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王晓芬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楚雄勘查院,云南 楚雄 655000)
龙陵船口坝铅锌矿属于保山—镇康弧后盆地内,处于相对的槽型凹陷中,矿床赋存于碳酸盐岩中,船口坝矿点有3个铅锌矿体,产于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S2r1)的灰色、灰黄色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中。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泥盆系、三叠系,其中志留系为本区铅锌矿含矿地层。
石炭系上统卧牛寺组(C3w):灰绿色、灰紫色杏仁状沸石化玄武岩,顶部见一层褐黄色泥质砂岩、粉砂岩及灰绿色页岩;在得寨河以南夹灰岩透镜体,厚度60m~120m。
石炭系上统丁家寨组(C3d):浅黄—灰色薄—中厚层状砂岩、页岩夹泥灰岩。厚度50m~160m。
石炭系下统(C1):浅灰—灰黄色中厚层、厚层状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厚度70m~130m。
泥盆系中统何元寨组(D2hy):灰白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夹泥灰岩,底部有一层2m~9m厚的砾岩。产腕足、珊瑚、层孔虫等化石,厚度140m~220m。
泥盆系下统(D1):岩性为灰—灰白色粉砂质、砂质灰岩夹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白云岩。下部发育角石、珊瑚化石。厚度160m~250m。
志留系上统(S3):灰色块状泥质灰岩,紫红色砂质灰岩,见方解石细脉;底部多为紫红色薄层粉砂质灰岩。产腕足类化石和大量海百合茎,厚度80m~160m。
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上段(S2r2):灰色、灰黄色夹肉红色网纹状粉砂质、泥质灰岩夹钙质条带灰岩,局部夹紫红色岩屑石英砂岩,灰岩风化后呈褐黄色,外观似钙质细砂岩;灰色、深灰色网纹状粉砂质泥晶灰岩,沿层断面多发育大量串珠状风化孔洞,厚度40~80m。该地层分布于本区中部船口坝—小河口一带。
(3)按测温曲线推断:若地温达到180 ℃,推测钻探深度需达到2 800 m,研究区干热岩勘查有一定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S2r1):上部为灰色、灰紫色网纹泥质灰岩;下部黄色粉砂岩及灰黑色页岩;底部为灰黄色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产腕足、苔藓虫、棘皮动物、海绵、珊瑚、介形虫等化石。厚度50m~70m。该地层主要发育于本区中部船口坝—小河口一带,为本区铅锌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矿区构造主要有近南北向断裂F1、F2、F3、F4、F5及近东西向断裂F5,主要断裂特征如下:
怒江大断裂(F1):走向近南北向,具深断裂性质。据两侧地层褶皱形态及牵引褶皱具向东向南逆推的性质,倾向西,一般倾角46°~60°;怒江大断裂为一长期活动而且明显控制作用的大断裂,由于断裂随各期构造运动而多次活动,形成了区内强烈挤压褶皱及束状逆断层组。
满散断裂(F3):走向呈近南北向舒缓波状延伸,区内长度45Km,断裂之南段被一系列近东西向的横断裂错移,错距达500m。断面向西倾,倾角45°左右。沿断裂可见西盘之老地层发生向西之倒转并逆掩于东盘较新地层之上。断裂带岩石极破碎,断裂与两侧地层走向一致,伴生轴面向平行的次级褶皱,此断裂具压性特征。
得寨河断裂(F5):出露于工作区西部的城墙山,东起于F3断裂,向西延伸出图幅外,总体呈280°方向延伸,向北倾斜,倾角40°~50°。区内长度6.0Km,将南北向F4断层错移,近断裂处岩层节理较发育。属右行平移断层。
矿区内岩浆活动不强烈,在矿区西部转水一带发育有长6Km,宽80m~200m左右的灰紫色、紫红色杏仁状沸石化玄武岩。岩石具斑状结构、基质具间隐结构,杏仁构造。岩石由斑晶、基质、杏仁体造成,斑晶为少量板柱状斜长石及辉石组成;基质由条柱状斜长石微晶及玻璃质组成;岩石中存在较多的气孔,气孔形状呈圆形、次圆形,大多被拉长为不规则形状,大小为1mm~15mm不等,气孔占20%~25%,气孔中均被沸石、方解石充填而具杏仁构造。
图1 船口坝铅锌矿地质简图
矿区目前在船口坝矿点共发现3个矿体。
V1号矿体:主要为铅锌氧化矿体,近南北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呈细脉状、似层状产出,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具有尖灭再现、尖灭侧现的特点。矿体长260m、宽25m~50m,厚0.75m~2.63m,平均1.57m,矿体产状285°∠70°,平均品位:Pb 2.55%,Zn 8.01%,是区内的主要矿体。
V2号矿体:矿体长100m、厚1.13m,矿体产状315°∠68°,与岩层走向一致,近南北走向,呈细脉状、似层状产出,平均品位:Pb1.21%、Zn3.05%,为铅锌氧化矿。
V3号矿体:主要为铅锌氧化矿体,地表有露头,矿体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近南北走向,呈细脉状、似层状产出,深部矿体呈似团斑状、散点状。矿体长100m、厚2.59m,产状295°∠71°,平均品位:Pb 1.24%、Zn:4.91%。
矿石主要结构有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放射状结构、网状结构、残余结构,常见的构造为土状—粉末状构造、钟乳状构造、葡萄状构造、网格状构造、皮壳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多孔状构造及块状构造等。
区内主要矿产是铅锌矿,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矿石主要为氧化铅锌矿,主要矿石矿物有菱锌矿、铅钒、白铅矿、异极矿、褐铁矿及少量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高岭石、绿泥石等。
区内变质作用较强,表现为接触变质作用和破碎带中的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表现为矽卡岩化;动力变质作用最常见的蚀变为硅化、退色蚀变及重结晶作用,其次为黄铁矿化、重晶石化、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其中硅化、黄铁矿化与本区铅锌矿化关系密切。
矿区找矿标志主要是构造、地层、岩性及围岩蚀变。
(1)构造:矿区主矿体赋存于近南北向断裂附近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的次生层间破碎带中,各种地质构造的发育,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层间破碎带常是中—低温热液型铅锌矿体赋存的良好场所。
(2)地层、岩性: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为本区铅锌矿的重要含矿层,主要赋存于该层中的浅灰色、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中。
(3)围岩蚀变:露头颜色呈现褐黑色、褐红色有铁帽出现的地方,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铅锌矿化等是矿区主要的找矿标志,尤其褐铁矿化、铅锌矿化最为重要,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1)志留纪以前,本区堆积了巨厚的由泥质碎屑、硅质、碳酸盐岩组成的富含有机质及丰富成矿物质,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天水下降,上部成矿元素迁移,初次富集下渗,同时,地下热水或岩浆流体沿断裂带的上升,携带成矿元素迁移到岩石或构造有利部位沉淀富集,经过后期的淋滤、萃取、改造等,形成铅锌矿脉,本区铅锌矿其主要矿物在氧化过程中具有方铅矿→铅钒→白铅矿、闪锌矿→菱锌矿→异极矿的次生变化现象,说明后期具有强烈氧化淋滤作用叠加富集而成。
(2)龙陵船口坝铅锌矿属于保山—镇康弧后盆地内,处于相对的凹陷中,矿体赋存于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受南北向怒江深大断裂控制的次级断层之层间破碎带中,属碳酸盐沉积,具有特定的成矿层位,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岩矿体呈脉状、似层状,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与围岩界线呈渐变过渡,说明矿体为沿层间破碎带充填及交代,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作用对成矿元素富集的起到了很好的介质作用,矿体形成受沉积、岩相、层位和层间破碎带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综上所述,本区铅锌矿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