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生活中,不少人有每天看“天气预报”的习惯。而近几年,“气候变化”一词因常出现在新闻中也被许多人熟知。天气与气候这两个听上去差不多的名词,虽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有很大的区别。
简单来说,我们在一天里所能感受到的气温,所经历的风雨雪等变化是“天气”。天气是指定点、定时的大气状态,为目前正在发生或是明天、不久的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气象,譬如气温、风向、风速、降水、能见度、气压等,以及我们能够看到或感觉到的晴、雨、干、湿、冷、暖等。天气是具有多变性的,某一地区刚才还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一转眼就有可能会阴云密布、大雨滂沱。
而“气候”则是较长时间段内的气象变化。气候的英文climate一词是由希腊语klima演变而来,意思是倾向、趋势,是指一个地方“长时间”的天气现象的平均状态和改变。这里说的“长时间”既包括以月、季、年为单位的“较短的长期”;也包括数百年以上的“长期”。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表現某地气候状态的基本时间长度是30年。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某地最近30年内每个月、每个季度以及每年的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总云量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按规定的统计方法平均计算出来,才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基本气候特征是冷还是暖,是干还是湿。
举个具体的例子:假如我们想去云南游玩,于是在网上查询当地气候怎么样?结果显示:云南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气候宜人,很适合作为旅游目的地。在这里,云南“四季温暖如春”是用当地至少30年的天气变化的平均值反应出的气象特征。而我们如果查:夏天昆明的天气怎么样?结果可能显示:夏天昆明天气不会非常热,一般最高温度不超过30℃。天气是人们在一天内所能感受到的气温变化等,所以查询结果会显示出具体的温度。
从气象专业的角度来定义气候,可以把它理解成: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那么,是谁为人类创造了适应生存的气候环境呢?答案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这四大因子。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热量的总能源。对于整个地球来说,地面接收太阳的热量和地面释放出的热量是相等的。但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是不—样的。地面接收了太阳热量后,会与它上面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因此产生不同的气温。古希腊人就已经知道各地的冷暖与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地球呈球体状,越靠近赤道的地方,太阳倾角越大,就越暖和;越靠近南北两极的地方,太阳倾角越小,就越寒冷。气温是反映自然界冷暖的唯一标志,也是气候的基本特征之一。
2.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围绕全球的,出现在10公里以上高空的大气运行的平均状态。大气环流的任务是完成地球和大气系统中各种能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它的作用是对不同时间、地点的热量、水分和空气密度进行调剂和再分配,是造成气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
3.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海拔高度、陆面的性质与地形方位等。例如:纬度高的北方气候要比纬度低的南方寒冷;海洋上的气温夏季比陆地低、冬季却比陆地高;海拔高的西部高原与海拔低的东部平原地区相比,气温低而且湿度小。另外,我们常说的海洋气候、大陆气候、森林气候、高山气候、荒漠气候、城市气候等都是根据地理因素而命名的特殊气候。
4.人类活动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人类活动对于气候有一定的破坏作用:1.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规模破坏了原有地面的自然植被和自然环境,让当地的自然气候状态受到冲击;2.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变了地球大气原本的成分,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影响气候的四大因子中,人类活动是唯一可以控的。
简单来说,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有两点:1.天气的时间周期较短,气候的时间周期较长。2.一个地区的天气会因为时间和具体地点而改变,而同一地区的气候却是相对稳定的。
具体来讲:天气通常是指在某个地区,过去或未来几天、几小时已经出现或预计出现的具体天气状况:是晴还是阴?有没有雨?是大雨、中雨、小雨、阵雨还是雷阵雨?最高气温多少?最低气温多少?刮几级风?刮什么风?相对湿度多少?每个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状态,如:气温、气压、风力、风向、阴晴雨雪等)都很具体。
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或者更大范围的区域内,在过去的月、季、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隋况。比如:某—年的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总降雨量、最大降雨量等。气候可以被看作是天气的背景状况,它与整个地球系统,包括大气、陆地、海洋、雪、冰和生物等共同形成的全球环境状态相关。长时间尺度的气候背景,决定了每一天的天气状态。
相较而言,普通公众更关心每天的天气如何,而经济活动的决策者和经济计划的制定者则更关心气候状况,特别是未来的气候状况。现在,您能分清楚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