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国际化素养提升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2020-06-22 07:47林竹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

林竹

摘要:在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环境背景下,作为高层次人才来源的研究生,其国际化素养可以概括为通识素养、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在调查分析研究生国际化素养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给出路径选择。

关键词:研究生;国际化素养;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4.007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4—0026—04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命题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已经突显在大学发展建设前所未有的位置上,大学的国际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研究生国际化素养的提升既是全球化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

一、研究生国际化素养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发达国家围绕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英国发布了《帕西报告》、美国颁布了《富布莱特法案》、日本提出了“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1]。

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首次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列的大学应当承担的第五大使命。

相比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则起步较晚,而且学界的相关研究较多集中于对国外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理念的梳理与整合,致力于中外比较研究和高校国际化模式的探索;虽然也有从学科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需求、海归教师的作用等视角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的研究,但是从学生国际化素养角度切入的探讨较少,更缺乏针对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的专门研究。

(二)涵义与特征

目前学界对国际化素养的界定有多种阐述,多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讨论人的知识、技能、个性特质、自我概念、动机等核心要素或以“人的素养” + “国际化”的范式讨论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心等方面表现。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国际化素养的涵义概括为通识素养、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三个方面。

通识素养即为无论在何种时代背景及环境境遇下,研究生都应具备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通行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可迁移的心理品质。具体包含交流沟通能力、领导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资源管理运作能力、创新能力五个维度。这五项能力展示了研究生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而有别于其他人的基本素养谱系,通识素养具有普遍性、通行性、交融性的特点,是“国际化素养”中对“素养”涵义深层次的解构,是对研究生进行国际化素养提升的根本,也是高校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基础素养是指适应全球化背景和国际化环境,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实现成长发展所应具备的显性的、工具性的知识、技能和经历。具体包含掌握和运用国际语言、熟悉中外多元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具备海外学习、交流或工作经历、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五个方面。即研究生能够使用一门外语进入他国“对话语境”,了解各国政治、地理、历史、风俗等知识,不仅熟悉专业领域国际前沿发展态势,也通晓国际规则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并在国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生活、学习或是工作体验。基础素养是对“人才素养”涵义的丰富和对其外延的拓展,也是国际化素养中“国际化”特征的体现。它倾向于对智能素质的概括,具有较强的展示性和易评估的特点,具备了基础素养且拥有较好通识素养的研究生,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国际化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能够科学判断和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極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能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所具备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具体包含全球视野和胸怀、国际化思维和担当意识、国家观念与民族精神。核心素养具有宏观性、内隐性的特点,偏重于道德素养的概括。全球视野和胸怀跳脱出具体的技术层面,展现了人对全球格局和态势的敏锐感知和把握能力,国际化思维和意识展示了平等互信、求同存异的开放胸襟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而国家观念与民族精神则体现了人的价值判断和民族自信,是理性的认知,也是观念的底线。核心素养是国际化素养中最深层次、最核心的素养,也是导向性和根本性的素养。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通识素养共同构成了对于国际化素养内涵与外延、内隐层次与外显层次的界定,为了解当前研究生国际化素养的现状与问题提供了依据,也为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研究生国际化素养提供了目标方向。

二、研究生国际化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操作方案

本文对研究生国际化素养现状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层抽样的方案进行。按照文、社、理、工、医分类,在每一类别中随机抽取两个学院,在各学院内部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60名研究生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内容由基本信息、研究生对于国际化素养的认知、对自身和他人国际化素养水平的评价、国际化素养的提升途径几个部分构成,调查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自填式问卷进行。筛查清理后得到合格有效问卷为548份,有效比率为91.3%,是一个合适的样本规模。样本中男生占比43.8%,女生占比56.2%;硕士占比81.6%,博士占比18.4%。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以较好地反映研究对象总体情况。

(二)数据分析结论:现状与问题

1.研究生对国际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并不充分。

对于“你认为当前我校研究生是否有必要提高国际化素养?”86.59%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仅有2.56%的少数人认为“比较没有必要”和“非常没有必要”,另有10.94%的研究生选择“一般”和“无所谓”。在此问题上,男女生的认识差别不大,所学专业对于提升国际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影响不大。但值得关注的是,当问及“日常学习生活中,你是否有意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国际化素养?”有62.04%的学生选择“是”,有37.96%的学生选择不会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国际化素养。

从调研结果看,绝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意识到提升自身国际化素养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对其对国家国际化发展战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所具备的深层次意义并不清楚,对研究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并不明了,这种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模糊和缺乏自主性的,也并不迫切。

2.研究生对国际化素养涵义的认识较全面,但多停留在直观、表面层次。

在问及“国际化素养最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选项中的7个选项“外语水平能力”、“开放、平等、和平、竞争的多元包容思维”、“对国际文化知识的了解与认知”、“跨文化交际能力”、“人类共同命运意识、协作意识”、“价值判断能力”、“全球性的宏观视野”都有涉及,选择外语水平能力的占81.02%,而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人类共同命运意识、协作意识”、“价值判断能力”和“全球性的宏观视野”,比例分别为10.22%、14.05%、19.16%。

除去可迁移性的通识素养,外语水平高低成为研究生最关注的国际素养内容。外语作为工具性的基础素养,是用以进入国际环境、了解他国文化、展开跨文化交往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通过对研究生外语水平和国际素养水平的自我评价的交叉分析也可看出,外语水平自我评价较高的研究生,对自身国际素养水平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外语水平低的学生。

涵义认可度排在后三位的“人类共同命运意识、协作意识”、“价值判断能力”和“全球性的宏观视野”恰恰属于国际素养中具有宏观性、内隐性特点的核心素养。上述数据表明,虽然研究生对于国际素养涵义的认知较全面,但并不平衡,也不深刻,较多停留在涵义的显性、表面和技术层次,没有上升到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去思考。

3.研究生对自身及周围同学的国际化素养水平主观评价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有58.94%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国际化素养水平一般,其次是“比较低”,占到21.72%。在问及周围同学的国际化素养水平,占比最高的评价也是“一般”,为62.41%,选择“比较低”的比例为16.61%(见图1)。也就是说,有八成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国际化素养水平一般甚至是比较低。这种评价并不因性别、年级、专业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从研究生的主位视角即主观评价来获取当前研究生国际素养水平状况是评估手段之一。从整体来看,尽管国际化人才培养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但研究生对自身和周围同学的国际素养水平评价度并不高,这种主观评价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当前研究生国际素养水平的总体现状。

4.研究生提升国际素养的方式渠道以网络媒体为主,学校应当承担培养、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的主要责任。

调查数据显示,在培养和提高自身国际化素养水平的方式选择上,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利用互联网浏览相关新闻和观看视频”、“利用微博和微信等自媒體分享”,两者占五成以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或新传播方式的影响力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而值得关注的是,选择最少的两项为“与外国友人交流”和“出国交流项目”,均不到7%,但当问到“在培养和提高国际化素养最有效的方式”一题时,“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第二课堂合作交流活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研究生参与跨国实践活动”成为选择人数最多的选择。进一步分析,研究生认为最有效的提升国际化素养的方式却是平时自己最少采用的方式,试想原因可能是这种方式的“有效性”通过自身很难去实现,这就可以理解,在问及“哪一方应该主要承担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国际化素养的责任”时,有 40.51%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其次是学生自身和学院。但在“你认为我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国际化素养的关注程度如何?”这一问题中,43.07%的学生选择“一般”, 26.28%的学生选择“不太关注”。学校承担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使命,也可从宏观环境中为研究生提升国际化素养提供更多的政策和实践支持,学校国际化育人的发展战略能否落地、对国际化素养的宣传渠道是否畅通,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国际化素养的敏感度。

三、研究生国际化素养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宏观视角:构建国际化素养提升路径框架

本文基于上述调研得出的对当前研究生国际化素养现状的描摹,试图从宏观角度构建一个提升研究生国际素养的路径框架,将影响因素纳入其中并试图找寻其中的逻辑关系,为当前研究生国际化素养反映出的问题找寻方法对策。

学校、学院是实施研究生国际素养培育与提升的主体,这是高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开展国际化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生作为培养对象的主观诉求。以国际化素养涵义蕴含的内容作为研究生提升国际化素养的目标,将核心素养作为灵魂,从基础素养入手,结合通识素养,培养具备过硬核心素养、有着全面通识素养和扎实基础素养的研究生。将实施国际素养培育和提升的平台分为科研教学、项目活动、思想教育三个层面。科研教学层面侧重从教师、教学、课程角度切入。项目活动层面从国际交流、实习角度切入。思想教育层面从校园文化活动角度切入。

(二)中观视角:以提升三类型素养为目标,从两个主体视角开展三个层面的具体工作

从高校和办学主体的学院视角出发,提升研究生的国际素养重点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拓展格局、搭建平台、强化宣传,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思维和意识,塑造研究生关于国际问题的价值观念和民族自信。从科研教学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既有涉及外国语言、历史、文化及优秀科学成果传播的课程,也有关于本国家、本民族发展历史、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或经过海外系统学习的归国教师授课、教学,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渗透入教学活动,同时通过设立国外联系机构,建立融合教育、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机构和网络,使更多的海外人员参与高校国际化育人活动。从项目活动层面,一方面拓展国际化交流项目的层次和内容,通过出国交流、国际赛事、游学项目、海外留学生联谊等学术或非学术性活动构建最直观的国际化环境,利用校本资源建立与来访外宾、外教、留学生之间的互动项目,营创国际化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另一方面从思想教育层面,做好甄别、引领的工作,以开放、包容、辩证、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应对国际化环境的复杂性,在坚持国家观念、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增强国际化意识、培育国际化素养。

(三)微观视角:重视研究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学校、学院实施国际化素养提升路径的客体和对象,但其每一个独立个体在国际化素养提升过程中的能动性表达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主位诉求”也应得到关照。将对“三种素养”的培养目标和理念内化为每一个研究生个体的主观需求和奋斗目标,具体为每一个研究生个体的成长方案和生涯规划路径,为国际化素养提升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 王玉峰,樊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名校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

[2] 刘英, 李冰水.加强国际化教育培养大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J].学理论, 2010(25).

[3] 管斌.日本的国家教育战略与“留学生30 万人计划”[J].高教探索,2010(05).

[4]王月会,闫晗.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12).

[5]李锐,于瑶.思辨角度下的高等学校跨文化能力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10).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and Path of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cy of Graduate Students

LIN  Zhu

(School of Economic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as a source of high-level talents,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cy of postgraduates can be summarized as general literacy, basic literacy and core literac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literacy, the path selection is given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macro, medium and micro.

Key words:graduat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literacy; path

[責任编辑:盛暑寒]

猜你喜欢
研究生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选登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研究生和留学生情况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