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的时候我们就说,当时的荣耀30S并非荣耀数字系列机型的扛鼎之作,其市场意义更多侧重在走量方面。诚然,它的优先面市有着很明晰的战术价值在其中,但这种战术价值并不是一句“为了给麒麟820首发背书”所能简单概括的。实际上,现在血统更加纯正的荣耀30系列的发布,也有麒麟985首发的卖点加成,可那同样不是荣耀30系列的全部价值。要知道,面对瞬息万变的红海市场,半个月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搞清楚友商的打法,比如准确获知成熟化5G市场对于大众的真实营销趋向影响,还比如给荣耀V30系列再留出一些市场深探的时间
眼前,四月过半,整个2020年上半年的战局基本面业大致脉络清晰了。在“先头部队”荣耀30S一探虚实之后,“主力部队”荣耀30系列终于抵达战场,这一招玩得很妙,妙在时机把握精确,之前并不多见,很有“高人指点”的意味。显然,由于主要竞品招式已定,荣耀30系列也破天荒地分为了三个子型号,“保持风格”的意味非常明显。同时,它还加入了热点十足的全新主摄系统,并很聪明地把麒麟985平台也顺势推出,云淡风轻地就用两套杀招给“春季战役”画下了浓墨重彩,精准的市场定位很有“荣耀格调”。
首发麒麟新款次旗舰平台
客观来说,荣耀30系列这次最大卖点还是在于影像配置。但是,基于“围观新奇”的考虑,我们先聊处理器平台。
正如,之前我们聊过荣耀为什么要用配置麒麟820的荣耀305打头阵。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荣耀在5G旗舰机市场依然有V30系列做支撑,如果当时发布同样是麒麟990 5G芯片的荣耀30系列,并不是一个合理的策略”。半个月后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个分析,发现漏掉了一个关键要素;麒麟的2020年新处理器平台不止麒麟820……
由于对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忽略了麒麟985平台的存在,造成了我们之前推定荣耀30系列机型的偏差。如今看来,这小半年荣耀已经推出的5G机型里,竟然把麒麟两款新品的首发权都拿完了,也是一件趣事。
从命名的规范来看,7nm工艺的麒麟985定位当然略低于麒麟990,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麒麟990是分为集成和不集成5G基带两个版本的,比如之前荣耀V30就是通过麒麟990并外挂巴龙5000基带实现的5G双模,而荣耀V30 Pro则是搭载了麒麟990 5G版。
此次荣耀30标准版首发的麒麟985芯片则完全是一款5G SOC,只是其基带和芯片性能会略微弱于麒麟990 5G版。这个结论,不看参数,从产品规划可知一一荣耀30 Pro和荣耀30 Pro+搭载华Mate30 Pro 5G同款麒麟990 5G,而荣耀30标准版才是扮演首发麒麟985的正选角色。
作为麒麟第三款内置5G基带的处理器,麒麟985由一颗大核A76( 2.58Hz)、3颗中核A76(2.4GHz)、4颗A55 (4.84Hz)架构组成,拥有双核达芬奇NPU。在AI Benchmark的排行榜中,麒麟985,以50926分的成绩排名第三,仅次于麒麟990 5G和天玑1000,是全球最“聪明”的芯片之一。
在我们读者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人质疑麒麟985的市场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具体机型规划上来看,而不是单纯讨论“技术参数”。比如,到2020年下半年,麒麟820负责千元级5G机型,比如荣耀10X这样的机器;麒麟985还可以盯住3000元以内的市场,麒麟990系列甚至后续更强的系列则专心搭配华为和荣耀的当家旗舰机上(麒麟985的成本可_以下探到更低,安安心心换跟友商们在下半年拼性价比)。要知道,麒麟8系列在站稳中端市场的同时,麒麟9系列的重心会在中高端市场进行战线巩固,为后续的麒麟10XX系列留出继续上扬的空间(在延续公模设计的基础上,位更高的版本的麒麟进行架构“魔改”优化,才能争取在性能上不落后同时代高通8系处理器)。总之一句话,麒麟985的意义不是“承上启下”,而是为了让华为与荣耀“手里多一把刀”。
扯远了,话题收回来。至于更为强劲麒麟990 5G处理器平台,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这里不再多作介绍。可以说,依托于华为自研达芬奇架构NPU,麒麟990平台的NPU双大核+NPU微核计算架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充满了竞争力,也足以匹配华为与荣耀的各款旗舰机型之运算要求。之前我们在聊荣耀V30 Pro的时候就说过,麒麟990 SG的NPU大核展现卓越性能与能效,微核NPU实现超低功耗。因此,在权威测评机构ETH AI-Benchmark的手机AI能力测评中,麒麟990 5G的AI性能综合跑分为52403,远高于骁龙865的27058分。应该是基于全力征战2020年SG市場的原因,荣耀30 Pro+还准备了12GB RAM的版本。虽然竞品已经有多款此类配置,但对荣耀而言的确也算“又是第一次”。
当然,为了配合麒麟990 SG的持续稳定工作,荣耀30 Pro和30Pro+搭载了VC液冷散热系统,VC面积达到1681平方毫米。综合对比今年发布的各家旗舰来看,这块VC散热板的面积较大,足见诚意。
除了VC,荣耀30 Pro和30 Pro+整机散热的堆料也十分有诚意。中框和电池盖、中框和屏幕之间分别放置了大面积的多层石墨,在手机前后形成了良好的热通路,并针对局部热点前置摄像头增加了专门的石墨进行散热。通过TIM(热界面材料)将热源和散热结构之间的热阻降低了两个数量级,保证了热源和VC更好的热接触。此外,中框还采用了高导热6系铝合金,并充分利用屏蔽结构、印制电路板等辅助整机散热。
通过整机架构优化设计,荣耀30 Pro和Pro+散热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它们还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帮助手机实时掌握自身“体温”和环境温度,动态调整热管理方案一软硬结合,时时刻刻矣注用户的极致热体验。
“荣耀迄今为止最强拍照配詈”
我们总说“得拍摄,得天下”。的确,现在没有哪款机型敢在拍照性能和体验上有所马虎,但要做到极致,却也不容易。之前荣耀V30系列把“Matrix Camera突破性相机矩阵”概念打造得深得人心,随后定位下探的荣耀30S在主摄配置上也有着自己的新心思。现在,既然真正的“主力部队”到场,那么荣耀30系列的影像能力自然配得上“自家迄今最强”的定位,“光影之美,一瞬倾心”的Slogan可不是空穴来风。先说荣耀30 Pro+,这是荣耀30系列的代表作,自然在拍摄配置方面有着足够的亮点。5000万像素超感光镜头(索尼IMX700传感器,1/1.28英寸大底,Quad Bayer四合一可聚合成2.44um大像素业界最大单像素尺寸,RYYB超感光滤镜阵列,全像素八核对焦);50倍灌望式手持超稳远摄镜头,5倍光学变焦、10倍混合变焦和最高50倍数字变焦,双结构OIS光学防抖+AI长焦超级防抖,AI长焦画质增强算法;1600万超广角镜头……这套配置的主角,自然是IMX700 。虽然之前我们已经聊过,但既然IMX700是现在移动影像界的“网红”,我们不妨多聊几次。“底大一级压死人”,只有更大的图像传感器尺寸,才能放下更多、更大的像素点。IMX700的尺寸达到了1/1.28英寸,在已经商用的手机图像传感器中,IMX700的面积比面积排在第二位的的三星HM1图像传感器大了约8%,在基础能力上就有先天优势。
M×700的单位像素点尺寸进一步提升,达到了1.22um 。相比IMX600的单像素面积,IMX700约提升了48.8%,相比三星HM1仅0.8um的单像素尺寸,IMX700的面积更是提升了约132.6%。
我们知道,三星HM1采用了9合一技术,能够将9个像素点合并为一个像素点进行后期处理。合并后,三星HM1的单像素尺寸达到了2.4Hm。IMX700支持四合一技术,像素合并后,单位像素尺寸达到了2.44Hm,大于三星HMl 。此外,三星HM1的9合一技术会给像素带来损耗,合并的像素越多,像素之间的物理结构损失也会越多,从而影响成像。考虑到这一点,IMX700选择了像素四合一,损耗更少,成像质量更佳。
至于全像素8核对焦,我们之前聊华为P40系列的时候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不再过多着墨。
由于现在大多数用户都对手机美观轻薄有所追求,故而潜望式摄像头成为在满足各种苛刻设计要求下还保证摄影实力的关键要素,能够大幅增加焦距、弥补传统设计光学变焦的不足。从发布之前的宣传中,我们看到荣耀30系列拍摄的超级月亮样张,在画质、细节和进光量等方面部表现十分出色。
而这一切,得益于荣耀30系列引入了新一代潜望棱镜光学超长焦。这次荣耀30全系搭载50倍潜望式手持超稳远摄系统(5倍光学变焦模组),在我们看来属于一个非常值得书写的卖点。
从技术上看,感光元件垂直放置在手机内,镜组的光学轴线与机身平行,入射光线经由光学三棱镜发生90°转折,折射进镜组和感光元件。荣耀30系列将超级变焦镜头横置在机身内,厚度不再是镜头高度的瓶颈,可实现5倍光学变焦、10倍混合变焦和最高50倍数字变焦。
潜望式变焦镜头引入双结构OIS光学防抖,搭配AF驱动马达,能够保证变焦拍摄效果更稳定,画面更清晰。普通的灌望式长焦镜头-其OIS-X和OIS-Y均在棱镜马达里实现,在拍照时会有像旋问题:当潜望式光学系统中反射镜转动时,影像会在视场中旋转,影响观瞄。而荣耀30系列则分别在棱镜和镜头两个元器件都搭载了OIS光学防抖技术,相比普通灌望式长焦的防抖设计而言,能回避像旋现象,获得更好的防抖效果。
我们知道,手机在实际拍摄视频或者预览时-摄像头会随着机身一起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摄像头所捕捉的画面帧间差异很大,视觉上画面抖动十分剧烈。这种情况在高倍变焦拍摄中就更加明显了,因为高倍情况下最小的动作也会被放大。荣耀30系列搭载的AI长焦超级防抖算法,能够通过传感器估计手机的位姿,进而得到图像的帧间变化情况。同时,长焦拍照的另一个痛点在于取景。相比肉眼所见,在高倍数变焦拍摄时,手机屏幕中呈现的视角极窄,拍摄者往往很难判断镜头视野和目标拍摄物的差距。荣耀30系列在取景上做了优化,引入了双通道取景技术。在进行15倍以上的长焦拍摄时,取景界面会切换到双通道模式,出现长焦画中画,帮助拍摄者实时了解长焦镜头的取景与目标拍攝物体的差距,瞬间找到目标。
在软件匹配方面,荣耀30 Pro+搭载的AI RAW超级人像引擎,就是一套针对RAW格式图像进行的算法体系。在传感器生成RAW图之后,RAW图会被传输到麒麟990 5G芯片的NPU中,由NPU强大的AI算法能力,对RAW图进行算法处理。由于图像此时仍然是RAW格式,信息丢失很少,算法处理起来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经过NPU的RAW域算法处理之后,RAW图再传输到芯片的ISP中,进行下一步处理。荣耀的RAW域算法,覆盖了细节、色彩、亮度和动态范围四个方面。
再聊几句题外话。相对荣耀30 Pro+来说,荣耀30和荣耀30 Pro的影像配置好像有些“平淡”,两年前的IMX600主摄似乎让人感觉缺乏“炫耀的亮点”,甚至人觉得IMX600已经过时了。很遗憾,这个认知并不准确,甚至有些无知且无聊。
简单来说,华为系独占定制的IMX600即便到今日也是一块牛气十足的大底。作为之前让华为P20 Pro“一炮成名“的传感器,IMX600调校非常到位-这两年的磨砺也愈加成熟。之前在荣耀V30系列上已经再一次证明了其实力,1/1.7英寸型超感光传感器、RYYB全新色彩滤镜阵列设计、重塑三原色、进光量提升40%……这都是值得继续夸耀的要素。换句话说,IMX600的综合性能均衡且强悍,其生命周期会很长,盲目地用“代差”来混淆舆论,是非理性的。如果一定要说代差的话,IM×700的确强于IMX600,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并没有诸如IMX586和IMX686的纠葛。
所以,荣耀30和荣耀30 Pro在影像性能上的确弱于荣耀30 Pro+,但也仅此而已。如果要我们定结论,IMX600依然配得起一台非常强的“能打电话的相机”,与直接竟品相比,自信仍强。
对了,在前置影像组件方面,荣耀30 Pro和荣耀30 Pro+的前置摄像头搭载了一枚3200万高清主摄和一枚800万超广角镜头,支持自动补光,拥有一流的色彩表现-能够拍出漂亮悦目的肤色。荣耀30标准版则是3200万像素单镜头配置。
“最美的荣耀”的底气
在发布之前的预热宣传中,荣耀30系列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美的荣耀机型”,何种基于HONOR美学设计的自信,还是要有些底气才能说出口的。作为荣耀手机家族的潮流先锋,荣耀30系列延续TechChic科技美学的探索惰神,以极富个性的设计理念,为新一代潮流青年带来独一无二的美学表达。我们认为,荣耀30系列又一次经历了“光的旅程”。或者说,它重构了荣耀的设计语言,勾勒见所未见的光影之美。
第一印象就是,荣耀30 Pro+与30 Pro的背面3D曲面玻璃与正面超曲屏幕弧面对称,两者相会于采用掐丝工艺精致造制的1.3mm极窄中框,曼妙的曲线与纤细的直线相交,造就了并不多见的温润手感。
记得之前我们在体验荣耀20系列的时候,有过一个提法:过于圆润的R角会显得太过亲和,一个太小的R角又会显得过于刻板。这次荣耀的设计师显然认真考虑过荣耀30系列轮廓的R角大小,平衡点找得很精准,富有态度而不刻板。而在顶部、底部边框的处理上,荣耀30系列采用了流线椭圆式的浅凹面设计,边框微微凹下,极富细节表现,体现律动之美。
具体来说,荣耀30系列的楔形设计从顶部到底部,轻薄的关键词不是唯一,整体手感的考虑更加系统化。荣耀30 Pro+和荣耀30 Pro的机身最薄处为8.38mm,整体分别约重190g和186g;荣耀30的机身最薄处为8.lmm,约重185g,在5G手机中而言,格外轻巧而且,由于荣耀30 Pro+搭载了70°飞瀑屏,中框仅为1.3mm,电源键和音量键位于中框的下侧,被一道优雅弧线包围。 机身背面,又是熟悉的味道。之前,荣耀V30系列在行业率先采用了矩阵相机设计,荣耀30系列再次沿用,并赋予了更为精致的设计巧思。在矩阵相机设计的基础上,荣耀30系列利用银色纹理将相机框一分为二,瞬间秩序井然:右边添加纹理镀膜,富有层次感;丝印文字也进行高亮处理,以更高规格的视觉表达,呈现更具专业水准的相机性能。
有趣的是,在潜望式镜头的斜面上,设计师特别添加了多层圆角矩形纹理,深邃的层次感强化了出色的灌望效果。激光对焦模组与其他镜头一样采用多层圆形纹理处理,与闪光灯遥相呼应,矩形框中更显均衡(“幻夜黑”与“绿野仙踪”颜色版本上,凸起的矩阵相机被一圈金色的金属材质包围,更显优雅轻奢)。前面我们说,年轻人闪耀的每一种光-都饱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与丰富的情绪,或童真、或张扬、再或优雅。荣耀30系列共有5款颜色:幻夜黑、绿野仙踪、流光幻镜、钛空银(AG磨砂工艺)、霓影紫05种光影变幻,共同成就了一场完整的光之旅程(荣耀30 Pro+为幻夜黑、钛空银、绿野仙踪三款配色)。
尤其是在钛空银和霓影紫两款颜色上,首次采用大胆自信的符号化表达,将代表荣耀精神的HONOR LOGO,醒目地排列在矩阵相机的延长线上,辨识度非常高,年轻化的质感表达也非常强烈。
视觉规矩,自有新定义
之前荣耀305传承了荣耀在全面屏上的创新技术与基因,采用了单孔的“魅眼全面屏”的屏幕设计,荣耀30标准版也保持了这个方案,只是把LCD屏换为了OLED,以此保证屏下指纹配置的实现。至于荣耀30 Pro和Pro+则另辟蹊径,变化更大。
我们常说,直线往往棱角分明,曲线则能带来更多的柔美气质荣耀的设计团队为荣耀30 Pro和30 Pro+定制了一面6.57英寸超曲OLED屏幕,屏幕如飞流瀑布般从正面延伸至手机中框正面看去,视野仿佛没有边界。设计师尝试了从650到750的不同曲率以及2.9mm到3.6mm的CG落差(玻璃表面到中框垂直距离)经过多次测试发现,在70度曲率、3.6mm CG落差的时候,手机呈现出的握持感最为舒适、可以说,70°曲率是兼顾姜感与握感的“黄金曲率”。此外,70°的黄金曲率也极大地避免了屏幕边缘误触的问题。通过对场景、握姿的识别,手机可以动态调整防误触区域,从而智能识别有效操作和误触操作。
于是,荣耀30 Pro+的70°超曲OLED飞瀑屏就这么选定了,并提供了90Hz刷新率和180Hz采样率的支持。
另外我们发现,通过学习海量用户的实际抓握数据,荣耀30Pro+和荣耀30 Pro的飞瀑屏幕能够有效降低误触现象。工程师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对用户的海量抓握数据进行处理,并按照不同场景,如游戏、打字、影音等,针对性地设计误触改良方案,有效避免了超曲屏的误触问题。
同时,荣耀30系列全系支持电影级调色。得益于麒麟芯片的强大算力,利用GMP算法,荣耀30系列能够实现色域空间的转换,从而根据用户喜好的颜色风格进行定向图像处理(目前仅支持华为初频APP) 。
针对调光,荣耀30系列做了全局调校,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护眼调光体验。荣耀30 Pro和荣耀30 Pro+率先在AMOLED屏上通过算法将硬件的4096级调光优化为万阶调光,提升了亮度变化过程中的平滑度。针对不同时段,调光方式还能自动改变。荣耀30 Pro和荣耀30 Pro+增加了“白天/黑夜”这一屏幕亮度调节的判断条件,优化夜晚光线显示,避免在夜间调光时的刺眼痛点,调光更护眼。暗光环境下,屏幕的显示亮度较低,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造成眼球疲劳。荣耀30 Pro+使用超频护眼调光,在低亮光的环境下使用高频的PWM调光方式。在暗光环境下-荣耀30 Pro+产品能够将亮度刷新率提高到1440Hz(90Hz场景下)或960Hz(60Hz场景下),从而减少用眼疲劳。对了,荣耀30 Pro+已获得首个菜茵全局护眼1.1版本的认证。
关于充电,也关于更多细节
一款手机,深究细节才更能持久地赢得受众的喜爱,这毋庸置疑。很多机型发布之时只谈卖点的营销方式(当然这也很正常),很容易造成开售之后被消费者吐槽那些“未知之处”的不足。前不久的荣耀30S,在细节上的考虑已经务求周全了,现在荣耀30系列必然更加用心。
首先还是聊大众最关心的充电问题。和之前荣耀305一样,荣耀30系列三款机型这次也都采用了一块4000mAH的电池,并支持菜茵认证的40W超级快充方案(搭载了创新的电荷泵技术),这符合当前的消费者心理。从技术上讲,电荷泵技术是一种DC-DC(直流到直流)转换器,利用电容作为储能单元进行电压变换,其转换效率可以从普通充电IC芯片的89%提升到98%左右,同时还可以使电压减半的同时电流倍增。利用电荷泵,荣耀30系列的40W超级快充充电器将10V/4A的输出电压、电流通过USB Type-C接口送进手机,再由手机内部的电荷泵将电芯的充电电压降到SV,同时还将充电电流从4A提升到8A,最终在手机内部营造出了一个SV/8A低压大电流的充电环境。在测试中我们发现,荣耀30系列最快30分钟充到70%。作为加分项目,荣耀30 Pro+还额外支持27W无线闪充,半小時能达成超过50%的充电量。
其次,基于Android 10的Magic UI 3.1是这次荣耀30系列的“软灵魂”,在前不久的荣耀305身上我们就有着非常好的体验。实际上在此之前,荣耀就强调过,Magic UI 3.X系统的精髓就在于追求性能稳定提升的流畅体验,拒绝时快时慢,使用户高性能体验更佳流畅畅快-我们在之前聊荣耀V30系列时也详细聊过。这里的细节体验很多,就不逐一描过了。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深色模式(Dark mode),它采用优化后的前景与深色背景的对比度,并优化文字、系统图标、控件的颜色,以确保深色模式与浅色模式间切换时,视觉感受仍和谐一致,使得阅读在不同环境下保持最佳舒适度。而且,Magic UI3.1引入了微立体AOD,通过将数字和图片拆分图层,为用户呈现出立体的AOD显示效果。并且,荣耀30系列也支持通过色温、亮度和灰度控制开启电子书模式。在电子书模式下,手机屏幕的显示转为类似电子书的墨水屏黑白效果,让阅读变得更加舒适悦目,舒缓眼疲劳。这其实也—直是荣耀机型的拿手好戏,之前多款机型我们均有体会。
另外,荣耀30 Pro和Pro+均搭载全频段大振幅双扬声器,搭配Histen智能音效,还可以实现游戏听声辨位。不过荣耀30还是单扬声器的配置。
网络技术立身之本
在别的方面,各家友商还有商榷争论的空间,但聊到网络技术,华为体系的技术底蕴那就真是当仁不让。作为5G和Wi- Fi6的技术前端厂商,华为为Wi-Fi 6标准提交了281项技术提案。为给用户带来更快网络体验,华为在Wi- Fi6的基础上,端到端自研WiFi6+芯片;麦霄650(用于华为和荣耀的路由器),而麒麟W650则用于华为和荣耀的手机等终端0160MHz大频宽和动态窄频宽技术所营造的Wi- Fi6+全新体验,能够较好地实现近距离速度快一倍,远距离多穿一堵墙的效果。
所以,除了全系支持5G双模6频全覆盖之外,这次荣耀30 Pro的两款机型也搭载自家的麒麟W650,UWi-Fi 6+的技术实现最高空口速率2.4Gbps,满足多场景下的高速接入。
我们知道,端到端支持160MHz超大频宽,理论速度两倍于80MHz频宽,通过芯片协同加速,实际速度远高于其他手机。在连接SGB频段下,实际下载速率可超过lGbps。 通过芯片级协同,路由和手机等终端设备可稳定工作在窄频宽模式,大幅提升手机等终端侧的功率谱密度( PSD),最大可提升6dB,解决远距离手机假信号的痛点,大幅提升信号质量,实现多穿一堵墙的效果。简单来说,近距离速度快一倍,远距离多穿一堵墙。
实际上,荣耀30 Pro+、荣耀30 Pro与荣耀路由器配合实现自主双Wi-Fi技术,针对游戏场景景重要的网络稳定性(时延越低越流畅)需求进行优化。通过手机的双MIMO天线系统,2.4G和5G双通道与路由同时连接和进行数据传输,在路由器进行数据处理,当小环境中某个通道有干扰时延变高时,另一路通道的数据时延依然正常,则会在低时延通道数据到达路由器时进行传输:为游戏提供双保险,保证始终在时延最低的状态,让网络时延不再成为游戏的痛点
略微遗憾的是,荣耀30还是只支持Wi-Fi 5,从侧面来说也印证了一件事;麒麟W650配合的Wi-Fi 6+,成本不低。
与此同时,荣耀30系列全系支持5G 4天线SRS天选方案。从官方技术指标来看,在4天线SRS天选方案中-手机在4个天线上轮流发射SRS信号,明显优于双天线SRS方案。四天线SRS天选能够和基站配合得更加密切,让5G Massive MIMO的价值可以发挥到最大。
最后,依旧是基于“技术流派”的传统,荣耀30全系支持领先的双卡双VoLTE体验,双卡双VoLTE的好处就是,当你用着5G玩游戏时,另外一张卡还能通过VoLTE正常通话;或者你用一张卡打VoLTE电话,另外一张卡VoLTE电话也能打进来,从而避免漏接电话。工程师点评
实事求是地讲,2999元的起步价让“用力过猛”的荣耀30系列开创了荣耀数字系列旗舰的多项记录,这些记录各位可以理解成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们更愿意把它看作是荣耀在5G时代全面布局的一种阶段性姿态的总结。拉开这小半年来的时间轴线,不难发现,荣耀的用V30系列和30系列构筑了完整的战阵,消费群指向性明确且留有足够纵深(用户覆盖面)。同时,荣耀已经完全对目前所有5G移动终端技术的呈现,从影像组件、处理能力、网络性能、屏幕表现、系统格局等方面,无一遗漏地向大众阐明了这套荣耀“5G战阵”的战斗力。
所以,一句话概括:荣耀30系列的出现,是“主力部队抵达战场”的戰术性姿态,更是荣耀2020年下半年应对更残酷厮杀的战略性支点。对于用户来说,“一瞬倾心”的荣耀30系列(尤其是荣耀30 Pro+)真正吸引人的地方绝不仅仅是漂亮的外观那么“肤浅”,也不单纯是一种“用最实惠的方式顶级影像技术”的选择。毫无疑问,荣耀30 Pro+算是荣耀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话题热度和市场热度都会持续很长时间。直言不讳地讲,荣耀30Pro+可以被理解成华为P40 Pro的“僚机”,甚至由于前者的均衡性做得十分到位,我们有些担心它4999元的定价会不会“误伤友军”。当然,对于荣耀的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件好事,而对于整个华为和荣耀的产品体系而言,也是一种趋于成熟且战力十足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