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菲
乡村的振兴与宜居,在当下人看来未必与水井有关。但是,乡村生活的文化情愫,却离不开饮水之源。
一口水井从大地深处,滋润着村庄,留住乡情与记忆。曾经是全村老少珍爱的生命之源,不仅养活了村庄的人,更是一座村庄的“同心圆”,村里人爱之护卫之,视同自己的眼睛。
我的出生地,诏安后港新圩村,原是解放前开辟的“圩”,这里房子的格局就是回字形留有四个门,其中北边有个“圩门”。家家有阳台、店面。在格局未被打破时,曾经是一个繁荣富庶之福地。村子的南边和北边各有一口水井。北边的井几代人饮用于此,还吃出了不少老寿星。井口直径才一米多,记得有人可以双脚和双手撑着井边井沿下到井底。它是珍贵而深刻的,来自黑暗的地层,直径大概一米多,透过深深的瞳孔,与无边的空中相联相映照的是清冽的水面。一眼望到井底的一块长长的木板,据说,木板底下压着木炭净化水质。
家乡的水井给我留下许多乡村生活的记忆,温馨又滋润心情。深深感受故乡井的珍贵。我曾经听了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去井边看看是否奇观出现,当日正午时,井水上面微微晃动的灿烂阳光像闪光的镜子,并未浮现人影儿。印象中井水清爽甘洌、解渴、消暑,夏天时,咕嘟咕嘟喝一瓢,用井水泡蜂蜜,喝了觉得赛神仙,更具宋代诗人范成大所说的“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的味道。反正自从开辟这个村庄至今,百年不竭,滋养了村庄的几百人,不像有的地方的井水,要么带有淡淡的咸味,要么含氟过高,喝了牙齿长斑,要么泉眼不通水出如油吝啬而枯竭。
村子漫长的历史与沧桑,在井边口头文学中代代相传。水井旁,是村中最热闹,最欢乐的地方。一大早,就有赶来挑水的人。家家户户,你挑我挑,络绎不绝,巷道里,传着踢踏的脚步声,彼此招呼声。井边堪称主妇们的天然会所,每日捣衣、洗菜、挑水的源源不断,集聚在一起手里忙着,嘴巴也爱啐啐念,把敞开门户的乡村秘密,新闻旧事一起翻版的播音扩散。井边有时是热闹的,要是谁不小心把吊桶掉到井底,便有人双脚撑开紧贴井壁下去,捞起小吊桶。夏夜,星光下,女人在井边嬉闹、闲聊、冲澡,井的周围是男人止步的禁地,这似乎成了乡规民约,大家自觉遵守。寒冬的中午,井水温暖,阳光明丽,到井边洗头的村姑老妇也相伴而至,洗完头发就在井边的围墙上吹风、晒太阳。如画一般的是乡村女子梳着两根长辫子,用竹扁担颤悠悠地挑水,另一只手提着菜篮子或者洗好的衣衫,优美的腰身、胸部和竹扁担一道很有节律地颤动着,走在村中小巷的情形,更是消逝在岁月河中的一道风景。
那口井是村里几十户人家的“大水缸”,特别在岁末,冬季少雨,泉眼细细,经常缸底朝天,但是,这口井总能让全村人喝足。在井边,听铁桶扭动时“吱吱吱”的声音,以及铁桶落地时熟悉的“咣”的响声,似乎更有诗意和田园味。中午,艳阳灿烂,小媳妇们拿来衣物,在井旁洗。井旁,有人在干活,有人在闲聊。小孩子跑来跑去。夏天中午,村妇们把拆开的毛衣线用开水和着苏打烫着,把弯曲的毛線烫成直的,一圈一圈的穿在竹竿上,然后在井沿上晒干,五颜六色的毛线真是插在井边的小彩旗。水井旁淳朴的,浓浓的乡村气息凝聚成乡情的酒,喝同一口井的人有了休戚与共的情感。
有一年,天,好像破了,雨水连绵下了好久,叫“四十九日黑”,有时倾盆雨水下得天翻地覆,顷刻间倒下了天河之水,把池塘、道路、水田都倒满,可是,井水水位却差不多,也不会因洪涝变得浑浊。一口井,养活一个村庄的几百人,我觉得有一些神奇又美妙的难解的谜。
井水是村里的眼睛备受呵护。端午节的中午十二点,村里有到井边打“午时水”洗脸的习俗,母亲每年端午就用午时水加上石榴花枝,全家洗脸,还说“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小时候就听母亲说井公公井婆婆不许小孩往井底吐口水,扔垃圾,更不要往井里撒尿,会冲撞井神,降祸。那年,我外出读书,全村集资“淘井”,清洗淤泥,加固井壁,修筑井台,设置水槽,泉眼通畅,水愈加清澈甘醇。修井完毕,全村吃汤圆,离乡外出的也要回去,如果不能回去,也要寄内衣去,否则,视为“背祖”,得三年之后才能回去。在故乡情结中,“背井离乡”是人生一大苦事。
我小时候最为害怕的就是到井里挑水,那可是技术活。一个小吊桶,放进井底,晃几下,小吊桶嘴一歪,满满地一桶水,攥紧小吊桶的绳子打好水,还要提上来,用扁担挑一担水回家,刚开始挑不起,肩膀受不了,走几步水就洒光了,用菜叶放在水面上,竟然把水挡住了。挑水,确保水缸有水,是苦力活,技术活,往往是村里小媳妇们的必修课。当亚湖水库的自来水终于来到小村时,乡亲们肩膀卸了扁担,妇女们也解放了不少,水井也渐渐退居生活的主阵地,被人糟蹋冷漠以对。村子南边一口清澈的水井,井边插上许多条白色水管,通到周边人家家里,需要时打开电闸轰隆隆地响起,白色水管就颤抖着,水,哗哗流到门前的缸里了。井边看起来就像一位病危的人,浑身插上针管一样。前天回老家,见井边的池塘水呈青铜色,心里一震,到井边探视,有几位乡亲在井边洗菜洗衣服,我随手打一桶水,手劲差矣!提到井沿已经剩下小半桶,见水清冽如故,正要喝几口,被她们好心拦住,说是不远处有条废水的排污沟,污水到底会不会渗透到水脉?整个村庄已经没有人饮用这口一两百年的井水了。好困惑,养育生命的水井,也面临着时代的淘汰。
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老井,甚至很出名,有的成了枯井、废井,它们曾经和故乡的水井一样不仅养人,也养心,养记性。可是,无论它们多么珍贵还是平常,在我心中如过眼云烟,唯有自己喝过的故乡的水才有离乡牵扯的万千思绪。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水井里的水,就是赖于生存的源泉。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村庄的地下,都可以深挖到清洁能饮的水。有些村庄,挖遍每一寸土地,都找不到可用的水源。找到水源的地方,就是宝地。所以,我们的祖先,一旦找到好的水源,就用石砖精心砌制,细细保护。乡村的水井,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的宝贝!
只要心存故园,今生牵扯不断的乡情便会随着生命旅程的加长而“叠加”,小山似的堵在胸口难以消释。村边日渐增多的新楼房,虽然是物质进步的标杆,空心的老村老房子依旧守着残年,还有极为便捷的生存方式填补不了的精神断裂层将由什么来充实?现在天然的资源井水难免受到挑战,好多日渐式微与灭绝,当然啦,井水也极有个性,用则进,不用则退。我觉得是否可以来个水井大检验,名优井水得以保护、珍视,继续千百年来滋养生命的功德?!我不敢想象,也很害怕,什么时候故乡的水井也枯干了,老化了,里边堆满乱石杂草,井盘歪到了一边,没有了光泽和生机与活力,乡愁也似断了线的风筝。
历史不是可以割断与超链接的,乡村可迁徙,水井却不动,井枯了,人离,村空,乡村便消失了。镶嵌在村庄上的水井更像透射着光芒的眼睛,泛着岁月的波光,乡村振兴,也需要留住记忆长线的水井,留住乡村生活曾经的样板。水井,无疑是一个村庄的基因或指纹,镌刻乡村生活的历史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