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CDIO的课程思政KPC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泵与泵站》为例

2020-06-21 09:54刘振华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泵站育人思政

刘振华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测绘与市政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比如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3月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培养什么人,这是本科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扩展延伸到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引发了本科教育课程观的深刻变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育人教育。实施课程思政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本科专业的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1 文献综述

关于课程思政,目前并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高德毅等[2]认为,“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环节,实现润物无声。高德毅等[3]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既要显性思政也要隐性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邱伟光[4]认为,“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的素质或能力,成为自己的基本能力和方法,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何红娟[5]认为需要主动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扩展思政教育内涵及外延。陆道坤[6]认为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教育二者的复合,需要从课程、思政教育、二者结合原理、二者结合背景四方面去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董勇[7]认为课程思政突出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正视人的需要,需要不断发挥人的主体性。钱欣等[8]认为“课程思政”要实现人、环境和教育的相互影响。何玉海[9]认为“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学生全过程参与。王学俭等[10]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结构是立体多元,方法是显隐结合,思维是科学创新。总体上关于课程思政的定义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基本都从宏观角度讲需要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有的还提到课程思政具有隐性的特征,不少学者是从思政的角度探讨课程思政的问题。至于在各个不同专业课程中,如何具体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基本都很少涉及,这就给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带来巨大挑战,因为很多专业课程老师并不清楚,怎么去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因此,可以考虑从工程教育的新视角去探索课程思政的内涵。

2 C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探索创立的工程教育模式,于2005年引入中国。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career)与CDIO进行有机融合,结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基本原则,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career)为中心进行工程构思、工程设计、工程实现、工程运作的CCDIO工程教育模式[11],即career、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CCDIO中第一个“C”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career),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做人教育。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2018年12月1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西交利物浦大学调研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倡导‘学生中心(student-centred)’,‘学生中心’不是围绕学生转,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可见,这些与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中心的CCDIO是一致的。

3 基于CCDIO的课程思政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因此,课程思政实际上就是育人,让学生在有德基础上的成才,可以主要从学生做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探索工程教育的课程思政内涵。笔者认为,基于CCDIO工程教育的视角,应从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工程文化三个层面去理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1)工程知识层面主要是指从与工程相关的知识层面,在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知识传承过程中形成的育人元素,如在工程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育人元素,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精神、学术伦理、学术态度、学术志趣等。

(2)工程实践层面主要是指从实践层面将工程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育人元素,如在工程构思、工程设计、工程实现、工程运作形成的工程伦理,主要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志趣等。

(3)工程文化层面主要是指从社会层面将工程和人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育人元素,如工程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工程文化,人在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文化,主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等。这也是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具体体现。

4 基于CCDIO的课程思政KPC模式

4.1 指导原则

课程思政KPC模式的指导原则是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守好课程的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4.2 课程思政KPC模式

以知识—实践—文化(即knowledge-practice-culture,简称KPC)为主线,基于CCDIO工程教育,从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工程文化三个层面构建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课程思政”模式,即基于CCDIO的课程思政KPC模式(见图1)。立德树人、学生发展是课程思政的中心,立德树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发展是立德树人的归宿,必须紧紧围绕二者进行,是育人的根本体现。课程思政实质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工程文化于一体,贯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全过程,是教育学生做人的关键载体,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工程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支撑。

图1 基于CCDIO的课程思政KPC模式

4.3 挖掘课程育人元素的路径分析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如何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主要表现为不同管理者、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差异很大;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差异很大;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等差异很大。笔者认为,基于CCDIO工程教育,对课程思政KPC模式中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应从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工程文化三种路径进行探索。

4.3.1 从工程知识角度挖掘课程育人元素

工程知识主要涉及到工程基础课程、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中的育人元素主要存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很多是在失败后再努力基础上产生的,围绕知识创造者就会有一些相应的人文故事和优秀品质,如学术伦理、学术态度、学术品格、学术志趣,这就是工程知识中蕴含的育人元素。

4.3.2 从工程实践角度挖掘课程育人元素

工程实践主要涉及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延伸到工程实践中,包括工程构思、工程设计、工程实现、工程运作各个阶段,以及在专业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形成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工程案例,以及工程活动中涉及的软能力,如职业道德、诚信正直、公平公正、实事求是、认真严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学习能力,这就是工程实践中蕴含的育人元素。

4.3.3 从工程文化角度挖掘课程育人元素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所以需要从文化角度挖掘相应的课程育人元素。什么是工程文化?朱振涛等[12]认为工程文化是由众多的工程参与主体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胡成广[13]认为工程文化的本质重在工程的文化上,由工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而构成的工程文化,文化的工程化和工程的文化化。从工程的社会性角度,工程文化包括工程和人两方面,工程及工程相关的人包括管理者、建设者、受益者及其他人等,在长时间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工程文化,如家国情怀、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工程背景分析、建设者事迹、相关的人文故事,这就是工程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元素。

4.4 实施方式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学校的教育文化、学习氛围、教学条件、师资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涉及到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育人元素、教学风格、学生学情、管理政策等。目前,由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差异较大,课程思政实施方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采用嵌入式、支撑式、补充式三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方式[1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老师的“数学大观”课程[15],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家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展现学科的文化魅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能力。基于CCDIO工程教育,课程思政KPC模式的实施方式主要有“润物无声”“主动作为”“主动作为”和“润物无声”融合三种方式。

“润物无声”方式是指将课程育人元素悄无声息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当前“润物无声”方式适用于“基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及相应阶段的扣子”的学生。这种方式被当下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实施课程思政非常好的方式,但现实中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却不多,主要原因是这种方式的适用条件相对很高,是学校有浓厚的本科教育文化、学生有很自觉的学习态度、老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三者发生良好化学反应的结果。

“主动作为”方式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实施育人的作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地方,把握好育人的度,主动融合育人元素,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但不是一门课安排一些学时或一个学时中安排一些时间单独进行育人教育,而是将育人元素主动嵌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时是育人元素直接嵌入到教学内容,有时是教学内容的向上延伸或向下延伸实或跨界延伸实施育人教育。这种方式适用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或学生行为、观念、价值认知等偏离常态需要积极引导,带有一定的主动教育学生的方式。

“主动作为”和“润物无声”融合方式是介于“润物无声”方式和“主动作为”方式之间,交叉融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相对比较灵活多样化。笔者认为,这也是目前常用的课程思政实施方式。

4.5 课程思政评价

课程思政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性特点,由于课程评价本身的及时性(通常情况下课程所在学期就需要确定评价结果)和课程思政效果的滞后性(课程思政效果往往反应在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做人做事方面,在现行评价指标中难以反应,通常情况下在学生未来职业过程中课程思政效果才会真正体现出来)产生了较大的错位,给课程思政评价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课程思政评价主要有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两种方式,显性评价具有及时性,隐性评价具有滞后性。课程思政显性评价主要以定性为主或者通过定性的方式实施定量化评价,具有外在性,比如通过学生调查方式进行间接评价;或将课程育人评价内容融合到期末考试、学习过程、平时表现等。课程思政隐性评价主要是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在做人做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具有内在性、多样性特点,比如真实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等,在课程层面甚至在校期间都难以真正的客观反应出来。因此,在课程层面上,课程思政评价主要以显性评价为主。

5 《泵与泵站》课程思政探索

《泵与泵站》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根据产出导向制定的课程目标对育人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该课程主要以基于CCDIO的课程思政KPC模式为主,从课程思政思路、课程育人元素、课程思政实施三方面介绍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情况。

5.1 课程思政思路

《泵与泵站》课程思政思路是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宗旨,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课程育人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构以课程知识传授为支撑、以学生模拟创建公司项目为牵引、以水文化为基础的职业发展教育为抓手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模式,实施“以文化人、以水育人”,全程培养学生的软能力。

5.2 课程育人元素

基于CCDIO的课程思政KPC模式,《泵与泵站》课程育人元素主要从该课程的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工程文化三方面进行挖掘。《泵与泵站》课程所涉及的工程知识主要包括水泵和泵站两部分,其育人元素比如古代水力提升器具,包括桔槔、辘轳、水车等,讲述其发展史、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应的人文内容,包括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工程实践部分的育人元素比如在泵站工程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工程师的责任、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以及工程相关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学习能力、观念与方法等软能力。工程文化部分的育人元素比如水工程相关的水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泵站工程历史、泵站设计建造者所需要的文化底蕴、泵站运营者的文化素养与周围市民协调的关系、泵站功能与美学、福岛核事故中泵站的功能及其对经济文化的影响。

5.3 课程思政实施

《泵与泵站》课程思政实施主要采用“主动作为”和“润物无声”融合方式,根据育人元素情况选择合适的实施方式。将工程知识中的育人元素采用“润物无声”方式为主融合到课程知识传授之中,比如古代水力提升器具融合到水泵发展史中。工程实践中的育人元素采用“主动作为”为主的方式嵌入到学生模拟创建公司项目中,因为现在水泵公司也有相应的泵站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包括泵站建设过程中的工程伦理和软能力。通过本项目的牵引,希望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去跨界融合,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一些思考和必要的准备:①认知公司运作的组织架构、市场风险、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机会把握,公司发展理念与社会责任,明确公司职能部门职责及岗位要求,树立创业意识;②熟悉泵站工程建设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工程伦理意识;③跳出专业限制,以做事为中心将专业硬能力与软能力进行整合,树立软能力意识;④从未来职业发展角度,在工程界思考自己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树立未来职业发展意识。工程文化中的育人元素以“主动作为”方式为主、“润物无声”方式为辅的原则进行,比如水文化和涉及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观念、思维、方法及优秀的中华文化等可以采取“主动作为”方式进行,跟泵站工程相关的育人元素可以采取“润物无声”方式。

《泵与泵站》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两者原则上各占50%,课程思政采用显性评价为主。通过课程知识向上延伸或向下延伸方式,将工程知识和工程文化的育人元素融合到平时课堂互动、项目报告、期末考试之中。工程实践中的育人元素主要通过学生模拟创建公司项目中的项目汇报、项目报告等来进行考核。

6 结语

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其研究主要以思政教师为主,专业课程教师不多,从工程教育视角进行课程思政研究相对较少。基于C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出了课程思政KPC模式,可以为工程教育课程思政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也是育人的关键。笔者认为,对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需要注意的内容有:

(1)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准则、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中心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思政需要与立德树人、学生发展一致。

(2)挖掘“思政元素”,即育人元素。传统的专业知识讲授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育人元素的挖掘和应用。如何挖掘育人元素应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3)如何把握“课程”与“思政”的平衡,即是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明确课程与思政的辩证关系,把握好课程与思政的合理的有效的度,是课程思政的关键。

(4)如何把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思想作为育人元素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重要体现。

(5)如何有效评价课程思政成果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泵站育人思政
泵站非常规进水前池的优化设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张家边涌泵站建设难点及技术创新实践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泵站检修维护与可靠性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