱”之中,自我意识较强。学生在学习该课时容易产生两种极端的意识现象:一种是认为个人的收入与国家的收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乐于奉献,希望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另一种是仅关注个人的收入,漠视国家财政的收入,尤其是在社会中偷税漏税现象的影响下,他们对于和谐社会的认知有偏差。这样的学情无疑是教师激发学生思辨兴趣的切入点。

2.深入研究教材,探寻思辨核心

尽管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但其内容“规范化”、呈现“静态化”,往往对教学的开放性起到限制作用,而且教材文本所隐藏的智力价值和思维过程容易被忽略。因此,精研教材文本,深刻领悟各章节的内容、逻辑、思想、理念,挖掘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思维价值,从中准确提炼出思辨的核心,是开展思辨力教学的关键。

《财政与税收》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方式与途径,让学生感悟“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实现共同富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与途径”,从而提升对“国家财政与税收”的认知程度:无论于己于人,还是于国家和社会,每位公民都要为国家经济发展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这种感悟的内化与外化是思辨意识产生和实践的过程,是知识和情感交融的过程,也是思辨能力得以展现的主要过程,为此,我们把这种感悟定位为本课思辨的核心内容。

二、设置活动情境,推动思辨体验与对话

教学情境、对话氛围和沟通机制是思辨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是产生思辨效应的条件,教师要以三个要素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思维推向深度。

1.提供相互包容、互动对话的课堂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且具有激情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前提,教师要根据思辨的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这种课堂氛围,为学生展开思辨提供平台,让思辨活动既有个性主见,又有相互交流,不断推进思辨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邃性。

2.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碰撞的思辨情境

真实而亲切的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带来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源于现实的情境创设,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思辨活力,引导学生在思维的深度碰撞中获得生活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如针对合理履行公民纳税义务的问题,让学生充当老板的角色,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呈现一组关于企业纳税的正反典型材料,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发展与贡献以及国家财政收入之间的共生关系。学生因“移情”体验产生共鸣,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3.开展修正价值观的对话与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与自我、他人、教材、生活展开对话,并积极独立思考,在对话与反思的过程中映照自己、关照生活,逐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比如,教师运用社会上人们对于纳税的三种观点——“市场决定个人收入,不该交那么多税”“偷税漏税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应该举报我”“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理应缴税”,将学生带入思辨情境并推动思辨进程。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结合课本知识辨析观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逐一评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市场决定的个人收入存在极大程度上的不公平,而个人所得税正是国家为实现个人收入公平化的有效手段;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明星等公众人物更应该以身作则,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辜负了国家和社会的信任。这样教学既有共识凝聚,又有求同存异;既有深度批判,又有深刻反思,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三、开展多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1.强化阅读感悟能力,培养思辨特质

学生要形成思辨力既需要知识的积累,又需要视野的延伸。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教材的阅读中不断感悟知识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还要善于走出教材的束缚,把知识内化为思想观点,积累思辨理论,提升思辨力。

2.注重问题引导,锤炼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可以塑造的,通过问题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避免思维僵化,从而实现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如教师在展示2017~2018年度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图和我国GDP增长趋势图后,提出问题:“我国的GDP增长与国家财政收入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这样的问题涉及国家财政分配、财政收入与支出等知识,意义明确、指向清楚,着力引导学生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有力的思辨,从而提高他们全面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主题辩论,强化方法培植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思辨的方法,寻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主题辩论就是很有效的策略之一。它以某一事件或观点为主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学生以严谨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语言开展思辨交流,以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重新优化,且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本课以农业税为例,提出“农业税要不要交”的思辨主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激烈辩论,在辩论中感受思辨的意义,体会思维的严谨,感悟国家政策的创造性。

总之,思辨力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努力探寻有效的策略,将学生培养成善于思辨的理性思考者。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税收财政思想政治
税收(二)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税收(四)
税收(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