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霞 陈欣
石自古以来便是中西方园林造园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假山叠石至西方园林中的雕塑,石元素一直在园林意境的组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石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西园林景石的风格特點、审美取向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在园林艺术上的差异,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有所借鉴。
一、石的定义
《说文解字》曰:“石,山石也。”石的运用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远古时期作为生产工具使用的石具、火石以及建筑材料的石材,至历经千百多年发展后的现代造园。所谓无石不成园,石所拥有的象外象、景外景的生发能力,使石成为园林中最基本的造园要素和园林意境营造的最佳要素之一。
二、园林石代表
石材在园林中的应用类型按其材料性质可分为石笋、湖石等。其中石笋类包括白果笋、乌碳笋、假山石、石笋、钟乳石笋,而湖石类则包括太湖石、房山石、英石等,还有其他类别,如雨花石、鹅卵石等。在传统的中国园林中,起到代表性作用的就是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这四大名石;而在欧洲古典园林中,以大理石、花岗岩以及人造石的运用最为普遍。下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山石作展开论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景石艺术风格特点
中国园林是传统山水文化的载体,其中以假山最具代表性。中国传统园林在一般庭园中的构筑以湖石、灵石、青石、黄石等山石为主,并通过山石组合景点,营造意境。不论是意象的假山还是具象的山石雕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特殊的石材美学,也正是基于这种美学标准,形成了中国园林独有的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
石者,山也。中国山水画和山水诗文为假山的形体提供了具象的参考,其中又以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上海豫园的奇石“玉玲珑”为最,它高约一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其略显怪异的形态和独特的格局,既展示出了自然之物的独特与美妙,也委婉表达了园主人希望子孙后代不忘养育之恩的心境以及暗藏其中的蒙恩励志、光耀先祖的美好祝愿。
因此,中国传统园林中常常“一石以代山,一勺以代水”,意在使观赏者在赏景过程中,通过具体而微的造型和蒙太奇式的行进交错,以此构建隐喻而诗意雄伟的景观,从而引起观赏者的冥想、深思。
2.大化自然
最早的儒家经典《论语》的“仁者乐山”和“君子比德”,无不赋予了假山“人”的特质。从建章宫“一池三山”的仙境模拟,到狮子林“回环九径”的假山群,分别体现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精髓。俗话说:“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假山、假石虽然是模仿自然界真实的山水,但它们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自然的起源之间的“天人合一”。同时,设计者借助石元素构建出的一方空间,虽偏安于园林一隅,却透彻地将自然引入到生存空间,形成建筑即自然、自然即建筑地状态。
3.关乎志向情趣
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朴实、仁厚等寓意,这些寓意常被引用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除此以外,具有辟邪纳福作用的石敢当、灵璧石等,也反映着古代人民对于石的情感寄托。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体现出的石元素的仁爱特征,都是传统审美理想的表现,也因此成为了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园林石元素的审美取向
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山水意识、人对自然本性的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都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天人合一精神和悠然自足的人生态度。中国石材景观的审美取向主要表现在自然、形式、意境等方面。
1.抽象自然
假山所追求不仅是形似自然,更是对抽象自然的美感表达,在源于自然的同时,做到宛若天成的自然效果。此外,以著名石匠葛宇梁所造山水景秀山庄为例,其假山石景对天然石灰岩的自然侵蚀和形成状态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石材的天然纹理模仿了太湖石材,灰浆藏在石缝之间。洞内采用“小石钩带连成环桥”的方法,达到“如真山壑一般”的自然美状态。
2.齐巧形式
在中国传统石景中,置石者尤其重视形式美,因此在宋明清三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赏石理论。著名书画家米芾论石,认为奇石须具有“瘦”“绉”“漏”“透”四个特点,这也是当代评判石景美丑的重要依据。相反,苏轼则推一个“丑”字,认为“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千态万状皆从此出”。
3.美学意境
意境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美学概念,从最初的题名,到置石者的不同手法,无不表达着园林石之意境,通过表观意象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过程中,置石者注重创造观赏者通过叠山置石不断在场景中产生情感、场景交融的感觉。
三、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景石艺术风格特点
(一)和谐性
西方园林在18世纪前,对于石的运用除建筑使用外,仅在园林雕塑、喷泉、家具中有所体现。不同于中国景石之于园林的不可或缺,石材在西方园林中大多起点缀装饰作用。同时,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主导着园林,园林隶属于建筑。园林建筑多由石料砌筑,对于实体气氛的追求使得建筑艺术的加工自然地集中到了外表及装饰艺术上,因此石材的艺术表达形式多为雕塑及装饰构件。
(二)鲜明性
在追求内外和谐的同时,西方园林也注重园林的重点,即中心轴线的终端建筑。在园林严谨明晰的单幅构图中,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规则式布局,绝不允许自然生长的形状。园林各组成部分各司其职,起着突出建筑物的作用。18世纪以后,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始,西方园林也打破了统一对称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一种更加自然的自由布局,主要以英国园林为代表。此时的园林,已经摆脱了西方传统园林的桎梏,雕塑更加拟人化,而以叙述对象、颂扬人为主题的雕塑在园林中更为常见,这在园林中大有取代主体建筑特色的趋势。
四、西方园林景石审美取向
(一)神秘之美
和东方以自然为主的审美不同的是,西方园林中,自然景石往往出现在规则式消隐的端点或局部不显眼处。一方面,它不会打破整个西方园林的规则,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他们相信人们是从森林里出来的,比如散落在埃斯特庄园和凡尔赛宫假山洞中的神话雕塑等,它们通过置石来强调人的起源和宗教文化。
(二)人工与形式之美
西方园林中,着重体现的是人工美。因此其园林设计不仅要求布局严谨、规则、对称,对于外部环境如花草等也有形态约束,通过整体规整以形成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园林中的石材摆放主要采用雕塑等人工手段来改变其自然状态,呈现人性美;同时,对于雕塑的形体及比例等,又以一套严谨的美学理论加以框束,体现出对形式美的追求。
(三)粗犷之美
自然式园林出现以后,石景从展示人性之美变成了展示自然粗犷之美。置石叠石手法不再局限于人工雕塑,更多的天然石材被广泛应用于园林中。如枫丹白露宫英式园林中的石材景观。其石质景观由片石和块石构成,突出了大自然的力量;同时,从石缝中生长出的野生草本和木本植物增加了野趣的感觉。
五、结语
置石是一种造园手法,通过对中西方园林美学思想、审美取向的分析及造园手法中石的运用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园林审美取向宏观上有较大相似,通过与周边环境的结合达到统一,突出群体美感。微观上,中式园林更注重自然表达,通过对石材的广泛应用,又加之手段使其呈现出自然状态,使观赏者往往产生“游园之后,不知有石”的感觉;而西方园林更倾向于保留石材朴实无华的特性,在庭院之中以不起眼的雕塑形态展现,从而共同构筑反映园林主体的大建筑景观。
然而比较并不是研究的终极目的。我们要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在厘清中西园林差异的同时,要注重两者优势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古代园林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设计思路,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宏观,从另一个角度探索设计语言和手法,寻找一种新的园林造景方式。
(1.成都理工大学;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