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泽 高波
一、引言
当我们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公益的形式得以快速发展,它始终面临着新概念和旧传统的交汇碰撞,是彻底舍弃传统模式还是另寻他法,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找到答案。在新兴的网络公益中一些由于环境、人员素质、经验不足等因素产生的违法乱纪现象,给我国新型公益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在“互联网+公益”的大背景下,对我国新型公益事业发展的探索,要求我们回顾过去,立足当前,促进公益事业的未来发展。
二、中国公益现状
(一)“走马观花”式公益活动
根据政府部门统计的数据看,近五年以来公益活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其中专业化志愿服务仅占26.9%,服务对象满意度仅为9.2%。有些项目不能长期稳定向困难群众输送帮助,更有甚者不考虑实际应用问题,“表演”式地对困难群众进行帮扶活动。
(二)企业扶贫活动粗犷
企业是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他们大多数扶贫行为粗犷,缺少规范化的运营和长期发展机制。企业自行组织参与的公益活动种类单一,仅仅局限于资金捐助,其活动不能结合自身特长及优势缺少长期发展,这种方式的扶贫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可持续性不强。
(三)高校志愿者缺乏对公益活动的深度参与
现阶段可供高校志愿者参与的公益活动类型有限,大体上能分为公共安全、社区街道、城市环保这几类。这些活动基本上属于临时性服务,它的特点是流动快、重复多、受益面小、精神激励作用小,很难激发学生对公益热情。
(四)大众公益意识下降
由于越来越多的公益活动为达到作秀效果,只开展短期的大型“表演”式公益活动,而对一些需要长期捐助、支援、服务的项目则不愿意去参加,不能踏实的做好公益活动。导致大众对公益活动的自发性降低,缺乏自觉公益自发公益的意识,社会爱心服务意识薄弱。
三、新道路探索
(一)万物互联背景
区块链的出现是大型高速交织网,它新型的系统结构打破了固有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封闭性,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使得系统没有了边界,破除了信息垄断,它把目前互联网行业的信息组织方式所颠覆,以后的信息传播更为平行。
依托互联网加大数据,把各个地方的信息收集并整理,以网络的形式发布到各大网站或已有公益平台上,使得全国的扶貧信息对称,更注重于资源整合,把零碎的资源通过信息对称进行调整。基于网络公益的未来发展前提下,有效的优化公益事业配置,以此来寻求资源与被帮扶群众的最佳结合点。
(二)甘肃会宁公益实践
甘肃——会宁县,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总人口54.84万,是全国的贫困县。会宁处于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以干旱缺水闻名。根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有50%的农民处于温饱的边缘。对于教育而言,学校缺乏师资力量,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老师,现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育设施落后,教学环境艰苦。学生出现内向、封闭、不与人沟通的特点。
1.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我团队曾实地调研进入甘肃省会宁县。当地政府联动当地爱心组织依托学校、村长、负责人,开展资金一一落实。媒体监督,及时化透明化反馈。地方组织建立了资料库,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的资料,里面说明了学历、身高、体重、家庭情况。保证了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在公益的道路上肯定会有探索和失败,但不应该以浪费大众资源为前提。会宁县采用责任制,建立专属的资料库,依靠大数据和村干部走访来保证每个人的信息精准。在进行捐助过程中个性化采购,以此来保证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2.微信公众号介入提高大众公益意识——以“益众公益”为例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对传统公益模式线下的中介模式进行转变升级,打造“互联网+公益事业”。策划建立的“益众之行” 透明化公益平台,基于现在大众所广泛应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构建一个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和被帮扶对象进行交流的平台,有效降低爱心组织、政府部门的管理成本,提高对贫困户帮扶的效率。
3.促进爱心企业扶贫方式转变
国家已经意识到企业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出台了相应的文件给予支持。企业参在扶贫过程中存在运行不规范、人员不专业等诸多问题,政府和专业的志愿者组织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和修正。企业应通过品牌效应,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实现困难群众脱贫的同时,企业的经济产能、效益、社会影响力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应协同政府、社会爱心人士一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4.大学生公益广度深度发展
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社会实践深度挖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为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造血能力,为祖国复兴梦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用实际行动提升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三)新道路总结
公益活动要秉承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一原则,将被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与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企业的业务优势进行精准匹配,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公益活动应对接大学生、企业和受助者三大用户主体。长效激励机制确保了公益项目的吸引力和用户人群的稳定持久。
四、公益模式转型思考
(一)构建诚信生态圈
构建诚信生态的核心就是公益组织自身,它由三个方面构成,分别为政治、市场、文化。在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互相关联。公益组织诚信生态建设中的体制、制度等要素来源于政治系统,机制、资源等要素来源于市场系统,价值观、归属感、认同性等要素来源于文化系统。在公益组织诚信生态的理论框架和现实情况下,积极应对实际活动中各种导致公益组织失信的消极因素,构建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诚信生态系统,对我国未来公益事业向合理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第三方监督平台
第三方监督平台:由专业志愿者团队、高素质成员、规范化运行、高透明度的媒体组成,它应该具有威信强,执行能力强等优点。保护公共资源,使得公共资源可以充分的应用。某组织在物资发放过程中不公开、不透明,有私人倒卖物资、私人侵吞款项、分配时效性滞后等不合理现象。我们需要新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最好的监督还是大众监督,有效提高效率和透明化。让公共资源在阳光下运行。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立健全关于公益组织的第三方监督平台的制度,并且促进我国新型公益事业生态健康长期发展。
五、结语
中国公益事业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发展的高速时代,承载着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传播爱与正能量的使命。用现代化的概念结合传统的公益模式,充分融合发挥其时代作用更好的为建设新型公益模型。“互联网+公益”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固有中国公益事业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公益事业简单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易众传媒—“益众公益”,编号(201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