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明,徐 宁*
(1.滨州医学院研究生院,山东 烟台 264002;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2)
一般,肝脏移植患者在手术之后需要接受全静脉营养,输注化疗、免疫抑制剂等高渗药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进行静脉治疗的患者建立长期通路,能提高治疗药物使用时的可靠性,还能保护血管,提高肝脏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广泛应用在肝脏移植患者静脉化疗中。但是,在PICC置管状态下,患者血液和外界联系相对开放,随着置管时间的增加,穿刺区域容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引发静脉感染,而且PICC置管也会提高患者静脉炎的发生风险。[1]本研究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肝脏移植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效果,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随机选取本院自2017年1月~2018年7月行PICC置管的肝脏移植患者75例,38例干预组患者,年龄20~74岁;对照组患者37例,年龄22~72岁,本研究选取的患者皆为来我院就诊的肝脏移植病患,患者年龄和性别中存在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1 干预组护理干预方法
综合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的方法包括:(1)对患者进行暗示开导,充分评估患者对PICC置管治疗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2)在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掌握患者既往病史、所患疾病以及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关检查,充分掌握患者静脉血管状况,以此选择出最适宜患者的导管型号。要对置管过程患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或意外情况做好准备,并且保证有相应的应对方法。(3)在对患者PICC置管时,要先使用地塞米松加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处理;切记在置管过程中要照顾患者感受,这样血管内膜产生机械性损伤的可能性就会有所下降。(4)对患者实施动态化检测,观察导管贴膜是否松动或者脱落;检测静脉穿刺入针处是否正常;对导管内的液体流速进行流速监测,确保患者导管时刻保持畅通无阻。(5)加大对患者的相关知识普及,具体可以采用由专业人员组织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
1.2.2 对照组
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静脉穿刺前测量患者臂围;对患者进行热敷;帮助患者进行握拳运动,并且帮助患者抬高患肢。观察静脉穿刺入针处是否出现异常。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定的静脉炎报告分级进行判断。
本研究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得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
干预组与对照组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干预组发生2例,发生率为5.27%;对照组发生9例,发生率为24.32%;干预组静脉炎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组、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n,%)
在临床上,肝脏移植手术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长,大多数患者需要进行反复的静脉穿刺从而使用药物。这中方法对静脉血管的损伤非常大,患者在进行中央静脉置管后容易引发静脉炎。[2]并且,曾经有报道指出,如果不对肝脏移植行PICC置管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就会极易引发导管的相关感染,如静脉炎,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3]和传统护理方式相比较,综合护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它专门针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实施全面护理,所包含的内容极具针对性。这种方式能在临床上应用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考虑并满足患者需要,从而使得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4]具体来说,肝脏移植手术患者因为其长时间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自身免疫系统功能较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性静脉炎。所以,避免感染在置管过程中的发生可以减低静脉炎的出现风险,而且较为轻柔地置管还能够防止对血管的损伤。导管的选择对PICC置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导管过粗可能造成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对血管产生刺激,损伤血管内膜,引发红肿、疼痛等症状。因此判断患者静脉血管具体情况,根据实际选择合适患者导管类型也能帮助防止患者静脉炎的发生。通过心理暗示开导以及疾病知识的普及,综合护理干预还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患者治疗及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积极性,从而防止出现静脉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减少肝脏移植行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