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保刚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经济带来极大影响。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之下,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原本依靠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产业链体系,各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原材料、产品等的运转时间被压缩,运营成本被降低,企业效益得到很大提高,但因疫情冲击,这一切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就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产能方面。疫情发生初期,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导致产能供给严重不足,汽车、通信设备、电子、机械等诸多行业受到明显影响。数据也显示,1—4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不过,现如今,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供给中断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国内企业的产能逐步恢复。
其次是产业链上游供给。如今,疫情在国外大规模暴发,导致这些国家的企业停产,而这当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企业产业链的上游供给方。当国外企业上游供给出现问题,甚至有可能中断时,势必影响到我国企业,导致产能下降。
第三,体现在消费需求层面。尽管国内需求相比疫情发生初期已经大幅回暖,但完全恢复到之前的消费水平,还需一段时间。而且,因国外疫情仍比较严重,外需市场疲软,国外订单需求在下降。
由此可见,疫情确实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但如果换一種思考维度,这恰恰也是我们转型创新、危中寻机、重构产业链的新机遇。事实上,通过此次疫情,人们能看到,中国产业链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方面具备系统性的优势。
这些优势主要有:劳动力素质较高而且相对便宜,产业链多元化,上下游供应链完备,交通基础设施便利,产业集群性较好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形优势,那就是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高效处理机制。疫情发生初期,政府以封城、企业停产的大代价来抗击疫情蔓延;疫情得到控制之后,企业复工复产也是快速响应,第一时间恢复了社会经济活动。这些都体现出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动力。因此,在当下后疫情时期,面对市场需求疲软,我们需重构产业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发掘产业新动能。
重构产业链重在加强产业链的韧性,这是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所谓产业链韧性,是指遭受内外部冲击时,产业链具有的维持自身系统稳定、防止断裂的能力。一个地方经济抗风险能力强不强,其中关键指标就在于其产业链能不能贯通企业原料、生产、销售一体化大动脉,在原有产业链受到冲击的时候,是否有替代方案可以及时补上。
重构产业链需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以江苏制造为例,去年以来,江苏持续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培育了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并且通过若干特色鲜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产业集群,促进江苏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重构产业链关键在于自主可控,只有真正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才能实现高端化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技改”“智能”“高新”等正成为江苏制造转型的关键词,这能反映出江苏加快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和决心。只有掌握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稳如磐石。
此外,重构产业链还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链条上的企业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交织、同步激荡的时代序曲中,重构产业链是中国企业的新机遇,只有那些紧跟时代脉搏跳动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产业链调整中获得新的成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