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中“留守学生”的成长问题研究

2020-06-20 07:48李琳
就业与保障 2020年5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工匠社团

文/李琳

一、引言

研究“留守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成长问题,有助于他们矫正自身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留守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能有效增进其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可重塑自我,激发生活热情,形成尊老敬老孝老的优良品德。同时,为社会输送一大批优秀人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之举[1]。

二、职业院校“留守学生”现状和原因分析

通过对潍坊市8所高职院校“留守学生”(80人)抽样进行SCL-90心理测评,确定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或障碍,其主要心理和行为问题总结分析如下:

图1 各因子中等程度学生分布情况

1.性格内向,感情冷淡,心理出现异常。人际关系敏感,易产生自卑感,存在抑郁、焦虑、恐怖、敌对等现象。

2.行为偏差怪僻。厌烦周围的人和事,脾气不可控,与同学相处不融洽。

3.对各种事情悲观情绪严重。在校表现懒惰,课堂上易睡觉,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情绪严重。

通过调研,得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如下:由于缺失了父母的关爱以及必要的家庭教育,极大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期待,消极情绪极为明显。其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一味地认为该类学生是所谓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管理难度大,没有深究其根本原因,没有对“留守学生”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帮助,加剧了“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企制度改革,使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更增大了“留守学生”的就业难度[2]。

三、探索职业院校“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一)倡导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心理干预模式,加强心理健康培育

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和日常管理中,构筑全方位的心理防线。各高校可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将“留守学生”问题反馈给班主任,每月组织并上报班级的帮扶措施。其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学校的力量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引导家长正面引导激励孩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坚强的后盾[3]。最后,学校应该与社会企业和服务机构建立长久合作机制,联合宣传组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以及企业实践锻炼活动,提升他们的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人际交流能力和生活自信心,为学生将来尽快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铺路[4]。

(二)探索利用团学活动进行行动干预新形式,进行行动积极性培育

利用社团为纽带联系,引导“留守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基层,服务社会,发挥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和动手能力,帮助解决地区基层问题,消除人际关系敏感因素,感受爱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化的体育类活动,吸引更多“留守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帮助他们摆脱懒惰感,强健体魄、培养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团组织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企业名师及知名创业家来校开展就业讲座,举办创新发展社团活动、与企业专家师徒行活动;学院创办第二课堂,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专业知识,动手实践;开展结对子,建立“导师制”,实行学生和导师之间一对一的对接,帮助其树立自信。

(三)引导留守学生开展社会服务,进行综合素质提升培育

利用社团为纽带联系,引导留守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增强成长自信。通过“课程化、项目化、自主化”三种日常运作方式,激发教师与社团会员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社团应“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健全学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行业为指导,企业参与的开放联动平台,使社团成员从中得到最大化的锻炼和收获,这样既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和自信,也使社团对社会的贡献最大化。

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基层”,发挥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和动手能力,帮助解决地区基层问题,增强留守学生的存在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消除人际关系敏感因素,感受爱的力量。如与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充分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并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稳定就业;与社区共建社区教育中心学校,促进了高素质和谐文明社区建设;学校技术服务团队积极对接社会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四)探索工匠精神培养战略,进行学生的成长自信心培育

“工匠精神”是指在平常无奇的岗位上,淬炼出珍重技艺,而更重要的是劳动者所具有的勤俭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具备这种精神,正所谓“工匠境界、炼技修心”,最终使他们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该精神尤为重要。

首先,定期邀请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将企业在“工匠”培养方面的奖励政策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留守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工匠精神”是将来就业必备的一项基本职业素质,有心理认同感。

其次,探索推进导师制、专业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现代学徒制等系列教学改革,搭建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搭建开放式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实时推动创新教育开展,为我市的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更优质人才,为精准扶贫战略下高职教育的困惑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后,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前熟悉就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可明显缩短毕业后在岗位上的适应时间,早早的融入企业,减弱了留守学生对企业的抵触情绪,使其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培养职业教育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实现“专业创造价值,职业成就人生”,为推动我国的新旧动能转换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的“留守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解决“留守学生”的社会问题将不容忽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进行有效的疏导和管理。将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转化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重要内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之举。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工匠社团
缤纷社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K-BOT拼插社团
工匠赞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