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9年民主德国外交政策演变初探

2020-06-19 07:42张千硕张若童
神州·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冷战国际关系外交政策

张千硕?张若童

摘要:作为冷战的前沿阵地,两德问题是冷战的晴雨表,而民主德国的经济劣势导致了其在两德中的守势地位。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民主德国的外交陷入了巨大的外交困境。对此,民主德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探索。不过,在此期间民主德国为建立友好关系做出的长期经济援助计划,也使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缓慢,为民主德国的消亡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冷战;民主德国;国际关系;外交政策

一、1949-1955年的外交泥潭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由于被占领期间的历史原因,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新生伊始便倒向了东、西两大阵营。东西德边界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分裂线和对峙线。

(一)民主德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

由于战后苏联对于德国的占领和管制,在建国之初,民主德国便倒向了东方阵营。对于民主德国而言,尽管历史上对于俄国人的普遍反感导致国内民众反苏情绪强烈。1950年起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893—1973)开始担任民主德国社会统一党的领袖,在他看来:“与苏联结盟意味着国家安全和国内合法地位之间的交换。另外,与苏联结盟也是为了满足德国对外政策的需要。”

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而言,民主德国获得的外交承认并没有带来实际收益。1950年,民主德国成为了“经互会”的正式成员,加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随着经互会内部“分工”与“协调”的不断推进,民主德国已经难以摆脱经互会,其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也不得不随着经互会内部日益变化的需求而变化,加上忽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开放政策和积极利用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机会,这一切最终导致了民主德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同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

(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

为了代表“整个德国说话”,联邦德国提出了“哈尔斯坦主义”来抑制民主德国的外交发展。1955年9月22日,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Konrad Adenauer,1876-1967)在联邦议院中作的关于莫斯科之行结果的报告指出:“我必须毫不含糊的指出,联邦政府今后也将把与它保持正式关系的第三国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视作不友好的行动,因为这种行动适合于加深德国的分裂。”在“哈尔斯坦主义”提出后,联邦德国和美国把这样一个问题摆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面前:是选择同哪一个德国(而不是两个)建立贸易和外交关系?显然,大多数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更愿意和联邦德国打交道。通过这条途径,波恩政府“代表整个德国说话”的要求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

二、1955-1969年的调整与转变

(一)对苏联的追随

1959年10月7日,统一社会党主席、民主德国第一任总统皮克(Wilhelm Pieck,1876-1960年)对于政治形势的看法是:“西方占领当局正在尽一切方法剥夺德国人民的权利,摧毁他们的经济及把他们拖入新战争,但是,苏联政府却从战争结束以来,就在波茨坦会议及后来的华沙会议上始终不渝地提出有利于保证欧洲和平事业和有利于德国人民的民族与经济利益的一贯要求。”

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的稳固,以及苏联在核运载工具方面的突破性发展,赫鲁晓夫放弃了以往的防御策略,积极的开展同西方国家的和谈。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赫鲁晓夫做了工作报告。他强调:“列宁关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原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总路线。”此次会议制定的新路线也被称为“和平共处、和平共度、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在“三和”路线的的指导下,民主德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二)对中立国家的外交争取

地处两大军事集团对垒的前沿的欧洲中立国家对于民主德国的敌意相对较少。民主德国从1955年正式行使主权的年代开始,就一直指望欧洲中立国家成为取代业已破坏的贸易格局的工具,并作为对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外交孤立政策的途径。自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签订基本原则条约后,瑞士、瑞典和奥地利等国相继与民主德国建交,但瑞士和瑞典与民主德国建交后并未开展深入合作,也没有进行正式的外交访问。

在第三世界的独立国家,落后的经济成为了民主德国打开外交困境极佳的突破口。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民主德国的外交政策紧跟苏联。埃及作为该地区的大国,民主德国积极发展与其的友好关系。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威胁,民主德国与埃及的贸易仅保持半政府性质,但其贸易却相当稳定。

三、结语

自1949年至1969年,民主德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从争取统一到寻求承认的巨大转变。民主德国外交遭遇的困境以及随后外交政策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的冷战格局。1949-1969年民主德国外交空间的不断扩大,展现出了这二十年间冷战从紧张到缓和的总体趋势。特别是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之后,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对于避免大规模冲突的一致看法缓和了全切的冷战局势。受其影响,民主德国也迎来了建交高潮。并且民主德国在第三世界的外交拓展也表现出社会主义阵营为了扩张其意识形态的努力,以求通过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援助来增强其影响力,这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广泛影响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些巨大的经濟援助也使经济发展本来就相对畸形的苏联与东欧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总而言之,尽管民主德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已经消逝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是作为拥有浓厚意识形态影响的冷战前沿阵地,民主德国对于冷战研究的再深入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冷战格局下的民主德国外交演变,也从反面体现了在分离国家中对民族利益的坚守,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对于现今台湾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1910697123

作者简介:张千硕(1999.12.25)男,民族:汉,籍贯:陕西省岐山县,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国际政治,单位: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冷战国际关系外交政策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