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和影子关系变化演示器

2020-06-26 11:50:32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单上秋分春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但有的时候,学校里的实验器材和教具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开动脑筋,利用生活中的易得材料自制教具进行实验。如在讲小学科学中《太阳和影子》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实验是探究太阳位置变化和影子的关系,我利用手电筒、KT 板、量角器等材料,制作了“模拟天空”,有效地辅助了课堂教学。

一、项目的科学原理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将太阳光视为平行光,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能发出近似平行光的手电筒来模拟太阳。

2.以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二分二至”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日太阳的高度直射角(冬至26.5°、春分和秋分50°、夏至73.5°),确定模拟太阳的轨道,轨道的弧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角度大小的调整。

3.根据一般辨别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位,模拟画出大约早晨7:00、中午12:00、下午5:00太阳的位置,通过轨道移动模拟太阳照射物体,由此来观察太阳和影子的关系。

二、项目的教学用途与用法

(一)教学用途。

1.帮助学生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让他们学会利用太阳和影子辨认方向。

2.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一年四季太阳位置变化和影子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一年四季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

(二)用法。

1.实验一:探究一天中太阳位置变化和影子的关系。

(1)实验时,一个同学负责移动模拟太阳(手电筒)到三个固定的位置:上午7:00,中午12:00,下午5:00。另外一个同学负责在实验记录单上分别画出观测物体的影子,移动一个位置,画一次(见图1)。

图1

(2)实验结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单上不同时间物体影子的长短,得出实验结论: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说明】实验时,实验记录单可以套在观测物体上,实验结束后可以取下来,方便学生观察。

2.实验二:探究一年四季太阳位置变化和影子的关系。

以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下的物体影子为观测对象。

(1)实验时,一个同学负责调整“二分二至”日太阳的高度直射角:冬至26.5、春分和秋分50°、夏至73.5°。另外一个同学负责在实验记录单上分别画出观测物体的影子,移动一个位置,画一次(见图2)。

(2)实验结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单上不同时间物体影子的长短,得出实验结论:一年四季,同一地点物体的影子夏至最短,春分和秋分较长,冬至最长。

图2

三、在现有教具基础上的改进点和创新点

1.改进点。

“模拟天空”设定三个固定的位置:上午7:00,中午12:00(见图3),下午5:00。学生沿着固定的轨道滑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总结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创新点。

在“探究一年四季太阳位置变化和影子的关系”实验中,以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下的物体影子为观测对象,学生可以随意调整“二分二至”日太阳的高度直射角,按照冬至26.5°、春分和秋分50°、夏至73.5°的太阳高度直射角(见图4),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季节的同一时间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把长时间的观察才能看到的实验现象,瞬间呈现出来。

图3

图4

四、项目的其他介绍

“模拟天空”实验器材的开发,不仅有效解决了长时间的观察问题,而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既轻松地掌握了一天中、一年中太阳位置变化引起影子变化的情况,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从而给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

猜你喜欢
单上秋分春分
自己填血型
农事 春分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05-22 01:32:42
验 血
听力正常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9-01-08 02:23:16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分
春分
验血
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