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戏剧团新编戏的“借鉴”

2020-06-23 03:29周冬妮
牡丹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编借鉴剧种

周冬妮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通过深入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指导精神,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其中戏曲艺术占有很高的比重,各个文艺团体、专业院团齐心协力,创新排演出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庆幸优秀作品迭出的同时,人们应该对创作剧目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经研究,笔者认为,在创作新作品的同时,人们要借鉴传统戏曲作品的创作技巧。

纵观近年来国内戏曲专业院团的比赛展演,新编剧目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现当代名人、伟人和英模,如《梅兰芳》等;二是重大历史题材和传统故事,如《天下归心》《赤壁》等。笔者认为,在排演创作这些新编戏作品时,应该有一个原则——脱胎不能换骨。人们要发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色——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同时找到戏剧内核,讲好中国故事。坚持这个原则排演出的作品才是能够被广泛认可的中国戏曲,才可以说是新时代戏曲。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向传统戏曲合理借鉴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一、借鉴传统戏剧结构

中国传统戏曲的结构为正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层层递进,结构完整,故事严谨,符合多年来中国人的观剧习惯。而涉及时空跨度较大的部分则通过演员的表白、服装道具的应用(如髯口、行头的变化)来解释交代,而这也约定俗成地成为中国戏曲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在创作排演新作品时,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现今的新编戏曲作品过多应用话剧元素,甚至是影视剧元素,采用倒叙、插叙、甚至是多时空和非线性叙事,用这种方式解读中国传统戏曲、传统故事,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难以适应,甚至觉得这不是戏曲,而是话剧加唱。

二、借鉴音乐唱腔设计

中国戏曲讲究载歌载舞、以唱传情,用戏曲音乐讲述故事,用身段舞蹈表达情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出剧目的唱腔设计、音乐设计就能够决定这出剧目是否成功,纵观中国戏曲史,很多剧目都有名段流传,甚至某个名段就能代表艺术家的一生、一个艺术流派甚至是一个剧种。

现如今,很多新编剧目在音乐设计上十分讲究大排场,不惜重金进行大规模制作,西洋交响乐交相辉映,动辄动用几十人的乐队,人数甚至超过演员,可惜成功的例子却很少。近年来,新编戏大多难以流传,很多的唱腔音乐繁复,词句难懂,不易流传,很多作品在音乐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失掉了剧种的特性,千篇一律,这种创作并不能够算作成功。

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声腔结构,有的是板腔体,有的是牌联体,而有的剧种因为地域的原因演唱时需要独有的调子,形成独特的音乐特点。无论是什么剧种,新创作的剧目一定要符合该剧种的特性。戏曲音乐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是管弦乐队,武场是打击乐。好的音乐设计应该是文场和武场交相辉映,合二为一,各个地方剧种的武场打击乐也各有不同,乐器也千差万别。现在的国有院团保持正规化,所有的打击乐培训几乎都是参考京剧的打击乐,无疑这是规范的,可是往往失去了一些地域味道。

笔者觉得,新编剧目戏曲音乐的设计可以以传统音乐为主线,同时调整修改伴奏乐器,既不失去原有的味道,又使音乐更加丰富、唯美。多年前,梅兰芳在他的乐队中加入了京二胡,程砚秋在他的乐队中加入了笙,这种尝试无疑是成功的,也为后来的“梅派”“程派”艺术的成型奠定了基础,而大师们的改革创新有迹可循,并不是盲目的尝试,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可以为现今的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参考。

三、借鉴表演

笔者认为,戏曲学习的初步是模仿,要模仿范例进行学习,这是基础,只有熟识和了解规则,才能谈创新、发展、弘扬。因而,在排演新作品时,对老艺人、老演员、老剧目、老资料的学习观摩尤为重要。前辈名家的表演可以说是精雕细琢!不同于如今,他们的学习过程是艰难的,往往一个作品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修改才会定型。他们的绝活往往是几辈人呕心沥血总结出来的,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甚至在舞台上反复演出过百次千次,最终流传下来。年轻演员最好的进步方式就是直接借鉴、学习前辈大家的表演。

目前,大多数国有专业地方戏剧团的演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戏校毕业的科班出身,也有其他剧种调剂过来的,还有社会招聘、甚至改行过来的演员,这样复杂的人员构成会直接导致整个剧团的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地说,导致排练出的作品“非驴非马”!当然,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需要仔细研究,花费一番心思仔细思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过,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善却有办法,那就是直接借鉴老演员的表演。剧团可以以非遗传承作为依托,演员以老带新,通过“非遗传帮带”进行精化、细化,甚至可以以一出戏为范本,仔细打磨,以点概面,让非遗传承人或资深老演员发挥作用,帮助年轻演员学习进步。这样对剧团甚至剧种的长远发展都是有很大助力的。

在借鉴的同时,人们应该注意,对于传统,不能照单全收,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作品,让借鉴更有意义。其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压缩时间,调整节奏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戏曲剧目表演的时间较长,而且没有固定时间。很多大轴戏演起来甚至需要几个小时,而连台本戏(如《西游记》《济公传》等)如同今天的影视剧,可以上演数月。这就决定了它的表演风格和方式不同于精简的折子戏,表演节奏也相对舒缓乃至于拖沓,因而在借鉴这些传统剧目,或是将传统剧目中的某一个片段拿出来重新加工、独立成章时,一定要考虑压缩时间,要符合现今观众的观剧习惯。创作时要拿捏好尺度,对于冗长的戏剧表演,观众难免“起堂”。而过于精简则会使戏剧支离破碎,碎片化、片段化会使观众的注意力分散,也不能够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

(二)去芜存菁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但是中国地域广大,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受特定的历史时期、人文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剧种相对粗糙。很多剧目也是如此,存在很多格调不高甚至是内容低俗的作品。在借鉴创作翻新的过程中,对于这一类作品,人们一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能做到化腐朽为神奇。

(三)从传统作品中汲取精华,赋予新编戏时代意义

文艺为时代而歌,这永远是文艺工作者应恪守的准则。一出叫得响的好剧目一定有其时代意义,因此,人们在创作剧目时一定要考虑到赋予新编戏时代意义,用现代人的角度去架构解读,而不是“新瓶裝旧酒”。借古喻今,服务如今的观众,让他们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自我总结,感受到文艺作品中传达的正能量,为现代的生活更好服务,这才是戏剧工作者文艺工作的真正意义。

四、结语

总结起来,各个剧团排演新作品要有迹可查,有根可循。切记凭空想象,搭建出空中楼阁,这样的作品是不会被时代认可,更不会被观众接受的。深入扎实的学习、科学合理的借鉴,一定会让新编剧目在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锦州市文化演艺集团)

猜你喜欢
新编借鉴剧种
龟兔赛跑新编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新编报到等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亡羊补牢》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