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
宁波引进人才代表分享与宁波共同成长的故事
捧着沉甸甸的“城市梦想徽章”,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模具设计工程师邹雄伟心里很暖。他2个多月前刚乘坐宁波为保障复工复产开设的首批次专列,从老家回到第二故乡宁波。
邹雄伟获颁徽章的4月19日正是谷雨,这是宁波为人才专设的特殊日子。
雨润百谷生万物。2019年,宁波定下每年“谷雨”为“人才日”,推出“与宁波·共成长”人才工作总体品牌,通过系列激励与服务举措,为人才成长提供“阳光雨露”,增强他们对宁波的认同感归属感。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向全球英才发布首个“谷雨之约”,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2020年的人才日以“@未来与宁波·共成长”为主题,在谷雨前后各一周时间,宁波举办了33场活动,全面展现未来发展前景和最优人才生态,“以一座城市的最高礼遇向人才致敬”。
宁波缘何求贤若渴?
“人才资源是战略资源、第一资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务”“现在的宁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人才工作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多次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他本人也频频出现在重大招引人才場合。
从东方大港龙门吊上的一线操作人员,到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的研究员;从一砖一瓦架起了杭州湾大桥的建筑工人,到从乡镇企业负责人一步步成长为上市公司掌门人的民营企业家……五湖四海的人才怀揣梦想来到这个开放之城,筑梦、逐梦、圆梦,推动“宁波号”行稳致远,从“小沙船”成长为“巨轮”。
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的助理所长王明辉,一年前从外市来到宁波,在这里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厂房,实现“辐射制冷降温薄膜”的量产。为何选择这里,究其原因是“宁波的膜产业上下游供应链非常齐全”。
十多年前,“雅戈尔”“杉杉”的纺织服装金字招牌能“圈”得服装“技术宅”何先撑慕名而来;如今,尚进自动化、施捷电子、时科新材料等数不胜数的新兴产业团队,之所以能在宁波扎根,无不同样考虑到这片土地上积累了多年的供应链和制造业根基。
可以说,要想在制造业细分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全国恐怕鲜有比宁波更好的选择。
产才融合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法宝,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宁波既有文具、模具、服装纺织、家用电器、石化等传统产业,又有高端装备、新材料、港航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产才融合有基础、有条件,产业链引才有需求、有市场。
宁波大学一位专家曾特意给浙江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写信,感谢宁波“把人才还没想到的做到了位,把想到的做到了完美”。
通过对宁波1000多名制造业人才进行问卷调研,在被问及选择在宁波工作的原因时,“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制造业发展充分,机会多”排名第一。
2018年伊始,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就迎来了首位特设岗位专家——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程晓民。随着大众、吉利等多家汽车企业的落户发展,宁波杭州湾新区已实现了汽车产业高度集聚,吸引到了大批类似程晓民的高端人才。
启动以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激发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栽树工程”;高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甬江实验室等战略平台;结合“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规划,引进大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系列举措都指向进一步吸引优势产业链高端人才。
2019年底,紧邻铁路宁波站的项目工地上,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业园项目开工。这个用地面积3.88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1亿元的产业项目,将成为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及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主阵地。
近日,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在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座谈会上说,各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宁波产业技术创新的主攻手和助推产业升级的先锋队,众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引进,既增添了我市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也促进了我市高端人才的快速集聚。
近两年,宁波聚焦引进产业创新关键人才,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先后引进建设2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总数已达67家,集聚各类人才3万多名,研发人才占比超70%。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人才“强磁场”效应正在持续释放。哈尔滨工业大学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正式运营仅5个月,已有2名院士担任科学家顾问,引进科研团队6个,孵化企业4家,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同时哈工大的53项发明专利已转让到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累计建设创新平台2个,开展合作项目4个,引进科研团队5个、国字号人才11人。
变政府单向引才、企业单个引才为产业集聚引才、产城融合聚才,宁波肥沃丰厚的产业土壤吸引着更多创业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
“原本是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想法,在宁波变成了切切实实的产品。”在宁波大学未来无线研究院的实验室内,望着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无线电系统数字射频功率放大仪器,宁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季甫笑得像个孩子。
足迹曾遍布国内外许多城市的黄季甫长期专注于无线电领域的研究,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宁波市的3315人才计划,怦然心动。
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接入网关键技术及组件研发”项目的重要参与人,黄季甫来到了宁波,开始了“5G+”和6G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在黄季甫眼中,这句口号正是宁波人才环境的真实写照。黄季甫说,得益于人才政策,来宁波不久,他就在宁波买房安家,在宁波大学基础设备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实验室也日新月异,配备了许多高端设备,让他得以大胆验证各种想法并获得诸多突破。“我还在镇海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推动我们的研究和本土产业结合。”黄季甫说。
对于地处长三角区域的宁波来说,想在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诸多核心城市的“夹击”之下凸显人才吸引力,就必须拿出更大的诚意与更实在的举措。
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宁波持续创优人才政策,在户籍保障、就业创业、安居补贴等多个方面连出重磅新政。
2011年出台的“3315计划”,面向全球招揽高层次人才。2015年,出台市人才发展新政25条,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2016年,建立人才发展持续扶持机制,“3315计划”人才创办企业可从商业银行获得最高2000万元信用贷款。2018年,出台开放揽才产业聚智若干意见,推出建设最优人才生态30条举措。2019年,出台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若干举措,解决海外人才来甬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
户籍方面,继2018年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后,2019年7月宁波又再度放松人才落户门槛。新政中,将“先落户后就业范畴”扩大为毕业15年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生,对于技能型人才将社保缴费年限缩短至6个月;同时取消了老年父母投靠落户限制,让中青年人才落户宁波无后顾无忧。在实施新政后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有1.2万人成功落户宁波,同比增长近两成。
在牛津大学材料学博士陈琦眼中,宁波这座城市意味着高效。
因为“谷雨之约”,他选择宁波作为创业起跑线。公司选址、工商注册、资质审批等各项琐事,竟然“跑一次”就全办完。短短一年,公司高值耗材医疗器械产品临床前研发服务完善成型,领跑宁波乃至全国。
人才项目从引进落地,到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有其“成长周期”。努力缩短这个周期,让人才项目切实走出“达尔文之海”,人才环境生态至关重要。
据第三方权威机构测评,宁波人才生态指数居全国城市第六位。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宁波市出台了人才生态建设“1+X”系列举措,创新实施人才安居、科研人才经费管理、专技人才职称改革、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本土人才成长奖励、紧缺人才特设岗位等十多项改革举措,破除各种束缚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障碍。
针对高端专业人才,宁波市又在浙江全省率先出台了《宁波市专家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专家可享受联系慰问、休假疗养、医疗保健、健康体检、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交通出行、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医疗补助和特殊困难补助等20多项服务保障举措。
首屆中国—中东欧国际博览会在宁波举行
目前,宁波市共有各类专家6875人。在对655位专家抽样调查结果看,专家对出行、旅游、健身、医疗、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满意度均超过95%。
宁波大学一位专家曾特意给浙江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写信,感谢宁波“把人才还没想到的做到了位,把想到的做到了完美”。
人才服务之外,城市的配套服务也同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宁波人。在智联招聘此前的一份应届生就业力报告中,有37.02%的应届生在择业时会考虑城市文化、环境等软实力。
良好的人才生态让宁波“圈粉”无数。
近两年,宁波市的人才净流入率一直保持在全国城市前两名,其中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首位;新增17名全职海内外院士,全部紧扣宁波重点发展领域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产业创新,并实现甬籍院士全职回归、海外院士自主培养“零”的突破。
2019年,宁波新引进大学毕业生13.7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9万人,分别增长65.2%和17.7%,增量与增幅均创历年新高。新引进海外顶尖人才40人,海外工程师总数达2096人,海外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增长15.7%,特别开辟“一带一路”引才新通道,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合作共建的宁波弗兰采维奇材料研究所,短短2年就集聚乌克兰院士11名。
一组数据是“宁波吸引力”的最佳注脚:2019年全市新增常住人口34万,增量历史性地高居全国第四位;人才净流入率、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持续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GDP总量跃居全国内地城市第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