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笑妍
加大对品牌建设的引导与支持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纺织服装生产、出口、消费大国,却与品牌强国相差甚远,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消费能力的优势凸显,品牌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打造“中国品牌”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中国制造”要想在世界站稳脚跟,就必须全方位升级中国品牌,提高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品牌兴则产业兴,品牌强则中国强,品牌已经成为了国家实力的象征。今年两会上,打造中国品牌也是众多代表的一致呼声。
中国纺织产业作为中国支柱型产业和全球竞争优势型产业,有能力也有义务在品牌建设上冲在前列,因此,多位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委员,以品牌建设为题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的发展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勋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在全球时尚话语权方面,行业印象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底端,具有符号意义的中国时尚象征——“大师、大事和大牌”,在主流时尚话语权体系中呈现缺席状态,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和设计师还不多。
杨勋建议,中国服装行业要充分发挥知名品牌与设计师的时尚引领作用,培育和扶持一批优秀品牌和设计师走向国际时尚发布平台,并加强终端渠道建设,增强中国品牌、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应重点培育3-5家本土时尚品牌、5-10位设计大师,跻身国际一线品牌阵营,凸显“中国时尚”的符号意义;政府对于国际拓展与发布活动应给予相关支持;重视品牌价值评价、品牌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等活动,增强我国在品牌价值评价领域的全球话语权。
全国人大代表、滨州亚光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星也提出了关于加大对品牌建设的引导与支持的相关建议。王红星表示,一方面,要加强自主研发,应支持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建立完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数据库,建立科学规范的行业品牌管理规章体系,持续拓展行业品牌创新发明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品牌培育,引导更多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出台优惠政策,培育优秀国潮品牌、龙头品牌。
对外打造重量级中国品牌,对内也可创建富有文化内涵的民族品牌。“我要站在人民大會堂为绣娘代言。”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松桃苗绣公司负责人石丽平组建的松桃苗绣团队拥有4000多名绣娘,“我们将指尖记忆转化为指尖经济,解决了部分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并打响了自己的民族品牌。”像松桃苗绣这样的企业在贵州已经带动了50多万妇女就业。
此次来到两会,石丽平建议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最好的保护方式莫过于支持其商业化与品牌化,让更多的消费者通过民族品牌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最终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提振本土服装行业文化自信
如今,中国两会对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英国《卫报》这样报道,“两会不再单纯地关乎中国的国内事务,它也具有全球影响力,对全球事务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今年两会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在他们看来,如今的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从容和自信,对话世界、融入世界。其中,文化自信是最普遍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对此,王红星表示,树立更广泛、更深入的文化自信也是当代企业家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尤其是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对纺织行业、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纺织服装行业的有效作为也为大众树立了对中国制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本土纺织服装企业更应迎合这一势头,加强主动作为,加强推广宣传,提升本土品牌的消费信心与国人的文化自信,达到树立民族品牌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纺织装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提振中国文化自信的主要抓手之一。在日常消费行为中,国家、行业与企业应该共同宣传中国服饰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让消费者通过穿着中国设计、本土品牌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让世界欣赏、流行中国服饰。
王伟建议,应积极宣传本土设计,形成“弘扬中国文化、推广中国品牌”的舆论氛围;通过“中国服饰文化寻根”等活动,为推广造势;发挥政府、企业、民间三方积极性,通过政策供给、资源扶持,形成发展中国品牌的有力支撑。
推动体现中国时尚话语权的平台搭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而早在2019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科学合理界定平台责任,明确平台与平台内经营者的责任,加快研究出台平台尽职免责的具体办法。平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石丽平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对如何通过平台经济带动地方纺织产业发展也有一些思考。在她看来,当前发展平台经济的关键在于科学界定平台责任,建立鼓励平台创新发展的容错机制,让平台和商家的经营更有确定性。因此她建议,在复工复产、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平台尽职免责的实施细则,明确平台和经营者的责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大家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减少顾虑,让敢于担当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杨勋也建议,要推动体现中国时尚话语权的平台搭建,一是要加强流行趋势研究平台的建设,加强色彩、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全产业链流行趋势的自主研究,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应用范围;立足当下,合理借鉴国际国内流行趋势成果研究;面向未来,切实加强对新消费方式尤其是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研究。
二是要加强时尚发布平台的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品牌日等纺织行业系列活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等时尚孵化与推广平台的市场影响力和全球影响力;要支持和推进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世界时尚中心的建设,持续提升产业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建设的贡献度。
推广体现中国现代风貌的礼仪服装
每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传统服饰都会成为会议期间的一大看点,大家在忙碌而又严谨的会议生活中,也向大众生动展示了中国传统礼仪服饰的丰富与多彩。圆领、立领、刺绣……形式多样的礼仪服饰,不仅诠释了民族文化,更呈现了中华民族精英们的风采。与此同时,“推广体现中国现代风貌的礼仪服装”也成为了其间的热点话题。
对此,杨勋表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服装服饰都是承载民族文化、反映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而当前在一些重要礼儀场合,尚缺乏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体现中国现代风貌的礼仪服装。国际社会中,针对每种商务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要求,随着国力的提升,国人在商务场合的着装也应该在尊重场合与他人的前提下,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为此他建议,要推广基于中华文化的当代礼仪着装。编制实施《基于中华文化的当代礼仪着装指南》团体标准,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提出礼仪性场合如商务着装、成人礼、婚礼等特定时间和场景的着装指南,以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在当代的时尚表达,增强文化自信。
王伟也认为,服装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当代体现,中国现代礼仪服饰的设计研究能传承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彰显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风貌、展现中华民族大国风范。
她建议,一是以中西服饰历史沿革为线索,去芜存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开放中彰显中华文明的底蕴和文化价值。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着重思考、探索、设计、制作以及推广、应用,让新时代中外人士都认同和爱穿“新中式”服装,在款式、结构、工艺、面辅料等方面深度挖掘,不断创新与提升。
二是让“新中式”服装形成一套专业化、理论化的服饰制度体系,使其充分发挥政治价值,要设计出能够代表我泱泱大国的威严、大气且适应盛装场合穿着的服装。
三是精准定位,打造高端新中式服装服务体系,商业化落地,最大化发挥其经济价值。目前国内高端“新中式”服装定制还是蓝海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有越来越多的高端人士需要此类服务,可以打造一个“新中式”服装的服务体系,以沉浸式的场景及贴心的服务来推广“新中式”服装,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形象的一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