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雅
一、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第四课,也是高一必修二经济史模块的最后一课,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课题中所用的“趋势”一词表明:世界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本先介绍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并着重剖析了全球化的利弊;教材通过介绍世贸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来阐释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最后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个案来说明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利弊,培养学生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增进包容与合作,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又要心系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朝气蓬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生长于开放繁荣的市场经济时代,容易更多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价值取向趋向功利,追求自我价值,以往人们曾追求的国家观念、集体意识、崇高理想正日趋淡漠。但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教育使命的基础就是要确定好教育的价值取向,为他们的未来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思政课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初中历史已经有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学生对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都可以从身边的生活中感受得到。但是,以往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感性认知,故要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提高理性认识,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对本课的兴趣,结合与经济全球化息息相关的时政尤为必要。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目标一:课前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历程,发展原因及其主要表现,知道全球化趋势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了解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史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养成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
目标二:课中提供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材料进行探究,加深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利弊的认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理解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因素,培养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维,形成关注人类社会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
目标三: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以中国为例),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育人目标: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当今世界,各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应该加强合作,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命运共同体应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关注他人的命运,增进包容与合作;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又要心系祖国,争做有责任,有担当,会合作,懂分享的新时代中华好少年。
四、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新冠肺炎疫情图片,学生读图,教师讲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始于2019年12月初,最初仅仅是单个区域的几个病例,为什么两个月能全国蔓延,三个月又能蔓延到全球,发展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呢?(学生能很快联想到全球化)今天我们已经身处全球化时代,新冠肺炎疫情也正在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事件,全球化的拓展使某一地区的流行病更容易成为全球流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一课,共同探讨关于全球化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当前全球面临的新冠疫情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命运发展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
环节一:夯实基础(生生合作,教师引领)
要求:利用课前自主学习时间,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做好标记,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多媒体呈现课前预习的自主学习导学案,针对学生预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有学生讲解分析并予以纠正,教师最后点评。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
1.含义:是指国际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
2.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结合之前所学知识)
(1)开始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4)迅速發展: 两极格局结束之后
3.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1)根本动力和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2)基本的技术手段: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了技术手段,使信息传递非常容易。
(3)障碍的消除: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许多处于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
(4)市场的推动: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5)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6)知识经济的兴起。
4.表现:
(1)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的扩大, 贸易额不断增加。
(2)生产全球化: 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跨国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3)金融的全球化:伴随着 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货币的交换和流动 日益扩大,速度加快。
二、问题与展望(本质,作用,问题,认识)
1.本质: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2.积极作用:
(1)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 资源配置 ,提高生产率;
(2)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 发展机会 ;
(3)极大地 丰富和方便 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存在的问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 贫富差距 进一步加大;摆在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和发展自己的 民族经济 。
(2)世界各国经济 相互依赖 加深, 經济 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3)发展中国家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 生态危机 ,威胁着人类生存。
(4)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 文明和价值观 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4.认识和展望:
(1)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社会经济发展 的必然结果。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2)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 国际经济新秩序 以及 国际政治新秩序 ,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设计意图:知识梳理,夯实基础,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点拨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形成一定的认知,为下一环节探究案的进行奠定基础。
过渡:通过我们共同的合作对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进入探究环节,以当今世界最热的一个话题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作为材料,来分析这一事件中关于经济全球的相关内容以及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影响。
环节二:课中探究(生生讨论,探究升华)
学生打开导学案中的探究案部分(由于材料较多,不能放在一张幻灯片上,所以制作了探究案的导学案),根据多媒体上的要求认真阅读材料并讨论相关问题。
(一)探究一: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立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这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扬。不少国际媒体强调,整体而言,中国的行动迅速、透明,采取的强有力措施规模空前。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1月29日通报了访华情况,他表示,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就找到了病原体,立即与国际社会分享基因序列。中方同意世卫组织派遣一个国际专家团队前往中国支持疫情防控。在应对疫情方面,中国的做法体现了公开透明和国际合作的态度。谭德赛表示,“截至今天,我们只看到中国境外的68个病例,没有死亡病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特别措施来阻止病例输出”。谭德赛还说,“为此,中国应该得到感谢与尊敬”。
材料二 近日,《纽约时报》刊登对世卫组织官员的采访,列举了中国抗疫值得借鉴的诸多经验,包括有力的防控举措、可贵的奉献精神等。
中国在奋力抗疫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应对疫情的国际合作,以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与其他国家分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全球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中国的抗疫行动,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自身的健康负责,也是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联合国秘书长等许多国际人士高度称赞中国人民“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
材料三 2020年2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肺炎全球风险级别提高为“非常高”。同日,应中国红十字会的请求,病毒病所紧急派出马学军研究员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执行中国红十字会援助伊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指导伊朗方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同时,对伊朗的疫情研判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我国已初见成效的防控策略和经验,帮助伊朗卫生部门增强应对能力,遏制疫情在全球的扩散。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阅读以上材料,小组内讨论以上材料反映了关于全球化哪些信息?
展示成果:
1.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
2.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3.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4.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5.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6.我们要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7.着眼未来,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要求,青少年要树立全球观念,全面提升个人素养,成为国家的栋梁。
教师点评: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球,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我国高度重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我们应对疫情的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复课。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期待所有国家都能采取基于事实的公共卫生措施。而反观国际社会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面对疫情时放任自流,导致疫情的恶化,这从反面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斗争的胜利,这也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还积极地承担其大国的责任,将抗疫经验奉献给别的国家,派有抗疫经验的医护人员向几十个国家提供援助,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以新冠疫情的防治为切入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经济全球化之下国与国之间不再是孤立的,面对国际公共事务应携手共进,共商应对之策,才是应有之道。同时让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斗争的胜利,这也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树立制度自信。
(二)探究二: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让部分国际舆论将其归咎于“全球化”,甚至认为要阻挡疫情的扩散与经济上的损失,应该要以封锁、减少贸易互动等“反全球化”的对策来因应。美国时论家古德曼于3月6日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新冠疫情敲响全球化丧钟?”,该文表示,疫情发生之前,全球化价值就已进行过重估,像是特朗普希望制造业能抛弃中国、重返美国,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还有欧洲发达国家对于移民强烈抵制的情绪、以及提升极右翼政党的地位,新冠肺炎则是加剧了上述“反全球化”的趋势。
材料二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虽然可能因此次疫情遭遇一些挫折,但不会停止前进。
杰维斯认为,这次疫情虽然可能会让世界各国在短期内更加关注自身事务,但鉴于全球化已形成的产业分工优势明显,目前并不能断言疫情会造成全球化明显倒退。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中方主任唐晓阳表示,现代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不断的专业化、不断的分工和市场交换,因此通过全球化做大蛋糕的动力不会改变,全球化作为生产力发展推动力的事实不会改变。
日本财务大臣政务官伊佐进一表示,人和物品可以自由流动,大家才会受益更多,这是不可阻止的时代潮流。同时,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也越来越多,绝非靠一国之力就可解决,只有靠全球力量才能应对。
问题设计: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形势下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两种不同态度,同学们,你认同哪种态度呢,理由是什么?请在小组内交流并完善自己的答案。
学生组内交流并书面写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展示成果:
答案一:认同材料二中肯定经济全球化的主张,理由如下: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最终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当今疫情下,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各国互相支援,加强抗疫合作,采取共同行动,共同应对疫情。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构建命运共同体应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答案二:认同材料一中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理由如下: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際经济旧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使得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收益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在政治上被边缘化。新冠疫情中,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给予落后国家有效的支援,而是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重大责任上甚至互相推诿,没有承担其责任,在抗疫方面分歧较大,感染人员的世界范围内流动扩大了感染人群,使得疫情迟迟不能结束,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教师点评: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趋势,是阻挡不了的,各国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现实表明,当全球性挑战来临时,单个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在这种情况下,合作才是出路。加强各国协调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必然要求和唯一出路。
经济全球化并非万能良药,仅靠其不能解决世界经济的所有问题。全球化也非免费的午餐,它会给我们增进福祉,有时也要为此付出代价。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反对全球化是狭隘自我利益的结果,“筑墙”等以邻为壑的政策从长期来看只会使本国经济状况更差,因为这将降低生产效率。
疫情当前,我们不避讳全球化的代价,这将促使人们更好地思考如何弥补全球化的不足。作为一种责任,各国政府应该为人们搭建“安全网”,并努力协调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而不是反对或者限制全球化。
设计意图:这道开放性试题的设计,通过展示材料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情境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看法,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更明确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过渡:通过这两个探究案的分析我们已经对全球化趋势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们进入当堂达标测试环节,来检测我们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 达标测评
1、2020年1月29日,普京总统向习近平主席发来慰问电,表示俄罗斯全力支持中方抗击疫情,愿提供必要医疗物资援助,派防疫专家代表团赴华,开展联合研制疫苗和抗疫药物等合作。说明了(A )
①各国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 ②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
③各国要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 ④构建命运共同体应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政升华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蕴含的相互开放、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思想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在这场攸关全人类健康福祉、世界发展繁荣的斗争中,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世界各国应该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加强合作,共克时艰,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五、教学反思:
作为一节历史学科的思政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实践中,这节课以教材为依托、以生为本,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与灵活运用,例如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探究讨论案”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建设,深刻感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中国与世界新冠肺炎疫情与防治”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渗透中国对人民与全世界的责任与担当,树立责任意识;“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环节的设计,将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有效落实,使我们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语言或书面表达的方式真实呈现,及落实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体现了育人。
充分利用时政热点资源,创设历史情境。例如本节课的导入、材料的选取和结束部分,巧妙引用了2020年上半年全球最关注的问题新冠疫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国家与世界大事,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实现了教学内容现实化,把握了历史知识的现实价值,即通过挖掘历史教材与现实社会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关注现实,这正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更增強了师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对塑造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有着积极影响。
立足学情和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境。本节课在“环节二讨论探究”中,立足于情境教学的理念,以两组材料为主线,围绕教学任务设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思政课对学生的情感育人,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了制度自信。认识到了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推动,懂得了合作才能共赢,教学效果和思政效果都非常好。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个环节的处理上略显仓促,一节课只有短短45分钟,因为本课主要是思政课,因此在知识的落实与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政的渗透要处理好,如果课前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并且效果较好的话,该环节还可以再见略些。
六、教学点评:
本节思政课的选材很好,以当前的全球性关注点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化为切入点并且贯穿整堂课,包含了丰富的、可挖掘的,既基于学科知识又高于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点,实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探究案中问题的设计突出开放性,小组讨论有效,展示内容丰富,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辨识的权利,激发了学习历史,关注现实社会的热情。
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育人,本堂课没有生硬的说教与灌输,而是循循善诱,利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事例让学生自己自觉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合作共赢的理念,树立了制度自信,学会了团结合作与担当,非常难能可贵。
既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又很好地体现了思政育人的要求,是一堂实实在在的历史学科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