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反观与调适

2020-06-19 08:36朱志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细化校本学校

朱志军

摘    要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水平。同样,学校管理也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提质增效。但学校管理并非越“精细”越好,精细化管理不能走入繁琐哲学、加重负担、激化矛盾的误区。在精细化管理中,学校管理也要与粗线条、校本化和人文性相匹配,并进行适度调整,以达成最优化。

关键词 学校管理 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并非一个新名词,作为现代管理理念的“舶来品”[1],早在上世纪末,一些学校就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和管理特色。但我们仍有必要重新审视:精细化管理是不是越“精细”越好?精细化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如何适度调整学校精细化管理?怎样才能让精细化管理发挥出最大效能?

一、谨防“三过于”是精细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学校精细化管理如果操之过急、行之失当,就会对学校的整体运行产生阻力,甚至会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

1.过于求全责备,增加管理成本

管理需要成本投入,但如果在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投入过多的管理成本甚至不计成本,则无疑会降低精细化管理的实际效能。比如有学校为了管理教师在班的网上行为,花费上万元购置相关设备,而监控的数据又需要人员统计,可以说费钱费力;再比如有学校为了细化管理,几乎每年都要修订相关制度,制度的不断翻新牵扯了众多管理人员的精力,耗费了管理力量,降低了管理效率。

2.过于繁琐教条,加重教师负担

教师的负担与学校的管理密切相关。管理层级过多、多头领导、重复指挥,都是教师负担重的根源。特别是学校不能以精细化管理为名忽视教师的工作量,有形无形中增加教师的负担。比如有学校细化教后反思,不仅有反思的篇数要求,更有字数要求,凑字数、数字数成了精细化管理下的无奈之举;再比如有学校细化档案管理,要求每项工作都要留有“痕迹”,于是各种记录、表册、电子档案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额外”工作。

3.过于僵化较真,加剧人际矛盾

对学校而言,和谐融洽的同事(干群)关系,也是学校管理的目标之一。学校管理对教师行为有所约束,在根本上不会造成学校的“不和”(个别教师有意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除外),但要谨防精细化管理踏入激化矛盾的“雷区”。比如有学校为严格教师考勤,或进行“刷脸”签到,或要求教师安装某APP进行出勤点名,或随机对教师进行“面对面”式的查岗,而教师则上演各种“对台戏”,这样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还影响了和谐稳定。

二、坚持“三匹配”是精细化管理的应有之义

精细化管理并非越“精细”越好,而是要与粗线条、校本化、人文性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务实、精准、高效的初衷。

1.精细化要与粗线条相匹配

万事万物,有精细即有粗。“粗”自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学校管理不能排斥粗线条[2]。一是凡事不能走极端,精细化管理不可能事无巨细,那种追求精细化管理的极致化,难免会导致物极必反。二是学校不是企业,管理不是加工中心,学生不是产品,教育学生的过程不是加工中心加工产品的过程,即便是加工产品,也有模糊技术。三是精细化管理不能涵盖学校全部工作,如同学校的制度不能穷尽所有问题一样,比如如果单纯以学困生的学业测试成绩来考核教师,则很可能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师师德不能完全用“数字”来量化[3]。精细化管理更不能把教师带向“斤斤计较”的工作状态,毕竟生活有时还需要“糊涂一点”。学校管理要针对实际,有定量的精细,也有定性的粗线条,不能事事搞繁琐哲学。

2.精细化要与校本化相匹配

无论哪所学校,皆有其管理的校本特色。有的校本化管理经过学校的长期积淀,已经“根深蒂固”,特别是一些好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经深入人心。学校引入精细化管理,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高明的管理者一定会找到精细化与校本化的最佳结合点[4],找出两者的最大融合度,和谐共生。也就是说精细化管理应该是为学校管理“补短板”“强弱项”,促提高。

3.精细化要与人文性相匹配

无论什么管理,其核心要素是人,实施管理靠人,管理实效在人。管理的本质不是制约人、治理人,而是凝聚人、激励人。学校精细化管理同样要具有人文性,精细化管理一旦缺乏人文关怀,就会造成教师身心疲惫,工作的主动性、创造力明显不足,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滋生负能量。因此,精细化管理一定要倾听教师心声、助力教师工作、关心教师生活。精细化管理要察民情、合民意、得民心,这样广大教师才会自然悦纳。

三、凸显“三个度”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之策

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精细化管理,基于新的教育形势和学校生态,精细化管理也须要与时俱进,调整顺应。笔者以为,精细化管理重“术”更要重“道”,精细化管理必须是学校合适的管理,必须是适度的管理,而精细化管理的适度来自其高度、温度和强度。

1.有高度不過当

精细化管理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但学校管理者不能矫枉过正,失之偏颇,要将其上升为一种信念、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学校要通过学习培训、沟通交流,通过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眼界和境界,进一步提高目标追求和价值标准,引导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四有好老师”,让每一位教师变“要我精细”为“我要精细”,从而“不用扬鞭自奋蹄”。

2.有温度不过度

学校管理要避免紧则僵、松则散的两难处境,赋学校精细化管理以温度,予学校管理以活力,以求得精细化管理的最佳状态。其一,要有春之温暖。精细化管理要微笑着走向广大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涵养教师教书育人的师德情怀。其二,要有夏之热情。学校要激励教师,激发精细管理的潜能,培树精细管理的典型,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管理氛围。其三,要有秋之安静。学校管理不能为精细而精细,管理手段不能只有“加法”,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要不折腾、不作秀,要坚定立德树人的办学初心。其四,要有冬之冷态。管理也要有“冰点”,在学校精细管理上,要旗帜鲜明地标注有悖于师德师风、规范办学的“冰区”,以高压态势防止教师“滑倒”或“湿身”。

3.有强度不过量

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不单单在制度要求的顶层设计上,重要的还在执行与落实上。管而不实,等于不管。因此,学校精细化管理一定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这其中,检查与监督、考核与奖惩是必要的“杠杆”。用精细化的指挥“杠杆”来撬动学校的管理,其强度要求自不待言。学校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要坚持评价标杆不时高时低,更不能时强时弱,欺软怕硬。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找出刚柔相济的平衡点,找到各尽其责的制衡点,避免在过与不及中失衡。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校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科学而艺术地整合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学校管理走实精细化之路,是办好更有质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必然体现,而这不能单喊在嘴上,而要抓在手上,更要发自心里。

参考文献

[1] 徐海滨.青岛市市北区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研究[D].青岛:山东师范大学,2006.

[2] 于川.学校精细化管理:误区与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7(12).

[3] 邓玉明,李国华.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误区种种[J].基础教育参考,2011(01).

[4] 王文英.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8(10).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精细化校本学校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