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程
摘要:针对红黏土液限高、塑性指数高的特点、收缩变形大、含水率高,文章采用不同掺量的石灰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并设计界限含水率试验、击实试验及加州承载比(CBR)试验,分析石灰改良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石灰掺量的增加,土体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减小,塑限逐渐增加,当石灰掺量达到7%时,液限从55.3%下降到48.2%,塑限从29%增加到33.9%,塑性指数从26.3下降到14.3;最大干密度随着石灰掺量增加逐渐减小,承载比随着石灰掺量增加大幅度增加,石灰掺量达到7%时,最大干密度和承载比分别为1.65和34%,最终确定石灰的最佳掺量为7%。
关键词:红黏土;石灰改良;界限含水率;击实特性;CBR
0 引言
红黏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扰[1][2]。随着高液限土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增多,若对高液限土进行废弃换填,将大幅增加工程成本。因此,为满足公路路基填筑要求,需要对高液限土进行改良。
目前众多学者对红黏土的处置方案、物理化学特性和改良效果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和分析。盘霞等[3]采用石灰、水泥以及两者按比例混合对红黏土进行改良,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得到石灰与水泥按比例混合改良红黏土的效果介于两者之间;李佳明等[4]利用纳米石墨粉对红黏土进行改良,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对纳米石墨粉改良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改良机理;黄娟[5]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水敏性试验,对粉煤灰改良红黏土的强度以及含水量进行了研究,指出粉煤灰改良红黏土的最佳掺量为10%;颜椿钊等[6]采用大量室内试验,对废弃轮胎橡胶颗粒改良红黏土进行研究,分析了改良后红黏土的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得到轮胎橡胶颗粒最佳掺量为2%~4%。
本文采用石灰对红黏土进行改良,通过界限含水率试验、击实试验以及承载比(CBR)试验分析改良后红黏土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确定石灰改良红黏土的最佳掺量。
1 试验土样及改良材料
试验所用红黏土颗粒分析结果及其基本物理性质如表1、表2所示。所选石灰主要成分为CaO,占92.49%,颜色呈灰白色,具体化学成分见表3。
2 石灰改良红黏土室内试验研究
2.1 界限含水率试验
界限含水率试验参考《公路土工试验规程》(G E40-2007),改良红黏土试样按照石灰配比(0%、3%、5%、7%、9%)分别制备,测定石灰改良红黏土界限含水率,其试验结果见表4和图1。
由试验结果可知,红黏土液限和塑限分别为55.3%和29%,塑性指数为26.3,当石灰掺量达到7%时,塑性指数降到14.3,塑限值上升至34%,两者变化曲线均呈阶梯状变化,液限值下降至48.2%,基本呈线性变化。當石灰掺量在0%~3%和7%~9%两个区段时,塑限及塑性指数数值变化不大,曲线变动相对平缓。因此,选择石灰对红黏土进行改良时,石灰掺量应控制在7%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石灰掺入红黏土后,首先反应生成的Ca(OH)2在水中解离出大量的Ca2+,将土颗粒表面的K+、Na+置换出来,土颗粒结合水膜变薄,土颗粒间的排斥能得到减弱,土颗粒亲水性得到降低。同时,由于石灰与土体反应生成Ca(OH)2等胶结物质将红黏土中松散土颗粒团聚成整体,孔隙数量下降,导致土体储水能力下降,因此石灰改良红黏土的液限及塑性指数出现下降[7]。
2.2 击实试验
击实试验参考《公路土工试验规程》(G E40-2007),改良红黏土试样按照石灰配比(0%、3%、5%、7%、9%)分别制备,试验分三层击实,每层击实数为98次,测定石灰改良红黏土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试验结果见表5和图2。
图2为不同石灰掺量的石灰改良土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变化曲线。由图2可知,掺入石灰后高液限土的击实特性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石灰掺量的增加,最大干密度逐渐减小,最佳含水率逐渐增大。当石灰掺量达到7%时,石灰改良红黏土土的最大干密度减小到1.65 g/cm3,对应的最佳含水率增加到21.7%。主要原因是石灰掺入红黏土后,由于离子交换反应以及胶结作用,土颗粒表面的吸附水膜厚度减小,生成的Ca(OH)2等胶结物质使土颗粒产生团聚效果,红黏土颗粒的排列以及孔隙的分布、大小都发生了改变,使土颗粒形成较为稳定的整体,改变了土体的压实性能[8]。
2.3 承载比试验
承载比试验参考《公路土工试验规程》(G E40-2007),分别制备不同掺量(0%、3%、5%、7%、9%)的石灰改良红黏土,含水率控制为各自最佳含水率,然后进行承载比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和图3。
由表6和图3试验结果可知,红黏土承载比CBR结果并没有达到施工规范的要求,仅为2.8,但随着石灰掺量的增加,CBR值得到明显的提高,当石灰掺量达到7%时,承载比CBR值为34,相比于素土提升了近10倍,当石灰掺量超过7%时,承载比CBR值增长缓慢,曲线逐渐平缓。
3 结语
(1)红黏土液限和塑限分别为55.3%和29%,当石灰掺量为7%时,液限降低到48.2%,塑限上升至33.9%,塑性指数从26.3降低到14.3。掺入石灰对红黏土塑性指数有了较大的改善。
(2)当石灰掺量为7%时,石灰改良红黏土最佳含水量由19.6%增加到21.7%,最大干密度由1.70下降至1.65。承载比CBR值也随着掺石灰掺量的增加而逐渐提升,石灰掺量为7%时CBR值达到了34,大幅度提高了土体的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林峰,田 耘,曾 彪,等.高液限红黏土的压实特性与路基填筑方案[J].材料导报,2019,33(10):1 666-1 670.
[2]武宝军,牛金贵.红黏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2018,63(10):59-63.
[3]盘 霞,黄 强.石灰水泥改良红黏土试验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9(10):4-6.
[4]李佳明,陈学军,杨 越,等.纳米石墨粉改良红黏土试验[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5):69-73,80.
[5]黄 娟.基于粉煤灰改良红黏土路用试验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9(2),75-78.
[6]颜椿钊,张 雁,郭利勇.废弃轮胎橡胶颗粒改良红黏土强度试验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14-117.
[7]刘 磊,董 薇,李秉宜.消石灰改良红黏土室内试验研究[J].人民珠江,2017,38(3):25-28.
[8]曾 军.石灰改良红黏土的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13(7):1 289-1 293.
作者简介:钱 程(1995—),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质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