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玲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任务十分重要,必须注意学生知识“轮廓”的构建,还要注意知识的“质感”。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进行的时候插入主线,创设具体的知识环境,让教学活动顺利地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使教学内容能够长久延续,深入挖掘,促成精彩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主线呈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勾勒教学知识的轮廓,一边突出教学知识的质感,遵守简单到复杂、点到面、容易到困难等原则,把教学知识清楚简单明了地教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全方位深入地理解思考知识。所以,教师在讲授时需要做到两线相交,即知识线和学生的情感线,描绘好小学数学的轮廓,增强“质感”。
一、创设知识环境,让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时只会把教学情境当做导入教学活动的方式,但新课改之后,教师们纷纷把它作为灵活常用的手段,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所讲授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我们知道,情境的创设只能帮助引出新知识,新知识出现后,学生们便开始学习了,情境创设的作用无法发挥到课堂的结束,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把情境从导入延伸到练习的环节,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举个例子:在认识“数的积数”时,教师设计的一下情境:
比如: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玩不玩魔方呢?有没有观察过一般的三阶魔方有几个面,一个面有几个块呢?(用引出“积”的概念)然后,“一个魔方有重叠的方块,那么除去重叠部分,一整个魔方又有多少个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数”的意义)老师拿出一个魔方,数了数魔方的面数,“好,同学们,我们来数数看,一、二、三、四、五、六”(用具体常见的物品魔方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使学生更加能够理解“积数”)“再来看看魔方一共有几个方块,一、二、三......”(不仅从平面处出发,还谈及立体的事物,多方面揭示“积数”)
教师用一个简单常见的物体来引入“积数”,继续在后面的环节使用相似的例子,把新旧的知识连接起来,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教学内容过渡衔接“丝滑”,点点相连,线线相交,面面相汇,继续延伸。
二、联系新旧知识,让教学更简单教师还需要“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如何把新旧知识融汇贯通,根据旧知识来记忆新知识,使学习小学数学更加简单容易理解。通过这样的办法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会学习之后,教师再给学习自我学习的空间,学生便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自我探索,锻炼自学能力。
比如:小学数学中的三位小数的学习,单纯直接接触三位小数,学生们会难以理解,但经过之前的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学习,学生们对于小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再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加深认知,进一步了解小数。因为新旧知识的联系被发现,所以学生们学习时能够从旁理解新知识。通过专业的实验得出,数学知识如果想拥有“质感”,必须连贯新旧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我们发现,编写新教材的编者为了帮助学生们联系新旧知识,特意在编写时把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条线结合起来,顺应新旧知识的一体变化。
三、深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们更容易接受那些能够被清楚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学科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们探索数学的方式,教师们如果能够在丰富的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简单清楚明了地说明,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这就需要教师们勾勒好数学内容的“轮廓”。通过这样的勾勒,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使学生充分探寻数学的价值,真正消化数学知识。
比如:一般来说,教师在讲授小数的有关知识时,会直接把小数的概念、表达等“塞”给学生,但是忽略了小数和整数的关系,学生们就无法得知小数其实和整数后续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理解小数,教师们可以从数位的顺序出发,一步步揭示小数和整数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他们同样遵守“满十进一”和“位值制”的原则,以便后续教师和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小数的概念,进而进入小数教学的核心内容,如果学生们能够有选择性的探究知识的表面和内核,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充分关注课后注解,不放过任何自己不懂的知识,主动探究学习。学生需要十分注重难点和重点,可以通过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找到,注意认真听老师讲授,自己主动查阅资料和参考书,请教老师和同学,如果老师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讲授,学生们可通过小组的组员,互相交流学习,解答自己的疑问,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的材料选择预习的部分,学生主动预习,培养预习的能力,包括发现重点和难点有关的课外资料,做好预习的笔记以便参与课堂上的互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并且解决。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有效的互相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我来讲解,你来提问”的形式进行,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确定未来主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们的不懂之处,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讲解难点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为了深入发掘预习和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预习之后做一个“小老师”,根据所预习的内容,写出一份卷子和别的小组进行交换测评。这样教师还可以省去课后的单元复习资料整理的环节,节约教师的时间,思考其他教学活动的安排,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预习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的进行大有帮助,让教师的讲授更有针对性,省去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有效,便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通过预习,学生们还可以发现问题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鍛炼自我探索的能力,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孔祥林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质量[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
[2]苏慧颖 .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效[J] .教育:文摘版 2016
[3]李丽丽 . 浅谈如何让小学课堂提问更有效[J] .教育创新学刊2011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香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