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荣
在1979年进入阿富汗的苏联飞行器中,大部分是战斗机,数量仅次于直升机。
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认为,侵阿苏军面临的主要空中威胁是美国第7舰队的航母舰载机和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斗轰炸机。为了应付这些威胁,需要至少6个歼击航空兵团。但苏联军方对局势有着清醒的估计,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大将认为美国刚刚摆脱越战的泥潭,不可能出兵干预。而阿宫汗的邻国也不会与强大的苏联发生公开冲突。因此,在总参谋部制定入侵阿富汗的计划时,仅部署了1个战斗机中队掩护第40集团军。即便在阿富汗战争高峰时期,驻扎阿富汗的苏军战斗机部队也没有超过1个团。
为了掩护第40集团军,苏军派出了第115歼击航空兵团第1中队(中队长是尼古拉耶夫中校)的米格-21战斗机前往阿富汗。该团是苏联土耳其斯坦军区前线航空兵唯一的战斗机部队,部署在科卡亚特机场,其转场行动几乎和苏联伞兵在喀布尔和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空降行动同时展开。1979年12月27日中午,苏军伞兵完好无损地夺占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随后,第115团第1中队的战机开始飞往此处。该中队装备有12架米格-21比斯和2架米格-21 UM。和他们一同转场的还有装备米格-21PFM战斗轰炸机的第136歼击轰炸航空兵团第1中队。
第115歼击航空兵团的米格-21战斗机和飞行员
1980年初,驻阿富汗苏军航空兵单位进行了整编,统一划归第40集团军空军。1980年1月9日,第40集团军空军在喀布尔建立了指挥部。2月2日,雷巴耶夫少将被任命为第40集团军空军司令,而亚库宁上校则被任命为第40集团军负责航空和后勤的副司令。亚库宁上校本人曾是米格-21的飞行员,对该机极为熟悉,他很快发现了米格-21在阿富汗的独特价值。
1980年2月23日,第115团第2中队也进入了阿富汗。第2中队也被部署到了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该基地还部署了1个米格-21R侦察机中队。第115团的战地指挥中心和通信中心也位于此處。为了加强南方方向,第2中队于1980年5月起移驻坎大哈机场。
米格-21飞行员对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最初印象并不好。首批进入阿富汗的米格-21飞行员舍福列夫写道:“机场没有足够的房舍安置所有人,我不得不住在机场外围的小屋里,呼啸的风从天花板和窗户的裂缝中吹入,屋内十分寒冷,火炉经常熄灭,夜里常被冻醒。”
搬到喀布尔后,米格-21飞行员的生活条件依然没有改善。由于没有足够的房子,进入阿富汗后的第一个冬天,大多数米格-21飞行员不得不住在帐篷里。食物只有粥、干土豆和冷冻狭鳕。阿富汗的冬夜寒冷而潮湿,帐篷内必须生火取暖。要有人看着炉子,以防事故。电力全靠机动的柴油发电机组提供,很不可靠。入夏之后,喀布尔有种蚊子特别厉害,被它咬一口,往往要发烧好几天,令苏联飞行员十分头疼。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军开始加快了住房设施的建设。机场附近出现了大量模块化建筑,固定的柴油发电厂、集中供电系统和供暖锅炉,供水管和污水处理系统都被建立起来,形成了略显呆板的“小镇”。飞行员居住的模块化建筑采用K-120预制模块化标准,由钢结构和胶合板组成。修建这样一个模块化的房屋需要两到四个月,所需的一切都需要从苏联本土运来。到战争中后期,几乎所有飞行员都住上了这种简易房。
阿富汗战争初期,苏联空军已经开始换装米格-23战斗机,但优先换装的是西方和远东方向的部队。南方的土耳其斯坦军区和中亚军区永远是最后换装的部队,这才给了米格-21比斯在阿富汗作战的机会。
第115团有2个中队装备了米格-21比斯。其中第1中队的战斗机是常规配置,而第2中队的战斗机则加装了RSBN无线电导航系统。该系统可以与无线电信标共同使用,提升导航精度,也可以用于低能见度情况下的着陆导航。
米格-21虽然比较落后,但恰恰很适合阿富汗战场。因为阿富汗机场设施比较老旧,无法和米格-23配套,而阿富汗空军早就装备了米格-21,机场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在阿富汗对米格-21进行保养和维护更容易。而且,先进和落后是相对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米格-21比斯仍比米格-21PFM更先进。米格-21PFM已经服役超过15年,作为战斗机性能已不达标,因此被转用作战斗轰炸机,但它非常适合轰炸和扫射地面目标,在阿富汗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1980年1月初,驻扎在阿富汗北部纳赫林市的阿富汗政府军第4炮兵团叛变,杀死了驻该部的苏联顾问。该团的叛变得到了当地部族的支持。叛变之后,该团开始部署路障,同时将火炮开入射击阵地。应阿富汗当局的要求,第40集团军决定派出部队消灭叛军。最初,苏军计划由部署在奇尔奇克机场的第136歼击轰炸航空兵团轰炸叛军。但该团的米格-21PFM在冰雪覆盖的山麓上没有找到目标。最终还是由第115团的米格-21比斯完成了轰炸任务。轰炸之后,苏军派出空降兵前往纳赫林。1月9~10日,米-8直升机群在米格-21比斯的护航下,将200名空降兵投放到了纳赫林附近,之后发射密集的火箭弹压制敌阵地,消灭了3门火炮。战斗仅用了4个小时,叛军损失约100人,而苏军仅阵亡2人。
米格-21PFM战斗机
1985年,第115歼击航空兵团的米格-21比斯
1980年初,阿富汗境内抵抗力量变得越来越强,针对阿富汗政府军和苏军的袭击次数大大增加。政府军在一些省份陷入了包围之中,第40集团军出兵为政府军解围。1980年2月,靠近阿巴边境的库纳尔省重镇阿萨达巴德城里的政府军陷入了“圣战者”(也称为反政府游击队)的重重包围之中。为了打击该地区的游击队,1980年2月22日,第136歼击轰炸航空兵团的托敏上尉指挥一队米格-21PFM,对库纳尔河谷入口处阿斯马拉镇附近游击队的工事进行了轰炸。每架米格-21PFM挂载2枚FAB-250炸弹。这次轰炸效果并不好,因为苏联飞行员尚未掌握轰炸山地目标的技巧。
1980年2月,苏军决定在库纳尔地区发起攻势,以第108摩托化步兵师的一个加强摩步团从贾拉拉巴德出发,沿边境公路推进,打破游击队对阿萨达巴德的封锁,同时采取积极行动打击游击队。这也是苏军入侵阿富汗后对游击队发起的首次大规模攻势。
攻势开始前,米格-21R的空中侦察对苏军的助力不小。苏军得以发现游击队在道路上构筑的障碍,并提前采取措施。为了减少进攻部队的伤亡,苏军采取了航空兵轰炸和火力掩护相结合的方法,这不久就成为苏军在阿富汗的标准战法。2月29日,苏军发起了攻势,摩托化步兵团向阿萨达巴德的推进得到了米格-21PFM的火力支援。此次攻勢中,航空兵的使用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地面部队的炮击使得山谷硝烟弥漫,令飞行员无法发现隐藏在瓦砾堆中的敌方射击点;航空兵使用的地图是50年代制作的,过于老旧,不符合实际:喷气式战机的巨大轰鸣令敌人提前知道,得以提前转移。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战至1980年3月3日,苏军已成功打通了通往阿萨达巴德的道路,并给游击队以沉重打击。到3月12日战役结束时,苏军一共摧毁了游击队的2个转运基地,查获了80箱地雷和弹药,12门机枪和迫击炮,击溃了人数众多的叛军。不过,苏军自身也损失惨重,损失了2架米-4直升机,2辆装甲运兵车,阵亡37人,1人失踪,26人受伤。配合苏军作战的阿富汗政府军有52人死亡,43人受伤。米格-21PFM在此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米格-21比斯翼下挂载的炸弹
第136歼击轰炸航空兵团的米格-21PFM,还经常轰炸位于库纳尔峡谷和潘杰希尔峡谷的马苏德武装的据点。轰炸前要先进行侦察,发现可疑目标后,要通过通信中继飞机上报地面指挥所,获得批准后方可使用武器。对米格-21飞行员而言,搜索目标最困难,毕竟驾驶着速度高达900~1000千米/小时的喷气式飞机从高空飞过,仅凭肉眼很难从那些普通的村庄中发现目标。此外,在库纳尔地区,由于缺乏可靠的地标,米格-21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偶尔会越境。好在巴基斯坦人保持了克制,没有击落越境的米格-21。
1980年3月初,部署在苏联境内奇尔奇克机场的米格-21PFM中队被调往喀布尔。这也是阿富汗首都首次迎来苏联战斗机。之前部署在喀布尔的第50混成航空兵团主要装备运输机和直升机。这些战斗轰炸机一到来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喀布尔局势十分混乱,苏联大使馆遭到炮击,市内也发生了反苏骚乱。为了重新控制局势,需要使用战斗机震慑喀布尔市民。苏军将喀布尔城区划分为多个区域,飞行员驾驶米格-21PFM对每个区域进行侦察,报告那里的情况。如果发现大量人群聚集,有骚动的迹象,需要向第40集团军司令部报告,得到许可后,会采取行动“恢复秩序”。一般执行此类任务时,米格-21PFM会以高速在极低的高度上飞跃人群,从而产生“音爆”,用冲击波和噪声驱散人群。这种飞行的效果是惊人的,经常有当地房屋的土坯墙被冲击波震倒。无法忍受巨大噪声的人群在一两次低空飞行后便会散去,苏军未使用武器便达到了维持秩序的效果。
米格-21SM战斗轰炸机
这样的震慑飞行算不上战斗任务。不过,不同单位对战斗任务的认定并无统一的标准。有人认为,只要带弹执行任务就应该算战斗任务。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必须有炮击或投弹等行为发生才算战斗任务。在第40集团军空军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只要完成20次战斗任务就会得到嘉奖。而在进入阿宫汗之前,第136歼击轰炸航空兵团一直部署在中亚地区,没有机会执行战斗任务,该团没有飞行员因战斗任务获得嘉奖。因此该团的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特别积极,飞行员只要一有机会就报告发现了目标,要求对其进行攻击,以完成更多的战斗任务,早日获得嘉奖。
米格-21PFM这种最早于1963年服役的战斗机很快被米格-21SM代替。1980年3月13日,第136歼击轰炸航空兵团第1中队奉命撤离阿富汗,返回奇尔奇克接受米格-21SM的换装培训。
米格-21SM服役仅有10年,之前在其它单位服役表现很好。该机作战半径比米格-21比斯略短,但它有4个挂点,载弹量更大。第1中队为接收米格-21SM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培训。而此前驻扎在奇尔奇克的该团另两个中队已经率先掌握了该机的使用,被派往阿富汗。到1980年9月,第136歼击轰炸航空兵团的3个中队已经全部部署到了阿富汗。1个中队被部署到阿富汗-伊朗边境附近沙漠中的信丹德机场。这里有长达2940米的跑道,适合战斗轰炸机起降。另两个中队则分别部署在巴格拉姆和坎大哈。在需要时,三地的米格-21SM也会集中在一起,例如苏军对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朱兹詹省、法里亚布省开展大规模行动时,3个中队都会集中到科卡亚特机场。
为了接替它们留下来的本土防务空白,苏联空军又往奇尔奇克机场派驻了苏-17战斗轰炸机中队。
作为第40军空军的一部分,米格-21SM仅在阿富汗作战了一年多,就被更先进的苏-17M3战斗轰炸机所替换。1981年初,第136歼击轰炸航空兵团第1中队返回苏联本土,接受换装苏-17M3的培训。1981年2月,第2中队也返回苏联。只有第3中队在阿富汗坚持到了4月底。尽管参战时间不长,但第136歼击轰炸航空兵团的首个损失就是米格-21SM。1980年1月29日,在接受新飞机的训练期间,伊戈尔·卡普耶夫中尉在返回机场时因机械故障坠机身亡。这也是阿富汗战争以来该团的首个损失。
除了米格-21PFM和米格-21SM战斗轰炸机,第40集团军空军还有少量的米格-21R侦察机。苏军入侵阿富汗之时,从乌兹别克斯坦卡尔希机场抽调了第87侦察航空兵团的1个中队前往阿富汗,该中队有十几架米格-21R。进入阿富汗之后,该中队被改编为第263独立战术侦察中队,部署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此后,该中队的番号常设不变,而飞机和飞行员则由苏联本土轮流抽调。
第263独立战术侦察中队的任务是:发现叛乱分子的基地和叛乱分子行动的方向;侦察苏军部队行军路线上的道路状况;评估空袭的效果,以及使用机载武器打击敌方目标。
在这些任务中,最主要的是空袭效果评估,因为任何漏网的敌方据点都有可能给苏军地面部队造成重大伤亡,甚至危及战役的成败。因此空袭效果必须要有客观的照相结果加以评估,而米格21R挂有侦察吊舱,可以拍摄空袭前后的目标照片进行对比。该机还可以挂照明弹,在夜间進行照相侦察。机上还装有1套电视转播系统,可以将所拍摄区域图像实时发送给地面,提升判读的效率。仅在阿富汗战争的第一年,第263中队的米格-21R就出动了超过2700架次(平均每个机组156架次)。
除照相侦察外,米格21R在阿富汗还承担了一定的无线电侦察任务。该机可挂载特殊的无线电侦察吊舱,侦察的重点是巴基斯坦在边境地区的防空系统部署情况。因为苏联一直担心巴基斯坦出兵干涉。1980年1~12月,米格-21R在阿富汗一共进行了600多架次的无线电侦察任务,发现了不少巴基斯坦边境地区机场和防空设施中的雷达站。
挂载S-24重型火箭弹的米格-21战斗机
第263独立侦察中队的飞行员和米格-21R侦察机的合影,1982年摄于喀布尔机场
第263中队的主要任务是侦察,但它也承担了一定的作战任务。该中队的米格-21R可以挂载SAB-100或SAB-250照明弹,使其具备了夜战能力。夜晚是米格-21R的主战场,飞行员会驾驶该机开展“自由狩猎”(独立搜索和摧毁敌人)。“自由狩猎”的主要目标是游击队偷运武器弹药的车队。在执行此类任务时,米格-21R一般会挂载2枚RBC-250-275炸弹或4枚S-24重型火箭弹。因为侦察机飞行员更熟悉目标区域的情况,他们执行此类任务往往有不错的战果。而在白天,陆军航空兵、前线航空兵都可以出动攻击敌人,不需要动用侦察机编队。米格21R在阿宫汗一直作战到1984年春,此后为苏-17M3R侦察机所取代。
在阿富汗,第40集团军空军司令部在分配任务时,并没有特意区分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由于防空压力不大,米格-21比斯战斗机和米格-21SM战斗轰炸机都要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就对地攻击技巧而言,战斗机飞行员不见得就比战斗轰炸机飞行员差,因为他们已经在大量的对地攻击任务得到了锻炼。实战表明,米格-21并不适合于水平轰炸,其主要作战方式是俯冲轰炸。战斗机需要从高空俯冲而下,轰炸山区目标,之后再拉升脱离。
虽然米格-21比斯只有一个小型光学瞄准具,和苏-17与苏25的激光测距仪和雷达瞄准具无法相比。但在阿富汗的山区,没有苏联人熟悉的理想目标(大型军事装备、导弹阵地、加固工事、炮兵阵地),仅凭先进的瞄准具也无法准确地击中目标。攻击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飞行员的个人技能。
米格-21比斯的飞行员、年轻的帕拉迪夫中尉这样回忆他的首次战斗:“1980年春,我一到达阿富汗就被告知,在这里要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对我而言这并不困难,因为我在航校时也接受过投炸弹的训练,但缺乏实战经验。为了让我更快地成长,我被编入中队长率领的编队中。在首次任务中,我们前需要往巴格拉姆附近帕拉米克峡谷进行轰炸。每架飞机挂载了4枚OFAB-250炸弹,目标是山坡上的敌方据点。在出发前,我向中队长请教怎么投弹,他向我解释说,投弹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飞机的平稳,同时瞄准目标,一旦他完成投弹,我就要跟在后面投弹。这样做是因为敌方据点的情报并不十分可靠,因此需要多架飞机将炸弹投到整片山坡上,以确保将其摧毁。我们于8月8日凌晨起飞,进入山谷后,中队长驾机拐了个弯,我也跟随他拐弯,随后就来到了目标所在的那片山坡投下了炸弹。这是我一生中首次听到投下的炸弹爆炸的声音。之后,指挥部派直升机评估了轰炸效果,要求我们再攻击一次。我就驾机返回那片山坡用机炮再次射击目标,之后返航,完成了我的首次对地攻击任务。”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米格-21飞行员“转行”搞对地轰炸还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
在战争之初,米格-21对地攻击战术比较单调。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会采用“旋转木马”战术,以目标为圆心,沿圆形轨迹飞行,使用机炮、炸弹和火箭弹攻击目标。根据目标的不同,有时飞行员也会采取线性攻击法,一个接一个地攻击目标。在开阔地区,米格-21制造的音爆本身也可以作为武器。大胆的飞行员会驾机在低空超音速飞行,穿越音障带来的巨大冲击波机会惊吓敌军的马匹和骆驼,使其行动困难,更易被攻击。
阿富汗战争之初,米格-21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一般采用双机编队。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双机编队的战斗力已经不够了,开始采用包含4~8架战机的大型编队。这是因为游击队不仅有可能藏在村子里,还有可能藏在山洞、岩缝中,分布十分广泛。双机编队轰炸面积过小,难以将其彻底消灭。在攻击特别重要的目标时,苏军甚至会采用12机或16机编队。在阿富汗,米格-21主要用于打击强击机和直升机达不到的高海拔地区目标。此外,米格-21负责苏联运输车队的护卫任务。在执行此类任务时,米格-21在车队两侧来回巡航,随时准备攻击威胁车队的游击队。
第115歼击航空兵团在阿富汗一直作战到1981年6月12日。此后,该团由第27近卫红旗歼击航空兵团接替。第27团此前部署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乌金拉尔机场。显然,苏军高层希望尽量使用中亚地区的部队前往阿富汗参战,因为当地部队更适应阿富汗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第27团派出了2个加强中队,总计30~35架米格-21前往阿富汗参战。该团团长是维克多·塞瓦斯特诺维金上校,他因在阿富汗出色的战绩后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第27团第1中队被派往坎大哈,而第2中队和团部则驻扎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为了使第27团的飞行员更快地适应阿富汗的局面。该团的飞行员到达阿富汗后先和尚未换防的第115团的飞行员混编在一起执行了几天任务。在这几天中,第27团就遭到了一个下马威。1981年6月9日,第27团的1架米格-21比斯被游击队用12.7毫米德什卡重机枪击落。在开始独立作战后不久,第27团再遭损失。1981年6月15日,该团1架米格-21UM教练机,在对拖拉博拉山区的游击队据点进行轰炸时被重机枪击落,莫斯克夫丘克少校弹射失败身亡,而克钦斯基上尉则被游击队俘虏,押往巴基斯坦。后来,他通过换俘回到了苏联,经过治疗恢复了健康,但不再执飞战斗机,而改飞安-26运输机。
1982年4月29日,第27团的1架米格-21比斯战斗机被德什卡重机枪击中右翼油箱,导致油箱起火爆炸。但飞行员仍然驾机返回了机场,只不过飞机严重受损,修理了一个月。
在阿富汗,米格-21即便是在机场也不安全。1982年4月26日,第27团的1架米格-21比斯被游击队发射的火箭弹碎片击中,风挡玻璃严重受损。
1982年5月27日,在攻击阿沃德村附近的目标时,安德烈·斯里库伊上尉驾驶的米格-21比斯,翼下挂载的FAB-250炸弹被火箭弹击中爆炸,飞机随即被炸毁。这也是第27团在阿富汗遭到的最后一个损失。
米格-21攻击地面目标时采用的“旋转木马”战术
1982年6月中旬,第145歼击航空兵团前往阿富汗接替第27近卫红旗歼击航空兵团。第145歼击航空兵团原本驻扎在喀尔巴阡军区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空军基地。之所以被派往阿富汗,是因为中亚地区的歼击航空兵团已经用光,只能从其他地区抽调部队前往阿富汗。
第145歼击航空兵团(团长是孔范德拉夫上校)派出了第1中队和第2中队的24架米格-21比斯和4架米格-21 UM教练机前往阿富汗。这一转场行动历经5000多千米,耗时数天,中途着陆了5次。因为担心部队来自欧洲,不适应阿富汗的地形与气候。因此145团没有马上进入阿富汗,而是被要求先在中亚的科卡亚特机场进行训练,以适应阿富汗炎热的气候和沙漠-山地地区的作战。
1982年6月16~17日,第145團从科卡亚特机场前往阿富汗,第1中队驻扎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而第2中队则驻扎在坎大哈机场。为了兼顾对地打击和边境巡逻任务,米格-21比斯搭载了空空导弹。执行此类任务时,米格-21比斯通常挂载2枚R-13M空空导弹和2枚RBC-250炸弹。必要时,飞行员也会使用空空导弹打击地面目标。
因为在之前进行了充分的训练,第145团在阿富汗的损失很小。1982年8月18日,该团的1架米格-21比斯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附近被击落,飞行员沙普瓦尔少校成功跳伞逃生。这也是该团唯一一次损失。第145团在阿富汗作战了13个月后,于1983年7月17日离开阿富汗,仅用两天就返回了原驻地。
接替该团的是来自白俄罗斯的第927红旗歼击航空兵团(团长是塔拉塞维奇上校)。该团派出了28架米格-21比斯和4架米格-21UM,于1983年6月15日抵达了科卡亚特,进行了为期10天的战斗训练。之后,第927团的米格机飞往了阿富汗,延续了之前部队的部署。进入阿富汗后,第927团的飞行员又和第145歼击航空兵团执行了为期4天的联合作战任务,之后开始独立在阿富汗作战。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弹药储备,最前方是OFAB-250-270炸弹,这也是米格-21比斯最常用的炸弹之一
1983年10月29日,伊戈尔·多尔吉赫少校驾驶米格-21比斯从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出发,和另外9架米格-21比斯一起,轰炸了巴米扬西南的目标。在返航时,多尔吉赫少校的座机被重机枪击中油箱,多尔吉赫在距巴格拉姆空军基地40千米处弹射跳伞。之后,第40集团军派出了2架米-8直升机,冒着敌方的火力将他平安救走。这是第927团在阿富汗的首个损失。
第927团在阿富汗执行了大量作战任务,该团在阿富汗期间时值战事日益紧张,第40集团军进行了数十次计划内攻势,其中就包括1984年初夏对潘杰希尔峡谷进行的大规模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