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介词“跟”和“对”

2020-06-24 12:56张软绿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介词语义对象

张软绿

摘 要:介词是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总体而言,介词是个封闭类,即数量有限,但是其使用频率却很高,且每一个介詞在语法特点和使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仅仅对单个介词进行纵向描写是不够的,针对一些意义及用法十分相近的介词,我们还必须将它们进行横向对比,找到其中的差异,以便帮助留学生更准确地使用介词。

关键词:介词;跟;对;语法化

引言

首先,我们来看两个句子:

①“今天,Mark说,那个日本太太跟他道歉了,请我回去继续教正雄。好消息吧?”(六六《蜗居》)

②他真诚地对我说,他不愿看到一颗新星殒落,因此愿助我一臂之力。(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句1是由介词“跟”介引出动作“道歉”的对象“他”,句2是由介词“对”介引出动作“说”的对象“我”。但是,如果我们将上述四个句子的划线部分替换成“*对他道歉”、“跟我说”,会发现替换后的第一个句子说不通。介词“对”和“跟”同样都可以介引“动作的对象”,但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跟xx道歉”,而不能说“对xx道歉”?以及两个介词之间在介引对象时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下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介词“跟”的语法化

1.“跟”的名词义及其发展

“跟”最早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意义为“脚后跟”。例如:

①上座不如从脚跟下时觑破,看是甚麽道理?(南宋时期《五灯会元》)

唐以后,人们对于“跟”的认知不再局限于脚部。因为“脚跟”处于人体底部,通过隐喻机制,发展出“底部”之义。至此“跟”的名词义进一步发展,从原先只表示“脚后跟”,发展为不仅可以表示身体其他部位的底部,还可以表示自然事物的底部,如例2中的“跟”是表示自然事物“山”的底部:

②断崖抛雪瀑,又潜溜、入山跟。(南宋时期《木兰花·甘泉岩》)

2.“跟”的动词义产生

“时间概念在几乎所有已知人类语言中都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1]脚后跟处于脚的后方,脚的主要作用是行走。从此认知出发,南宋以后,名词“跟”引申为动词,意义为跟随、尾随在后。至此,“跟”从空间域进入到时间域。例如:

①如有逃闪,将带东西,有元地脚保识人前去跟寻。(南宋时期《梦粱录》)

“跟”作动词义“跟随”时,经常跟助词“着、了”进行搭配使用,且后面通常会带有另一动词成分,表达紧随某人去某处、做某事等意义。因此“跟”作动词使用时,常常出现在连动结构中。例如:

②只带个把家僮去跟跟便了。(元代《二刻拍案惊奇》)

③你一般争名夺利的官人……跟着假使长……东走西走,不得捻指歇息。(元代《朴通事》)

④张千道∶“虽然如此,到饭店安歇行李,我守住小娘子在店上,你紧跟着同去。(元代《元代话本选集》)

⑤当时又差两个人,跟了任一郎,脚不点地,到家中,取了簿子,到得使臣房里。(元代《醒世恒言》)

例2至例5中的“跟”都表示同一个动作,就是“紧随某人之后”,其基本句法格式为“N1+跟+N2+V”。在这个结构中,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跟”的语义,二是N1与N2之间的关系。

何为“紧随某人之后”?说细致点就是N2的行进路径决定了N1的行进方向。如果将此时的“跟”做一个义素分析,可以得出至少三个关键语义特征,即 [+随着别人]、[+往同一个方向]、[+走]。又因为动词“跟”后常常还有另一动词成分,因此N1和N2又发展出两种不同的关系:第一种是“交互关系”,即由N1紧随N2,两方共同完成一件事,如例4。另一种是“协同关系”,即由N2指引N1,N1协助完成某件事情,此时N1和N2有主次之分,如例5。

3.动词“跟”虚化为介词

关于动词“跟”虚化为介词的动因,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处:一是句法结构的特殊性,二是“跟”用作动词时所产生的“协同义”进一步语法化。进一步说:

上文论述了动词“跟”常常出现在“N1+跟+N2+V”这样一种连动结构中,这为动词“跟”虚化提供了位置条件。“跟”作动词时具有[+随着别人]、[+往同一个方向]、[+走]的语义特征,当进入这个结构的动词V不再限于表达方向的位移动词时,“跟”的“行走、往同一方向”义便随之开始弱化,句子的语义重心则会偏向V,“跟N2”退居次要的语法位置,慢慢向状语成分转化。另外,这个结构中动词V的多样化,使得“跟”的协同义更加突出,同时促进了“跟”的语法化。例如:

①那一个跟他取应,这一个淹煎病损。(元代《倩女离魂》)

上面例句中的“跟”为介词,“行走”之义已经虚化,只留[+随着某人]之义,使得 [+协同别人]这一意义更为突出。接下来,“跟”的“协同义”进一步语法化,指示与动作有关的对象,此时的“跟”动词义项全部脱落,“跟”完全虚化成介词,例如:

②朱贵道:“你且跟我来说话。”(明代《水浒传》)

二、介词“对”的语法化

1.“对”的动词义

动词“对”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意义为“对答”。因为动词“对”具有[+言说性]的语义特征,所以常常与“曰”连用,例如:

①流言以对,寇攘式内。(先秦时期《诗经》)

在现代汉语中,“对”已经不再单独表示“对答”之义,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它作为构词语素时寻见一些“对答”义的痕迹,如“对歌、对对子、应对”。

2.动词“对”虚化为介词

(1)介词“对”产生的源头

介词“对”主要用于引进对象,这一用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起因是介词“于”的过度语法化[2]。“于”是最早语法化的实词之一,也几乎是东汉以前唯一引进动作对象的介词,呈现出功能负载过重的现象。经由更新,一批动词先后开始虚化为介词,介词数量由秦汉以前的6个(于、在、以、用、由、自)增加到20个左右,其中就包括介词“对”。

(2)介词“对”产生的原因

动词“对”虚化的原因或者说条件有三:一是与其他动词连用,且动词“对”在句子中并不充当主要动词,其动词词性慢慢减弱。二是随着语法位置的固定,词汇意义也会相对减弱,并慢慢开始抽象化。三是动词“对”的结构“V+N”存在多种语义关系,这为动词“对”最终演变为介词提供了可能。举个例子来说,“对”用作动词时,动词和宾语之间除了有施受关系,还存在多种语义关系。

3.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

石毓智认为哪些动词最易演化成介词最终决定于语义范畴[3]。也就是说,词的本义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是促进其语法化的根本因素。介词“对”来源于有“对答”义的动词“对”。笔者认为“对答”具有[+对象性][+面对][+方向性]三个关键的语义特征。由此就决定了“对”虚化后最初承担的语法作用就是引进动作的对象或方向,这也是介词“对”语法化的第一步,时间发生在东汉时期。例如:

①归,对其母泣。(东汉《论衡·福虚》)

“对”从与“曰、言”等言说类动词连用发展为与“哭、呼、泣”等口部和面部有关的动作动词连用。至此,“对”的语义“对答”开始虚化。此时“对”作为介词,除了引进动作对象外,还可引进动作发生的处所。

明末清初,介词“对”出现了介引对待的对象的用法,这是介词“对”语法化进程的第二步,此时介引的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例如句3:

②对于那六岁孩子,渐渐露出晚娘的面目来了。(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三、介词“跟”与“对”语法化对比

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介词“跟”语法化的主要过程。“跟”的本义是“脚后跟”,用作名词。然后,由脚后跟的语义[+脚][+后部]引申发展出动词义[+行走][+随着某人],此时“跟”作为动词使用,意义为“跟随”,语义除了包括[+行走][+随着某人],还包括[+往同一方向],且基本句法结构为“N1+跟+N2+V”式连动结构。后来由于此结构中的动词V从原先表示方向的位移动词扩大为各类动词,导致动词“跟”的[+行走][+往同一方向]语义逐渐脱落,[+随着某人]语义相对凸显,加之句法结构的特殊性,[+随着某人]而产生的[+交互关系][+协同关系]进一步语法化,促成了动词“跟”虚化为介词。

其次,我们来总结一下介词“对”语法化的主要过程。“对”的本义是“对答”,用作动词,其语义包括了[+回答][+面对某人],且出现在“N1+对+N2+V”式连动结构中,此结构中的动词V由原先答话类动词发展为与口部和面部有关的动作动词,导致语义[+回答]脱落,语义[+面对某人]较之凸显,加上句法结构的特殊性促使动词“对”虚化为介词。

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介词“跟”的语法化过程伴随着语义[+随着某人]的语法化。满足“随着某人”这一动态,必定需要有两个及以上的个体参与动作。个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可以至少得出两个关键语义[+交互关系][+协同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介词“跟”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为“存在两个及以上的个体,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协同等关系”。而介词“对”不具备此特点,其语法化过程凸显的是言说性、对象性。

四、论为什么不说“对他道歉”

首先,我们对“道歉”进行语义分析,会发现“道歉”这个动作包含至少两个个体,即道歉的对象和道歉的人,并且是道歉的人单方面向道歉的对象表达歉意,需要道歉的对象协同完成这个动作。因此,我们将“道歉”进行义素分析,可以得到至少三个关键语义特征[+至少存在两个个体] [+单向表示歉意] [+两方协同完成动作]。

结合表格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跟”和“对”同样可以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但是“对”无法介引协同完成动作的另一方(且“道歉”含有单向针对义),因此我们不说“对他道歉”。类似的动词还有很多,如上文提到的“请求”类(请安、请功、请愿、请战、请罪、求婚、求教、讨教、说情)、“道歉道谢”类(道歉、道喜、赔罪、认罪、拜年、贺年、贺喜)。这些动词都具有[+单向动作][+两个及以上的个体][+两方协同完成],它們都无法用“对”来介引对象。

参考文献

[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J].语文研究,2006(1).

[3]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商务印书馆,2018.

[5]池爱平.“跟”的语法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

[6]李琳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考察[J].天津师大学报,1994(4).

[7]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

[8]刘坚.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YJSCX2019-112HLJU)

猜你喜欢
介词语义对象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介词不能这样用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个性签名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