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竹彦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不断推进以来,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纵观目前幼儿园户外运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有:材料投放,少变化;教师指导,少策略;教师观察,少深度;游戏内容,少挑战等。在发现了户外运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后,我们不断学习、研讨,反复推敲现有游戏材料、形式和教师指导中存在的各种可调整的方向并不断进行优化,促进孩子的运动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
一、材料提供——从“高结构”走向“低结构”
在自主性游戏中我们努力为孩子提供“低结构”的开放性材料,这样的材料往往具备以下特质:自然美、真实性、平等性、多样性、可变性等。因此在户外运动游戏中我们更多地投放此类型低结构材料,让孩子与材料有效互动起来。
在攀爬区,为孩子提供了轮胎,轮胎弹性佳、没有棱角不易发生危险,并且可塑性强,用这样的材料进行建构满足幼儿安全的需要以及材料多变性的需求。活动中把自主权交给了孩子,让他们在此区域能够自由建构,有时轮胎变成了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桥;有时变成了通向快乐之门的崎岖小路;有时它摇身一变,成了一座座山峰……每天它都在一群群“魔术师”的手下变换着自己的身份,但同时承担着不断挑战的责任,这便是“低结构”材料的魅力,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有变化、挑战和提升。
二、教师指导——从“显性”到“隐性”
教师指导包括游戏前游戏规则的制定,到游戏时幼儿突发情况的介入以及游戏后的评价活动。在课程游戏化实施后,我们更多将教师的指导“弱化”,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他们成为游戏的主体,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1.游戏前——发动讨论定规则
游戏具有规则性,但以往的规则往往会由教师独立制定完成,并将游戏的规则和方法教给幼儿,以保证游戏能顺利进行。但是这样的游戏是教师要孩子玩的游戏,而不是他们想要的游戏。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们在商定规则时的协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遇到冲突和分歧时能妥协、会少数服从多数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上述能力的发展以及运动游戏中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运动难度的不断挑战,我们引导幼儿自主讨论,通过绘画的形式自己制定规则,并公布于游戏区。
还是以攀爬区为例,教师提出要求:用轮胎和其他材料搭建稳稳的高架桥。用什么材料——自己选择;怎么闯关——自己设计;如何合作——自己商定,但是一定要搭建一座能稳稳通过的高架。从一开始随意的搭建,到后来会综合使用轮胎架、垫子和纸棒等材料设计出闯关难度越来越高的高架游戏。他们一遍遍尝试,发现有晃动及时调整:把轮胎靠近以缩小轮胎间的间距、用大轮胎搭底座等方式让高架桥越来越稳。在搭出难度越来越大的高架桥同时,通过轮胎的闯关线路也在孩子们的设计中变得越来越具挑战。从一开始“高架桥”允许爬着通过、到后来允许跪着通过、到现在只能站着通过——最多只允许旁边有一个“小小安全员”做保护。游戏规则越来越苛刻,可是孩子们挑战的热情却越来越高,在此期间教师就是一个支持者——用肯定的眼神、鼓励的微笑来支持孩子们面对在建构、协商和规则制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让他们在尝试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2.游戏时——鼓励尝试少介入
教师的指导更多的体现在游戏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马上介入,从而干扰孩子自主、自发、投入的探究和创造活动。心理学中有一种学习方式叫“试误”,就是说在错误中进行自我纠正和习得,而游戏亦有异曲同工之处,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调整中不断发展。
攀爬区里孩子们的高架已经搭了第十天了,但是高度一直停留在五层,每次想要继续往上搭时总是发现不是下面基础没打扎实,就是往上拖的力气不够。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相救”,而是“静观其变”。这里的“静”并不是静止之意,而是等待并观察孩子的发展状况,在活动中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当孩子们一次次尝试每次就差一点点就能挪到第四层的时候我会及时在旁为其加油,当他们一次次面临困境一筹莫展的时候我鼓励他们,当他们屡战屡败选择放弃的时候我又给予孩子最暖心的关怀。大班孩子喜欢挑战的勇气被一次次激发出来,以至于到最后都不愿妥协来接受帮助,反而三五成群地开始投入进一步的探究之中。突然,仔仔想到了办法,他一轱辘爬上轮胎最顶层,整个身体趴在上面,手尽力往下放,让下面的孩子则合作把轮胎往上托,终于上下两边有了交集,当第五层的轮胎在孩子们的合作下一点点挪到与第四层的轮胎重合时,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次的尝试和调整最终搭成了稳稳的高架,每一次的嘗试都成了明天建构的经验基础,让他们的建构经验、合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游戏后——提出问题勤反思
反思中更多是教师用专业引领的方式,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引发孩子的思考。如想一想我们下一次的高架还能变得更高吗?你将会用到哪些材料呢?你们的规则会发生哪些变化吗?人员安排上今天的分配合理吗,还需要做些什么样的调整吗?搭建过程中如何注意安全?这样开放的提问激发起幼儿更多的思考,从而让幼儿在运动能力、规则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意志品质等多方面得以发展。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还需要不断地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儿童观,把运动游戏的设计和实施也看作课程的一部分,让幼儿参与材料选择、规则制定及场地布局等过程中来,用更为开放的思想接纳孩子,用多样化的方式支持孩子,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南行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