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相矛盾”的日语谚语看日本的集团主义

2020-06-21 15:31李淑娜
锋绘 2020年3期
关键词:谚语矛盾日本

李淑娜

摘 要: 谚语能够反映人性、伦理、道德观、国民性等,是研究一国文化的重要线索。自《菊与刀》中提出日本人具有“集团主义”精神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这种“集团主义”精神也影响到了日本谚语的使用和流传。日本中有很多广为流传的谚语,本文通过对“下手の横好き”与“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血は水よりも濃い”与“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し”和“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这三组看似矛盾的谚语进行分析,考察其背后的日本文化的“集团主义”烙印,进而得出在全球化的今天“集团主义”并没有消亡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方方面面这一结论。

关键词: 日本;谚语;集团主义;矛盾

基于对当代日本人的调查,高野阳太郎指出“集团主义”是一种对日本人的错误认识,这一论断的提出,颠覆了人们的普遍认识,也掀起了关于日本人是否具有“集团主义”精神的大讨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学者从语言学、社会学等多领域来对此进行探讨。而“谚语”作为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及教训之总结,诙谐幽默、朗朗上口且又一针见血,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既可以从中了解语言的习惯和喜好,又可以了解文化及心理,是研究一国文化的重要线索。日本学者穴田义孝指出:谚语能够证明人性、伦理、道德观、国民性等。从谚语群中可以探究出生活、文化中的习俗规范、共同性格、宗教、礼仪等原理。本文将通过三组日语中“自相矛盾”的谚语,来解读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并进一步探讨日本人是否具有“集团主义”精神。

1“下手の横好き”和“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

“下手の横好き”的意思是“明明根本不擅长,却还着迷于、热衷于某事”,含有一种揶揄的语气,一般用于自谦或者嘲讽他人。而“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可以理解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译为:想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热爱它)”,语气积极。那在日本社會生活,到底应不应该、可不可以对一件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怀有兴趣、持有热爱呢?

其实,这里的核心词在于“横(よこ)”这个字,翻译成中文有“横向、侧面、旁边、歪、斜”等意思,在这里指的是除本职工作或者本来应该做的事情以外的事儿。所以“下手の横好き”并不能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上,比如一名教师很喜欢教学但又不擅长教学,就不可以自谦为“下手の横好き”,因为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所以,这个谚语所讽刺的是那些不务正业、对别的事情热情满满却又做不好的人,用来自谦时也只能用于那些自己专业领域外的事,劝诫人们要“心无旁骛”。虽然近几年日本的“终身雇佣”等制度在不断的崩坏,但社会集团成员对集团的“忠诚”十分突出,“忠诚”依然被视为日本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品质之一。中根千枝曾说:“日本集团的渊源和人际关系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强调专一的、笃实的忠诚。”那些几十年磨一技的“匠人”、百年传承的老店在日本备受推崇;在面试时,过多的跳槽经历甚至可能被企业所厌弃。而这些几十年坚持做同一份工作的人,是不是一开始就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呢?未必。但正如“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所鼓励的那样:如果可以,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去从事;如果没有选择,就学着爱上自己的工作。所以,“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这句谚语并不单纯表示对于喜欢的事可以做得更好,也含有鼓励那些想要变得更好的人尝试喜欢上自己所做的事情、工作的含义。“即便是平凡的小事,用心去体会、深入地去研究也能获得巨大的收获。”松下幸之助的这句格言体现着日本人对于“忠诚”的肯定态度和追求。在日本生活了14年的小泉八云甚至把日本人对集团的“忠义”视为一种“宗教”:“忠义的宗教,是千年来因着战争而发展出来的,并不就此丢弃了……(中略)就是日本的将来,必须倚赖着这好久以来,由古人遗传下来的忠义的新宗教,有所维系而不散失。”“忠诚”就是集团主义的核心表现之一,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品质。

2“血は水よりも濃い”和“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

“血は水よりも濃い”的意思是“血浓于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并不是一句陌生的话语。而“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的意思则是“即便是孩提时代感情亲密的兄弟姐妹,结婚各自拥有家庭之后,也会逐渐疏远,变得像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一样。”笔者将其简约翻译为:“兄弟(日语中的“兄弟”包含兄弟姐妹的意思,为了方便表述,下文皆以“兄弟”来简要代替。)是陌生人的开始”,这与我们所理解的“手足之情”似乎不太一样。中文中虽然也有“亲兄弟明算账”、“亲不越礼,近有分寸”这样的表达,但把亲兄弟当作陌生人的表述应该是没有的。那么日语中的兄弟关系究竟是如何呢?

首先,我们得谈一下“血浓于水”这个表述,从来源来看,有认为这个词是来源于英文“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也有认为是来自于中文的“血浓于水”的,不论是从哪国输入,可见,这个词得到了日本人的认同,所以,日本人当然也隶属于家族这一集团之中,也看中“血缘”,“血浓于水”的谚语自然被日本文化所接受。日本人也经常称某一家族为“〇〇家”,比如过去称德川一族为“德川家”等等。直至今日,结婚典礼的招待函上也会写“〇〇家与〇〇家的婚礼”。还会把公司、学校内部的人称为“うちの〇〇(我家的——)”,称对方为“おたくの〇〇(您家/贵公司的——)”。

但血浓于水却并不是日本本土的谚语。到南北朝为止,日本的豪族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拥有并使用自己的封姓。和源赖朝一起举兵的三浦介义明,其弟弟名为筑井次太郎义行,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是:和田太郎义宗、三浦次太郎义澄、大多和三郎义久,并非都姓三浦。在中世进入武家社会之后战乱不断,家族的延续就需要依赖有能力的人,为了家族考虑继承人时不一定需要有血缘关系,即便有血缘关系,也完全不顾虑辈分问题,日本逐渐形成了地缘优先于血缘的集团社会。比如,德川幕府的大部分将军都是养子,他们与养父之间要么为兄弟、要么为爷孙关系,即便有血缘关系,但并不将血缘作为最优先的因素来考虑。因此,即便上文提到的“德川家”也不仅指有德川家血缘的人,还包括家臣等。把所领武士、家臣等称为“御家人”也是这个原因,这种“家族”已经超越血缘具有集团社会的性质了。盛邦和认为,日本因其宗法制度不发达,从而社会集团性格相应发达,属于“半宗法集团社会”。如今,日本人以地域、职业等因素链接成集团。中根千枝认为:“尽管也有一个人同时隶属于几个集团的情形,但这必定是以某一个为主,其他为辅。”她同时指出,日本人忠诚的对象主要是社会集团,第二位才是家族。并且,不是所有子女都拥有权力、经济上的继承权。如此一来,兄弟之间要么因为继承权问题产生分歧,要么由于继承而导致辈分错乱,要么远走他乡开启自己的生活……所以,日本人认为感情再好的兄弟也将是陌生人的开始——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大部分兄弟都由于地缘、职业等,不得不选择依存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最终造成兄弟陌路。

3 “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し”和“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

“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し”的意思是“人世间并不都是像恶鬼一般无情之人,也有富有人情味的好人”,可以翻译成“世上还是好人多”。而“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的意思是“遇到人不要轻率地付出信任,甚至要把其当作是小偷一样去谨慎对待,对人要有防范之心”,也可以翻译成“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两个谚语都可以理解为是对人际交往中“信任”的一种劝诫,那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首选“好人多”还是把他人当作“小偷”来防范呢?

日本人常说“人は情け(处世靠互助)”、“世は情け(处世靠人情)”,人们深信“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而这种相互依存的生存之道必然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我曾住过几处地方,在那里几百年来从没有发生过盗窃案,——在那里明治时代所新建的牢狱,一直空着无用处,——在那里百姓将他们的大门,夜间和日间一般开着。这些事实,每一个日本人都是很习惯的。”小泉八云对日本的描述也许有些美化,但这确实是传统日本社会的一个缩影。日本是一个岛国,且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人们以相互依存、相互扶持为生存的要诀,紧密团结在某一“集团”之中,注重“和”的精神,具有较高的“集团主义”精神。正如“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し”所说的那样,即便人们明白世事险恶,但面对复杂的人性,日本人依然首先选择了信任,也就选择了合作——还是好人多。这并不是由于日本人的道德情操比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加完美、高尚,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面对残酷的自然坏境,人们总结出:合作比对抗更加有益。日本的集团主义具有“对和的尊重”及“排除异己”的因素。而这种“集体伦理”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色,日本人擅于自我约束、服从上级、靠拢集体,日语中甚至有“仲間外れ(被集体排除)”这样的固定词组。因此,对身处“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之中的日本人来说,选择合作、信任更为经济、理智。而怀有“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这种警惕性的人,从一开始在人际交往中就采取的是对信任的怀疑和背弃的态度,放弃了合作的精神。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多含有讽刺等较为消极的含义。

但是,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变化,不论从经济还是文化上来看,“边界”的概念越来越模糊,由于学习、生活、工作等原因,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原先基于地域、职业群体因素联络起来的社会集团被打破,人们必须脱离熟悉的集团去融入一个新的集团。需要从“内部”走出来,独自行动、思考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此时,原集团(家庭、学校、朋友、同僚等)的成员便会叮嘱这些“离家的孩子”防人之心不可无。于是,“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这个谚语才从被厌弃的境地转为积极、正面的意义。特别是近几年,在关于电信诈骗、宗教欺诈等的预防宣传上,该谚语的正面语义得到了巨大发挥。

4 结语

日本人具有显著的“集团主义”精神这一主张最先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特克在《菊与刀》一书中提出,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巨大反响,这种关于日本趋向于“集团主义”的看法得到了广泛认可。无论在职场或是学校,比起一个人独自行动,与同伴结伴而行更让日本人感到“安心”。就连日本的语言也有着严格的“内”与“外”之分,注重内部的“和”,所以日本人推崇在人际交往中要“空気を読む(察言观色)”并随时随地的“気を遣う(顾虑到他人)”,语言上也尽量暧昧不伤害到对方,“以心伝心(心息相通)”才是人际交往的最佳境界。正如“出る釘は打たれる(枪打出头鸟)”所训诫的那樣,日本人善于忍耐与抑制自我的个性而谋求集体的一致性和共同利益,这是日本人普遍具有的精神构造。

虽然高野阳太郎及其支持者指出“集团主义”是一种对日本人的错误认识。但笔者认为,正如校园霸凌、孤独死、无缘社会、单身赴任这些词所暴露出的问题一样,正是由于内心根深蒂固的“集团主义”思想,才让新时代下不得不独处的日本人在应对时出现了危机。无疑,随着时代的变化,“边界”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但日本人并不是完全从“集团主义”中解放出来,而是不断为自己寻找新的可融入的“仲間(伙伴——集团)”,集团主义并没有在日本社会消亡,它还依然在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虽然本文所举的谚语只有三组,考察范围比较狭隘,但从中亦隐含着日本人的精神和价值观。正如芳贺妥所说,日本民族“与其说具有目的性,不如说注重集体意识”。总之,本文所列这几组谚语看似矛盾,但都有着“集团主义”的烙印,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日本人在“集团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应对不同情况时所选择的、恰到好处的处理方式,从根本上它们并不矛盾。

参考文献

[1]高野陽太郎.「集団主義」という錯覚―日本人論の思い違いとその由来[M].新曜社,2008.

[2]穴田孝义.谚语学入门[M].东京:游戏社,1997.

[3]小泉八云.日本与日本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中根千枝.日本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5]盛邦和.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苯尼迪克特著,秦墨译.菊与刀[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8.

[7]芳贺妥.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M].东京:大修馆书店,2004.

猜你喜欢
谚语矛盾日本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黄金时代》日本版
说说谚语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