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
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种独特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如何从小学课堂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20余年的教学经验,本文针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展开讨论。
一、前提条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字词,但是若仅仅关注单词单句,忽略了其学习场景和关联性,容易造成学生语言能力的片面性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识字成文,而不是刻板的识词辨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方式方法
1.以疑问引导思维
学生在低年级开始接触语文的学习,会怀着无限的疑问和惊奇,这恰恰是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自我思考的开始,若是仅仅以灵活互动的方式回答学生的问题,则会浪费了学生的好奇心,若是由着学生天马行空则无法维持课堂的正常开展。有疑问是发现问题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点巧设问题,重视“探索式学习”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另一方面从相同的角度激励他们敢想、敢问。从而引导学生能提出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问题,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疑问是手段,培养思维才是目的。只有把多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词句的同时培养创新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而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思维思考问题的答案,而语文课堂素材的丰富性以及和语言文学的包容性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能提升对语文学习的信心,这是一种基于问题引导与思维启迪螺旋上升的创新能力开发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课文,同时满足对新奇问题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2.以差异发散思维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考试中存在最大的問题在于划定了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适当划定范围,允许学生踊跃发言,沿着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将培养模式开放化。这种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针对性地独立思考,在教学课堂上基于引导主动求知,多方面思考,多角度尝试。求同是最大化群体式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允许差异是因材施教,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的制胜法宝。
第一,针对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要以学生为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多方位思考,允许学生多问,并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肯定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课文最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雾还去了哪些地方,启发学生说出身边的雾,校园里的雾、小区里的雾、上学路上的雾等,重点引导学生说出雾淘气的样子。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语言活泼,很能贴近生活,有的学生甚至说出了雾参加了他们的早操活动,调皮地停在睫毛上、嘴巴里。
第二,针对同一项任务,鼓励学生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朝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启发学生思考:这个人如果想获得丰收,收获更多的葫芦,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仅仅是打药去蚜虫可以吗?鼓励学生帮助主人公想出更完美的解决方案,同时拓展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答案,了解农作物的收获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让课堂阅读延伸到生活实践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的全方位。再如,《纸船和风筝》,小熊和小松鼠想要和好、恢复友谊,还有其它方法吗?鼓励学生帮助他俩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予以肯定。
3.以表扬激发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可能会出现针对同一个问题,提出的想法差异性较大,这时候教学方法如何转化这种差异显得至关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问题的想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也是非常关键,重点是如何避免这种区别带来思维待遇差别。作为一名老师,千万不能以学生的答案谁的好谁的坏作为比较,而是以表扬的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发现其优点,让思维朝着趋利的方向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才能大胆探索知识海洋,坚持思考创新。
第一,学生的思维答案出现差异,如何表扬引导。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在课堂上的指导与引导很重要,尤其学生朗读时对语气、情感、语调的表现差异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恰当地处理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积极思考。比如,学生对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的朗读,不同性格的学生对秋天的雨有不一样的理解,朗读的感觉也不一样。“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对这一自然段的朗读有的学生读出了细细的、轻轻的声音,说是声音大了就闻不到了;而有的学生说我喜欢闻雨的味道,喜欢水果的味道,我要大声读、用力读。这两个学生读出来感觉真是不一样,对秋天的雨也有了不同的感受。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故意犯错,目的性引导。对于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老师设计犯错,引导学生一步步推理、体验,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品质。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中对蚂蚁队长坚强的自控力和以身作则的品质作了生动的描述,教师在引导中首先告诉学生自己如果是蚂蚁队长,会选择偷吃奶酪渣,别的蚂蚁又看不见,不是两全齐美吗?学生顺着老师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场“可以偷吃”和“不可以偷吃”的辩论因为老师的故意犯错由此展开了,最后蚂蚁队长以身作则的做法得到了一致认可,教师的做法受到了批判和否定,接着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懂得遵守集体纪律的重要性。至此,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迎刃而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们思维发育时间段的差异性,一定要避免一刀切,应当从引导质疑、允许差异、表扬鼓励这几个主要方面,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课堂环境。语文课堂学习不仅是语言文化的学习,也是借助语文课堂开放性、资源丰富的先天性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注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实验小学(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