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历史建筑特色部位探析与保护修缮关键技术

2020-06-25 07:23
住宅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观众厅柱式北门

0 引言

上海的城市更新已步入了以反映新时代要求、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满足新需求、采用新方式为特点的城市“有机更新”城市化发展新阶段[1]。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音乐是城市文化的一种缩影,反映着这座城市的格调和品味,而建筑却是凝固的音乐。在“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的思路下,与音乐相关的历史建筑无疑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质秉性,是城市更新中需要重点聚焦的内容。

上海音乐厅作为上海最早的专业性音乐厅,是上海重量级的文化设施之一,也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重要的名片建筑。在2019 年的修缮工程中,尤其注重对其特色部位建筑、可续、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挖掘与研究,采用了与其相适应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确保了特征部位特色的辉煌再现,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推动了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彰显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风采。

1 工程概况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始建于1929 年,1930 年3 月16 日 竣工,并于当年3 月26 日开业。1950年11 月,改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9 月更名为上海音乐厅。2002 年结合市政改造,平移66.38 m 后进行全面修缮(图1)。

上海音乐厅是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结构体系采用钢骨混凝土、砌体与木屋架的混合结构形式(图2)[2]。目前占地面积4 230.8 m2,建筑面积12 986.7 m2,其中,文物保护建筑面积2 557.58 m2。本次修缮以修复文物保护建筑的原貌,提升老剧场安全的合规性、演出及配套的专业性及空间使用的有效合理性为主要修缮方向。

图1 上海音乐厅原坐落位置[3](原始与现在)

图2 上海音乐厅原始建造施工过程

2 保护修缮设计

上海音乐厅重点保护部位的主要设计方案如下。

(1)外立面:以北立面为主,清洗泰山砖、花岗岩及浮雕,修补各损坏部位,恢复进口雨篷。

(2)北门厅:翻新修复原平顶及金箔饰面,修复大理石楼梯、拼花地坪和科林斯柱。

(3)观众厅:翻新恢复观众厅平顶及其花线、墙面柱身装饰。

(4)东休息厅:铲除现亚麻地板,并按原图样恢复水磨石地面。

3 工程重点难点

3.1 外立面特色部位类型多、损伤情况复杂

外立面重点保护部位为北立面和东立面,立面构成元素有泰山砖、花岗岩、柱式浮雕、拱券及拱心石等,装饰种类繁多;且各种装饰存在污染、风化、断裂、脱落、深水等不同程度的损坏。其对应的修缮工艺体系选择和施工组织难度大。

3.2 历经多次改造、缺少原始技术资料

自1930 年建成以来,上海音乐厅历经了5 次以上的更新改造,原始设计施工资料几乎不存在,历次修缮资料也不齐全。目前,室内保护部位除北大厅相对较为完整外,其它区域多数已经历过修缮改造,对于如何按设计要求做到“原样恢复”,缺少技术依据和工艺支撑。

3.3 特色部位的构造、损伤检测难度大

就观众厅平顶而言,自2004 年修缮使用至今,构造情况、材料强度不明,开裂剥落严重,安全状况堪忧,检测查勘难度大。

4 保护部位特色价值与历史沿革探究

鉴于原始图纸缺失、技术资料不全和保护价值挖掘不够等原因,为了更好地完成上海音乐厅外部重点保护部位和内部重点保护部位的保护修缮工作,确定修缮工艺方案,对其特色与价值的探究和分析是做好施工作业的理论基础。修缮施工过程中,梳理分析了历史文献资料89 篇、历史影像15 张、历次检测资料1 份、历史设计资料2 份,重点探析外立面、观众厅礼堂、北门厅大堂和东侧休息厅区域的特色与价值情况。

4.1 外立面

4.1.1 基本情况

上海音乐厅的外立面风格是改良文艺复兴、简化的古典主义构图,主立面(即北立面)使用2 根爱奥尼科1/2 圆壁柱和2 根爱奥尼科1/4 圆形壁柱,构成有3 个圆的拱券,原为彩色水泥、泰山砖、人造石的具有鲜明主题的浮雕,其余立面材质为泰山面砖(Taishan Face Brick)和人造石[4-5](图3)。人造石工程及雕刻工程均有天津等埠尚等技师参与,并由意大利雕刻师督工[6]。

图3 上海音乐厅原设计效果图[4,7]与现外立面

1991 年的改建工程未见外立面修缮方面的相关设计资料。在2002年的修缮工程中,房屋质量检测泰山砖损坏情况较为严重,在当时外立面修缮中,采用了计算机模拟面砖拼色和拼缝技术,底层改为干挂花岗岩饰面。

4.1.2 外立面及入口雨篷历史沿革

根据相关文献影像资料,分析外立面历史沿革情况(表1、图3~9)。

4.1.3 北立面浮雕

上海音乐厅北立面楣梁上方檐口下有一块采用白色水泥和人造石做成的浮雕,形成典雅的装饰风格和优雅的构图[4-5]。根据调研相关资料,该雕塑由现代纪念碑雕塑开创者李金发创作完成,浮雕内容为中心人物及左、右各6 组正在演奏、歌舞的人物,中心人物为身着礼袍男子,左、右第1组为半跪姿持器物男女,左右第4 组人物均含1 名儿童,此浮雕具有古希腊雕刻花纹的式样、装饰感很强,标志着中国近代大型装饰性浮雕的萌芽(图10)。经查核,历次修缮中,该浮雕均以清洗修补为主,未做过较大修改。

图4 1931 年和1932 年外立面[8-9]

图5 1934 年外立面[10]

图6 1936 年外立面

图7 1942 年外立面

图8 1956—1959 年外立面

图9 2002 年外立面

图10 上海音乐厅北立面门楣浮雕情况

4.2 观众厅礼堂

上海音乐厅原内部装饰装修是仿照意大利15 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建筑样本。内部墙壁采用英国古砖石砌筑,还有系列爱奥尼亚柱式的壁柱和拱门装饰;天花有漂亮的圆顶和浅雕的装饰线脚,且圆顶的线脚由“艺术家”贴敷了金箔。

4.3 北门厅大堂

北门厅大堂装饰华丽、温暖,意大利墙壁罗马雕刻,内部墙壁采用英国古砖石砌筑,中间有一仿巴黎歌剧院式的大理石楼梯。北门厅有16 根坐落在米黄色底座基础上的巨大大理石柱,梁间雕刻仿罗马古宫殿、佛头满布、古色古香[11]。科林斯柱式为修改后的希腊风格,以淡蓝色和鲜橙色为主色调、并有金箔装饰。根据对比,科林斯柱式花帽头与典型罗马科林斯柱式吻合程度非常高,毛茛叶纹形状及中心顶部有百合花饰(图11);柱础采用双圆弧线脚+单凹弧线脚形式,但柱身无均布的凹槽[12]。因此,业内专家将该柱式定位为罗马复合柱式,组成列柱柱廊和列柱券廊[5]。另外,大理石楼梯正上侧原有一尊维纳斯铜质雕像,根据相关资料,该铜雕像由Mr.Liu 创作,有可能为名家刘开渠作品。遗憾的是,该雕像目前已经不存在。

1991 年修缮中,对北门厅的地坪等新做花岗石地坪、科林斯柱进行修补后,涂料喷涂二度,楼梯扶手栏杆进行清洗修补,楼梯踏步进行局部更换、磨光整新。2004 年修缮中,对柱进行了修复粉刷后重新绘制大理石纹理,水磨石地坪、墙壁和大理石楼梯栏杆进行原样修复,回廊的穹顶由黄色恢复了浅蓝色(图12)。

4.4 东休息厅

在原大楼东侧,沿着原来的马可波罗街(后为龙门路),有个休息厅连接观众厅礼堂。根据相关资料,原东侧休息厅和观众厅之间无分隔墙,通过大理石柱券廊来实现分区[4]。1991 年改建时,二层吊平顶拆除并按原样新做吊平顶,采用20 厚轻钢龙骨板-网,1∶1∶4 混合砂浆底纸筋灰面,涂料喷涂二度。

图11 北门厅科林斯柱式花帽头与典型设计图样比较

图12 北门厅大堂历史沿革情况

5 保护修缮重点内容与关键技术

在深度探究特色价值和历史沿革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上海音乐厅外立面泰山砖、浮雕,观众厅圆顶、墙面,北门厅穹顶、科林斯柱、楼梯、水磨石地面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了修缮,对东休息厅地面进行了恢复,保护修缮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

5.1 外立面特色部位修缮施工

5.1.1 泰山砖墙面

泰山砖墙面损坏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霉变、泛碱、空鼓、破损等情况。施工前,对泰山面砖进行了深度排查,确定了各种损坏类型和分布范围。根据不同的损坏问题,制定了面向整体和局部的不同修缮方案(图13)。

图13 泰山砖墙面的清洗与修缮施工

(1)清洗:采用3 MPa 左右低压力清水清洗可溶性化合物污垢;对于污染严重的,采用尼龙刷涂刷活性酶清洗。

(2)修补:对于空鼓和破损严重的,局部人工挖除后,采用2004年留存的泰山砖片按原拼色方案重新贴补,并在贴补后分两次进行勾缝。

(3)清洗修补完成后,对泰山砖饰表面涂刷憎水剂,并自然养护12 h,保护砖面以防止风化。

5.1.2 花岗岩墙面

花岗岩石材墙面的损坏主要为不均匀的红锈斑,且本地主导风向较严重。经勘察分析,花岗岩饰面顶部腰线位置的泛光照明灯具锚固开孔引起的渗漏问题,是导致石材锈迹的主要外在因素。

5.1.2.1 修缮维护技术方案

经与设计方沟通后确定,在花岗岩饰面腰线口增加一圈封闭式整体铝质盖板,颜色与石材接近,并在饰面底部增加了小口径通风孔;通风孔外装铜质遮罩,以保持原干挂石材背部空腔的空气流通且不破坏外立面效果。

5.1.2.2 清洗与修补

对于花岗岩已经形成的锈斑区域,首先采用泥敷法等离子交换吸附清洗,再用低压清水冲洗,并根据情况反复进行多次,确保与周边无色差;最后,再对整片区域进行完全泥敷处理,以确保表面颜色均匀、协调(图 14)。

对石材裂缝的修补,要先凿除风化填料,再用防水耐候填缝剂进行填充处理。

5.1.3 外立面人造石、Ionic 柱式及雕饰

北侧外立面人造石、Ionic 柱式及雕饰主要存在涂料起壳、脱落、嵌缝损坏等,设计要求进行清洗。清洗采用清水和脱漆剂,手工凿除原来的嵌缝砂浆,采用填缝剂对拼缝进行修补,浮雕拼缝处修补考虑人物造型的“起伏跌宕”曲线,最后统一在人造石、Ionic 柱式及雕饰等表面喷涂仿风化石漆,以确保原立面效果,避免后期风化损坏。

5.1.4 外立面雨篷

由于经过了深入的特色考证分析,考虑到原来的雨篷为过程中临时增加,且在2004 年平移后的修缮中未进行沿用,原来雨篷拉索的锚固力学性能不可考,而新做拉索支座会对外立面及原结构体系造成较大破坏,因此,本次修缮取消了增加雨篷的方案。

5.1.5 木窗修缮

木窗的损坏主要为油漆脱落、变形、不严等问题,且保温、隔声性能差。修缮主要从整修加固、性能提升和油漆工程方面进行(图15)。

5.1.5.1 整修加固

拆卸窗扇后,除对松动的采用传统嵌樽加固方式进行整修外,还要采用附加铜条进行整体加固。加固方案是在窗扇上下冒头顶部和底面均开出5 mm 深、25 mm 宽方形通长凹槽,采用φ3.5 木螺栓安装5×25 黄铜条,增强窗扇冒头和梃间的整体连接强度和刚度。

5.1.5.2 性能提升

在柚木窗框四周及企口夹角处用修边机修3.5 mm×4 mm 凹槽,将棕色硅胶PVC 密封条沿窗框四周进行嵌入,达到防水保温、密封隔音的功能;并将原单玻玻璃窗更换成3+6+3式的中空玻璃窗。

5.1.5.3 油漆工程

图14 花岗岩墙面的污染、清洗与施工效果

图15 木窗修缮前后效果

用美纹纸敷贴玻璃保护,并调色腻子对木饰面进行补洞嵌缝,填补批平、磨光。窗扇安装固定后,用木蜡油反复涂擦木饰面,室外部分涂擦10 遍,室内部分涂擦6 遍,使木蜡油充分渗透至木饰面内部,露出木纹理。

5.2 内部特色部位修缮施工

5.2.1 北门厅科林斯复合柱式

北门厅16 根科林斯复合柱主要是柱身的原仿大理石饰面起壳脱落,柱头花饰和柱础保护较好。本次修缮中,在剥除原饰面后,吹气清洗基层,批嵌修补砂纸打磨,然后分次喷涂封闭底漆和实色底漆,按照2004 年的图样重新绘制柱身仿大理石纹理以恢复至修缮前效果,最后喷涂液态罩光漆2 遍(图16)。

图16 仿大理石纹理图样与本次绘制施工

5.2.2 水磨石地面

5.2.2.1 北门厅水磨石地面修缮

北门厅水磨石地面局部存在开裂损坏,应先清理裂缝涂刷混凝土界面剂,后采用同色水泥浆料进行填补修缮,并保持一定可识别性。

5.2.2.2 东休息厅水磨石地面修复

由于东休息厅的原始地面已经不存在,本次恢复施工主要参考北厅的标准单元做法,即红黄相间的450 mm×450 mm。主要难点在施工排版深化、浆料配置和施工工艺方面。

(1)排版深化:根据北门厅水磨石地面进行排版设计,包括颜色、尺寸、纹样,考虑东休息厅南北尺寸差异及与北门厅通道处踏步斜边(图 17)。

图17 东休息厅水磨石地面修复施工深化图

(2)浆料配比:选取同色石子并按单位面积数量统计称重配比,用有色水泥拌合不同量石子浆料后施工,并与北厅比较,确定石子配比1∶1、石灰配比1∶1.4,地面分格并分次红、黄红色浆料。

(3)施工工艺:水泥砂浆找平层后,划分仓歌、留标高灰饼,红黄区块铺抹灰,施工时间间隔3 d 以上。在拌合料硬度达到80%时,从50~3 000 目粗磨到细磨方式多遍打磨,最后草酸清洗、上拉抛光(图 18)。

5.2.3 观众厅圆顶

观众厅圆顶主要存在涂料脱落、局部裂缝等情况,修缮前应对该吊平顶进行全面检测,记录开裂走向、位置和长度,钻芯取样明确吊顶构造组成,并建立MIDAS GEN 模型进行初步分析。

本次施工前,选取4 个点进行φ80 钻孔取样,并与2002 年检测报告比对,明确当前吊顶构造。全面勘察、评定裂缝情况,按裂缝宽度、长度分类进行记录统计(图19、20)。

修缮内容主要是开裂修补、涂料油饰和金箔修复。对裂缝处先手工轻凿吊顶面层,涂刷界面剂并石膏批嵌,再进行面层粉刷。金箔线脚采用贴金传统修复工艺,局部揭除损坏部位,淡碱水清洗、抄清油一度,对石膏线脚修补完整、打金底油一度,在油未干时按形裁剪金箔并贴金,金肘子肘金揉压使其贴合密实(图21)。

5.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为了确保上海音乐厅的修缮施工效果,本次修缮前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分别取得了外立面、观众厅圆顶及北门厅的典型特征情况、几何物理性能数据和损伤情况,并建立点云模型和可视化影像平台,为施工效果控制和典型部位特征提取提供了最原始的数据,并为修缮施工技术管理提供了依据(图22、23)。

图18 东休息厅水磨石修复施工过程及效果

图19 观众厅吊顶构造查勘情况

图20 观众厅平顶开裂情况查勘统计图

图21 观众厅平顶开裂修补施工

图22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外立面点云模型

图23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外部重点保护部位和室内重点保护部位点云模型

6 结语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中,最具特色、也是最有难度的即是对其特色部位的修缮施工。在上海音乐厅的修缮施工中,我们采取了“敬畏”的态度、执着的工匠精神、新颖的思路和传统的工艺,取得了良好效果。

(1)对外立面雨篷、浮雕、观众厅圆顶及北门厅大堂的相关史料、技术资料深度探究,充分挖掘了相关特色部位的保护价值、历史沿革和现状情况,以去伪存真的方式确保了保护部位特色延续与体现。

(2)充分挖掘并传承了水磨石、贴金等传统施工工艺,成功修复了设计确定的区域和内容。

(3)在施工过程中,根据业主和设计提出的性能提升要求,广泛拓展思路,采取恰当的措施,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公共建筑使用性能,保护了外立面风貌。

(4)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应用,充分掌握了特色部位的典型特征和原始数据,为保护修缮施工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也为提升运营维护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观众厅柱式北门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对古希腊柱式的再认识及其意义
霜降(新韵)
浅析帕特农神庙(the Parthenon)建筑的艺术特点
北门览月公仆立 书屋藏风雅仕真
柱式传感器与桥式传感器在汽车衡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装饰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观众厅视线分析软件《神眼》的应用
京剧剧场的观众厅设计浅析
海南省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建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