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规格关系的研究

2020-06-20 09:08王晓蓉
运动精品 2020年2期
关键词:规格艺术大学生

王晓蓉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河南 洛阳 471003)

1 人才培养规格是高校艺术教育的“罗盘”

1.1 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

对于“人才”的定义,《辞海》解释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人才内涵有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人才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其才识和学问能力;二是创造力;三是品德;四是对社会的作用。郭宇在论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中对人才培养的定义为:为使个体具有运用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为社会进行有益性劳动或贡献的系统的训练与教育过程。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的规定,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培养效果,它综合反映了国家、社会、学校对大学培养人才的总期望和要求,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整合教育的诸要素,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实施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2 人才培养规格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人才培养规格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学校的艺术教育方向作出指导,确保艺术教育功能顺利实现。首先,人才培养规格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制约和限定着艺术教育达到的教学目的,规范着艺术教育的教学力度和教学方向。其次,人才培养规格有效防止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混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对德育、美育甚至智力开发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不能因为艺术教育有这些功能而抛弃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学习,忽视艺术教育的教学本质。人才培养规格引导艺术教育的施教者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

1.3 人才培养规格检测和指导艺术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人才培养规格用来检测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是否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人才培养规格确保学生在普修过程中巩固艺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模块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对已有的课程体系围绕宽径口、多交叉的原则进行整合。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的形成与定型,是能否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能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是课程设置的转化过程,对知识的如何选择与建构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手段、进度与效果,并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所构建的蓝图能否顺利实现。课程设置的好坏必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以辨别,而其中所隐存的问题也必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以发现。人才培养规格指导课程设置的内容,课程设置引导着课程实施的方向,而课程实施则是课程设置的具体实行路径,并直接影响课程设置的实现程度。所以,人才培养规格指导艺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但并不能确保课程设置的实施结果可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规格。

2 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规格实施的“催化剂”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现代化,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为目标。素质是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品质,是人的智慧、道德、审美性的系统整合。现代人才素质要素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2.1 艺术教育的含义

对于艺术教育,有的学者这样定义:“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学者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是这样定义的:“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实施了如此教育,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家和器乐演员等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本文的研究对象则是广义的艺术教学理论,它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实施的艺术教育素质,通过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的艺术教育是针对普通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健康饱满的人格,是高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要求。人格包括理想人格和现代人格。理想人格是指思想境界的提升,高尚品德的铸造,爱国精神的养成以及理想信念的坚定等;而创新进取、爱党敬业、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队合作等精神是现代人格的主要元素。

艺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优良品行。艺术教育借助艺术这种媒介,以深厚的情感做背景,在施教过程中,使人们在感情的引导下主动追求完美,摒弃丑恶,追求美好,从而使心灵得到洗涤和塑造。艺术教育有震撼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对人性善恶的思考,有追求理想信念的执着,还有百态人生的描摹,通过各种艺术熏陶,引导学生发现美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创造,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及气质得到不断升华,促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艺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对美的一种传播方式,美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来自一个人的内心,美通过艺术的媒介比说教更直接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念,使其受到启发,得到感染,受到熏陶,加快人才素质培养规格的实现。

2.3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体魄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日趋激烈,学生承担着生活、学习、就业等多重压力,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首先,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消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适当调节压力,宣泄情感,疏导情绪,赶走消极情绪,使之保持乐观心态,还可以通过参加艺术表演增强自信心。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舞蹈的练习,来展现体态的柔美与刚劲,并主动积极参加身体素质练习来提高舞蹈的美感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质。

2.4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熊彼特指出,金融资本积累的多少并不决定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企业家的精神和创新。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之处,并不是因为开放市场的资源配置优于计划经济,而是因为创新的多样性。可见,创新能力对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刘健英在论文《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认为创新能力的构成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是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知能三方面组成。

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明确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变得容易把握了。显而易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强调“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并从培养创新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夯实知识基础、锻炼实践能力、营造创造氛围等方向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从生理学上讲,艺术创作需要人对大脑进行充分的分配和调动,将大脑中的全部创造力进行融合,并将现实和想象结合在一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艺术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家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以开阔的思路、高超的想象力将具象的事物用理性思维进行整理融合。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艺术感知、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开拓思维、锻炼学生对事物之间的认知和观察能力。

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最根本的特征,艺术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形象思维。“艺术教育是唯一从具体形象入手,建立和填补想象思维空白的学科。”我们将形象思维能力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运用到艺术训练中,在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扩展大学生的思维,形成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归纳与演绎并重的创新思维。其次,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直觉和灵感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有创新的思维,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媒介,将艺术作品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进行鉴赏时总会在瞬间感觉美或者不美,并没有经过理智的思考,这就是直觉感知艺术形象的审美直觉性在其中起了作用。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在直觉中,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整体认识,达到对作品的认知和领悟。也正是如此,学生能够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审美直觉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后,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创造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把自己内心潜能通过外显行为释放或者显现出来的过程。如果没有个性的发展,人就不会有创新能力。艺术教育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佳的发展环境,艺术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体现,任何艺术创造都融入着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任何艺术鉴赏都需要个体的亲身体验,因此艺术不会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尊重其个性发展。只有当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时,才有可能激活个体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能力的培养。

图1 艺术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3 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共同的“起跑线”和“终点线”

3.1 两者的制定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1.1 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

人才培养一般是通过对人的培养,使其成为有才能的人,即人才。对于大学人才培养规格来说,人才培养就是利用大学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成为有较高才能的人。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通过人的积极主动,推动人和事物的发展。具体来说,人才培养规格通过理解、尊重和依靠学校内部领导者、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和大学生来进行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通过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明确他们在人才培养规格不同层面的责任、权利和任务。人才培养规格的实施者为了使大学生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既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又要充分尊重和关注大学生个体特点,树立了多元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3.1.2 艺术教育坚持以人文本

高校大众艺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学生的兴趣及需要,正视学生艺术潜能的个体差异,通过观察、沟通来发展切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教育,真正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艺术教育实施者实现以人为本,是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艺术才能,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艺术潜能及素养,帮助学生找到发挥艺术才能的平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艺术教育尊重和支持每个人受艺术教育的权利。高校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对充足的教育设备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接受艺术教育的外在条件。并且对多数学生来讲,大学是他们接受艺术教育、进行艺术实践的最后机会。从此意义上说,高校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艺术的机会,是艺术教育践行以人为本最重要也是最生动的表现。其次,艺术教育以兴趣为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再美的艺术作品都无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经验的差别对艺术种类产生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但是艺术的种类繁多,艺术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总能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艺术教育的实施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其三,艺术教育的以人为本观念体现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上。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的差异性,让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不同,艺术活动能力和艺术潜力的开发水平也就不同。艺术教育关注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在艺术活动中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所认识和感兴趣的艺术形式。

3.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两者共同的教育使命

3.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

人才培养规格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手段,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的本身,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直接服从于高校的根本任务的。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本质上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必须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由此表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和使命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本。正如《中国21 世纪议程》中指出的“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4 结论

21 世纪的今天,各大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规格有着密切联系,弄清两者的关系有利于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实施效果。人才培养规格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且指导艺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反之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效途径,通过艺术的媒介有效发展了大学生的人格、体魄、审美、智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相互促进。

猜你喜欢
规格艺术大学生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闭月羞花
千里求师
纸的艺术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