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林 高峥妍
中国人寿(601628.SH)和新华保险(601336.SH)都是以人身险为主业的保险集团。新华保险2011年12月上市,至今已八年多。由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相对规范,所以,我们以此为节点,对两家公司进行了一个粗线条的对比。
比较发现,在两家公司各有千秋、似无规律可循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总资产和净资产变动趋势相反的迷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两家保险集团可对比的角度及比较方法都是很多的,本文采用过去历年比值关系演变的方法对照一些重要指标。结果发现,国寿/新华的不同指标倍数演变波动之大可能超出很多人的估计,其中很多指标的比值都是大幅波动、难以发现趋势或规律,但也有一些指标具有比较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其中,趋势不明的代表性指标。比如,无论净利润还是扣非净利润,走势都相当接近:高的时候国寿是新华的7倍左右,低的时候则接近1,说明两家公司的利润倍数稳定性很低,而且非经常性损益扣除与否影响甚微。相应地,基本每股收益的相对变化也很大,从而使得表面上同类的两家公司“会计利润”难以类比。但从年末股价的比值关系来看,国寿/新华的股价比值波动还算温和:最低0.43倍、最高0.74倍。实际股价比值波动没有每股收益比值波动大,说明利润指标的股价决定作用并不是很强,市盈率这个散户常用的指标不太靠谱、甚至有一定误导性。
虽然多数指标的相对趋势不明,但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总资产和股东权益这两个难得的趋势明显指标。图1显示,国寿/新华的总资产倍数呈震荡上扬的趋势,而股东权益及相应的每股净资产(除了新华保险2012年1月增加了可忽略不计的258.66万股股份外,两家公司总股本至今未变)倍数则呈震荡下跌态势。这两个相反趋势的出现似乎构成一个谜:国寿相对于新华,为什么总资产增速快而净资产增速慢?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倍
单位:亿元,%
国寿在过去九年间,总资产增速比新华高,但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却增速更低?也就是说,相对于新华而言,国寿貌似在“赔钱”做大资产规模,为什么会这样?
总资产方面,国寿相对于新华基本是高速增长的状态,尤其2015-2018年国寿增速明显高于新华,新华在2017年增速已经逼近于零。净资产方面,虽然国寿的数额高高在上但波动明显,其中2016年明显下降、2013年和2018年微幅下降;新华波动不那么明显而且没有负数的年份。可见,新华是平稳慢行、国寿则是快行轻晃。九年之后,“大哥”国寿总资产增速略高,“小弟”新华在净资产上与“大哥”的倍数差距已经明显缩小!
两个保险集团存在某些差异,本来不奇怪。但是,总资产和净资产两个紧密关联的指标出现如此趋势性“反差”,就有点异常,值得探究。
按正常道理来讲,对保险公司反差原因的探讨,可以从对比保费收入开始。对比显示,2015-2017年,国寿相对于新华的保费收入确实是增速更快。说明保费确实是两家公司之间“总资产-净资产之谜”的重要原因。保费增长快导致总资产增长快,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成立的,但导致净资产增长慢(甚至下降)却不太正常,说明这些新增保费的利润率下降、甚至为负。由于不同险种的利润率可能有很大区别,需要进一步探讨两家公司的保费结构。
三类险种保费收入对比显示,国寿的寿险保费“高高在上”,应该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2015-2017年,新华寿险保费收入连续三年下降使二者的差距更加明显。健康险及意外险的差别从金额上就很难看清楚了,只能直接看比例对照。
虽然国寿的数据前两年缺失,但比例对照依然把二者的“模式性”差异揭示得一清二楚:直到2014年年末,两家公司的寿险和健康险占比几乎没有差别(意外险忽略不计),但2015-2019年间,新华呈现出寿险占比快速下降、健康险占比大幅上升的“喇叭口快速收敛”特征,而国寿则寿险占比下降慢、健康险占比上升慢,呈现喇叭依然“大张口”的特征。
至此,“迷局”的根源就大概率是国寿保持寿险快速增长导致了总资产的快速增长和净资产的低速甚至负增长,而新华则容忍寿险保费不增反减、同时把着力点放到推动健康险。
虽然国寿没有披露寿险的进一步细分数据,但新华完整、连续地披露了历年数据。可以看到,2013-2015年间,新华寿险的分红型与传统型保费收入完美地演绎了“此消彼长”格局,二者之和保持在950亿元上下,直到2015年传统险基本“追上”分红险。但2016-2017年传统险下滑而分红险原地踏步终于使新华的寿险总保费明显下降!
除保费收入结构不同,再从偿付能力与投资收益率等其他因素来考虑。
把两家公司的保费与偿付能力对照起来看,不难发现,新华2015年以容忍保费收入的原地踏步(寿险保费微跌)来实现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提升至目标水平(其后基本保持不变),2016-2017年更是以寿险保费的大幅下跌为代价来维持偿付能力目标,从而与国寿以偿付能力连续下滑为代价来实现寿险保费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反差!国寿在2017年、2018年报里提到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正是因为业务发展。
投资收益率也是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寿险保单吸引力,进而影响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新华保费收入增速慢会否由于投资收益率低而拖后腿呢?历年数据对比显示,无论净投资收益率,还是包括浮动盈亏的总投资收益率,2011-2019年间,新华基本都是超越国寿的。所以,可以认定,新华容忍保费低速增长,就是为了提高和维持偿付能力。
作为“稳”字当头的人身保险公司,国寿这些年相对于新华,比较“激进”地以股东权益和偿付能力相对下降为代价,谋求了保费收入和总资产的增长,相对于新华的“快速”增长。对这个现象要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虽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细致分析,但基本原因其实也比较清楚:新华是“动过大手术”的公司,2011年之后把偿付能力提高到比较稳健的目标区间是首要任务。但国寿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不同的,2014年、2015年,国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在300%上下的安全区间,而同期国寿保费收入占比在行業中的“龙头”地位却受到平安和其他真正激进型寿险新公司的猛烈攻击,已经从2011年的占比1/3下降到2016年的不足1/5!所以,保住市场份额成为国寿的当务之急。于是,国寿不能把重点放在与新华比“稳健”,而要阻击抢夺市场份额的竞争者。
另外,国寿和新华的风格都在2014年前后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这或许与一个关键人物同期正好从国寿转战新华有关,因为他是市场公认的稳健派甚至保守派。
2019年以来,随着政府层面对保险保障功能的极力宣传和推动,阻止各公司保费收入份额的恶性竞争,国寿的策略也回归稳健,2019年年底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追平新华。
颇具戏剧性的是,随着新华在2019年再次换帅,其业务战略似乎已经悄然变化,2020年1-4月,新华的保费增速已经高达33.1%,国寿以14.5%屈居第二,而其他上市公司人身险保费均未实现正增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故事就将“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