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对脚下这片土地好奇

2020-06-22 04:26何超群
传媒评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绍兴珍珠

文_何超群

20年前,我听到一句话,“写新闻不难,就像写记叙文一样。”无知者无畏,我拿着笔记本走村入企。20年后,有人问我,“人人都是记者,你写什么?”我还是拿着笔记本走村入企。因为在我眼里,那个村子、那条河、那家企业……每天都在变化,很细微,日积月累,却又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始终对脚下这片土地好奇,用“踩着浪尖赶潮,潜到深海探宝”的激情投入每一次采访,捕捉时代最鲜明的发展足迹,我垒起的是专业成长的进步之梯,蓄积的是全媒体时代一名地市级媒体记者的竞争力。

呼声里的责任

儿时采茶的记忆印象深刻。祖父说,嫩芽尖要采得勤。我便双手并用,拼命掐尖。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赶不上茶树的长势。

今天,我遇到了相似场景。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如浪潮般涌来。作为地市级传统媒体记者,我该拿什么奉献给读者?勤采固然重要,但关注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困惑,是记者不可回避的责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南水乡”绍兴缺水现象日益严重,到近几年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让人不可思议。6年前的一次环保行动,让我对绍兴水环境产生切肤之痛。

全球最大袜子生产基地、亚洲最大轻纺市场、全国最大珍珠集散地……绍兴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但长期粗放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尤其是水污染,成为公众投诉热点。

2014年3月,绍兴环保部门联合绍兴日报开展“你点我查”活动,24小时在线接听群众举报。为了深入第一现场,半年里,我跟随环保部门夜查数百家涉污企业,目睹了产业背后的沉重——种种违法行为触目惊心。企业为掩人耳目,布设阴阳排水管,趁着暴雨,将黑漆漆的污水直排入河,并非个案。

随着追踪深入,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由于国家层面缺乏相应法律支撑,“罚十次不及偷排一次”,让环保部门陷入执法尴尬。更现实的问题是,企业关停了,遭污染的河道怎么办?

生态之痛,拷问时代。怎么破题?作为先发地区绍兴,能不能摸索出一条路?契机来了。2014年绍兴成为全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单位之一。2015年,绍兴出台《绍兴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从损害鉴定到损害赔偿,从量化到追责,绍兴迈出了创造性一步。正所谓,污染容易修复难,追缴污染赔偿金,让责任铁板钉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此后一年里,我密切关注一片水域的变化,这片水域名叫鉴湖。当时,周边一家印染企业偷漏排废水,导致厂区围墙外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形成一条长800多米的污水带。这条污水带虽被围在拦河坝内,但污水带连着鉴湖,遇上大雨,污水极有可能溢出排入鉴湖。谁来修复?依靠污染损害赔偿金,治理工作迅速展开。经过长达10个月的生态修复,污水带恢复清澈。

这个样本受到原国家环保部关注。2017年1月16日,原环保部政策法规司一行实地踏看,高度肯定这一创新做法。原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估研究室主任认为,设立环境损害赔偿金专用账户,既解决了环境损害后果不清、追偿不足的难题,又真正改善了生态环境,绍兴这一全国独创的探索具有示范意义。

为此,我连夜采写《首笔生态修复资金“扔”进水里》,第二天绍兴日报头版刊发,当日各大网站转载。后来,“绍兴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直面矛盾,回应时代呼声。以水环境改善为目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什么样的企业该关停,什么样的产能该淘汰,什么样的企业要搬迁,从标准制定到集聚提升,再到跨区搬迁……每一步踩下去都会触及各方利益。如何求得最大公约数,实现共赢?在采访了大量企业,听取各方声音后,由我主笔的《绍兴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述评(上、中、下)》,作为“绍兴经验”在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现场会上推广。

从治水到治产业,今天的绍兴已然脱胎换骨、气象大开。作为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我收获的不仅是浙江新闻奖,更有对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与深厚感情。

老面孔新故事

亲密关系中,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越熟悉,越容易忽视。新闻也一样。一个地级市,明星村、明星企业,说起来大家都熟悉,也往往“视而不见”。但最近几年我获得浙江新闻奖的几个题材,不少是新闻“老面孔”,甚至还是同一个镇、同一个产业。

我采写的《“珍珠之乡”蚌宝宝要到巢湖吃蓝藻》(消息)和《村支书坐上了直播台》(通讯)这两篇获奖稿件都是来自老面孔的新故事,关键在于发现力。

两则稿件,一则写于2017年11月,一则写于2018年11月,相隔一年,新闻发生地点都在诸暨市山下湖镇,讲的都是珍珠产业里的故事。实际上,关于珍珠产业的新闻,仅绍兴地区主流媒体发布的就数以百计,为什么这两篇能获奖?因为“踩”到了点上。

《“珍珠之乡”蚌宝宝要到巢湖吃蓝藻》的主人公郭伟锋在珍珠养殖行业是个名人。早在2009年,他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合作,联合探索生态养殖珍珠蚌技术。关于这一技术的进展,已见诸媒体。但真正激起我去采访,却是2016年。这一年,珍珠产业遭受重创。

淡水珍珠是中国的特色产业、绍兴的经典产业,也是我从小耳濡目染的产业。我的家乡就是“珍珠之乡”山下湖。山下湖镇70%以上家庭从事珍珠产业,生活富足。这个美丽经济却在2016年陷入发展困境。长期以来,珠农盲目投肥,污染水质。2016年开始,全国各地接连出台珍珠蚌禁养、限养令,淡水珍珠养殖面积骤减七成。那段时间,我密集走访,珠农面对禁养、限养令的无助与迷茫,让人深深担忧:如果养殖模式不改变,那么,珍珠产业将面临灭顶之灾。这关系到一个产业的有无,更关系到一方百姓的就业与收入。我想到了郭伟锋。

2016年11月,我走进郭伟锋的珍珠养殖基地。在智能控制室,自动喂养设备发出有节奏的“嘀嗒”声。“‘嘀嗒’一声,意味着一片喂养区5000只珍珠蚌吃到了定制营养餐。”技术员的介绍,让我兴奋得想跳进蚌塘,看看蚌宝宝们到底是如何吃饭的。

室外是一片清澈的水面,大约100亩,养了80多万只珍珠蚌,密度是传统养殖基地的七八倍。当地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显示,养殖基地的劣Ⅴ类水消灭了,并已连续5个月达到Ⅲ类水标准。

2019年11月22日,绍兴日报跨版推出近9000字特别追踪《“光明”题词今何在?》。这一报道促成5位当年的电力职工后人首次相聚

如此高密度的养殖,水质却越变越好!科技赋能珍珠养殖,不但不污染水,还能净化水质。但如果就此下结论,对新闻报道而言,显然过于匆促、草率。

在进一步采访中,郭伟锋透露,一个月前,国家巢湖面源污染治理科研组来基地蹲点考察。结果理想的话,他们将邀请郭伟锋带着他的蚌宝宝去巢湖治污。获得这一关键信息后,我展开外围采访,向中国水产学会和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园评审组、国家水专项湖泊主题专家、巢湖面源污染治理科研组等专家一一求证。

2017年11月26日,当郭伟锋正式收到安徽巢湖蓝藻治理科研组发来的邀请函,我抓住时机成稿。稿件刊发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至今,郭伟锋带着他的蚌宝宝已赴全国多个省市治污,成效明显。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的推广为珍珠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再说《村支书坐上了直播台》。那天,我路过诸暨市山下湖镇珍珠产业发源地新长乐村,听快递小哥说,到了后半夜,这个村人气最旺,产品卖到海内外。乡村拥抱数字经济不稀奇,但一个村把产品卖到全世界,不简单。

当天,我守到深夜,挨家挨户观察采访,不仅看到了村民捞蚌、剖蚌、洗珠、定制、发货等整个直播的景象,感受到了农村拥抱数字经济激情创业的时代脉动,更让人眼睛一亮的是,针对新长乐村创富效应背后的不诚信现象,书记深夜上门传播诚信立业理念,还客串直播台亮出手机号码,欢迎消费者投诉。新长乐村的故事,在数字经济风生水起的当下,显然具有引领意义。

其实像新长乐村这样的明星村,在绍兴还有许多。越是先进的村子,越是根基深厚的产业,越为人熟悉,越需要记者凭借独到的发现力,揪出那一个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闪光点。这是新闻眼,是好故事,体现新闻价值,体现记者职业价值。

挖真相苦亦甜

有句古老的非洲谚语说得好: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记者的成长离不开团队支撑。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获得2019年度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作为参与的一员,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担纲一起重大史实调查报道重任,我经历了记者职业生涯从未有过的考验。

故事得从一个振奋人心的策划说起。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于2019年8月23日起推出“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报道遴选近代以来20位绍兴籍先贤,分著名英烈、文化先驱、经济巨子、科技大家、政治伟人五大系列,回望先贤为“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历程,以书信的形式告慰先贤新时代新变化。

其中“政治伟人”周恩来,由我负责采写。2019年是周恩来回故乡绍兴开展抗日宣传工作80周年。从这一重大历史节点切入,报道截取周恩来总理80年前绍兴之行的历史片断,探寻其崇高的革命信仰、伟大的精神风范和深厚的家乡情结。9月30日,绍兴日报跨版刊发《周恩来:80年前,在绍兴的四天三夜》。至此,20位先贤人物报道画上句号。我如释重负,以为大功告成。然而,报道刊发后第二天,我被“请”到中心总编辑办公室。“这篇报道中,还有一些有价值的点可以发掘,搞后续追踪报道。”总编辑单滨新以探讨的口吻说。

这句话戳中我的心事。80年前的1939年3月30日晚,周恩来与绍兴大明电气公司5名青年职工座谈,并分别为他们题写5幅带有“光明”两字的题词。但这一在浙江抗战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座谈会在官方资料中却记述得极其简单。参加座谈会的5名青年职工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周恩来的5幅“光明”题词下落如何?这些问号打在我心里。

3个多小时深入讨论后,总编辑拍板,要求全力以赴把这一重大史实搞清楚。此后一个月,我辗转3省市,行程3500公里,寻访相关亲历者和见证人,循着蛛丝马迹,最终找到了当年5位电力职工的后人,并独家追访还原了这一史实,首次揭开了相关谜底。2019年11月22日,绍兴日报再次以跨版推出近9000字特别追踪《“光明”题词今何在?》。

报道引发广泛关注,绍兴市委宣传部、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举办学习传承周恩来“光明”题词精神座谈会,5位当年的电力职工后人应邀参加、首次相聚。周恩来侄女、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周秉宜专程赴会。2020年中秋节前夕,我接到一个来自美国的电话,一位美籍华人从这篇追踪报道中发现了他失散多年的族人的线索,最终在我的牵线搭桥下,促成一起跨国寻亲。这算得上意外惊喜。

发掘,就像探险,每一步都不确定,能不能追下去、追出成果,要毅力、要智慧,更需要强大的后盾。一个多月时间里,无数次陷入“线索突然断了、人找不到、几个人各有说法”等种种困境,总编辑一次次给予指导、鼓劲,同事们默默支持、分担工作,正是这样的坚实支撑,让我迎来柳暗花明。

庚子年,极不平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绍兴振德公司将一个小口罩做出了温度、信心与力量。历时5个多月,我“泡”在振德公司,持续跟踪采访30多位一线员工,从被拒绝到被接受并坦露心声,从车间追到宿舍……我记录了疫情发生以来一家民企和一群员工的日日夜夜,挖掘出一个个微小却闪烁着钻石般光芒的凡人故事。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当天,绍兴日报推出报告文学《振德之光》——所有惊心动魄“化”为6位员工6个故事,彰显新时代中国民企的精神与担当。

报道刊发后,有年轻记者对我说,“很长时间没有读到这样的文章了!这么长时间跟踪,怎么就不疲乏呢?”那一刻,我很欣慰。记者,是一个挑战生命力的职业。当你与脚下的土地紧紧连在一起,你就能汲取到来自大地的力量,有勇气和智慧,去触碰更重、更深的真相。那一刻,你还会放弃吗?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始终对脚下这片土地好奇,用“踩着浪尖赶潮,潜到深海探宝”的激情投入每一次采访。

■关注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困惑,是记者不可回避的责任。

■凭借独到的发现力,揪出那一个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闪光点。

■发掘,就像探险,每一步都不确定,能不能追下去、追出成果,要毅力、要智慧,更需要强大的后盾。

■当你与脚下的土地紧紧连在一起,你就能汲取到来自大地的力量,有勇气和智慧,去触碰更重、更深的真相。

猜你喜欢
绍兴珍珠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绍兴大闯关
珍珠雨
“种”珍珠真神奇
郁金香与珍珠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雨珍珠
取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