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革
家里原来有个旧书柜,里面放着一些书。从我记事起,它就摆在那里,深咖啡色,上、下两层。每层中间由隔板隔开,外面是透明玻璃拉门,而且和家里的床、书桌一样,在某个不显眼的地方钉有一块铝牌,上面有单位名称,还有编号。母亲在“文革”前一直在市委工作,据她说这些家具都是从机关租来的,租金要在每月的工资里扣除。后来过了许多年,这些公家的东西才作价给了个人。
还是说说书柜里的那些书吧。那些书在我小时候就经常翻,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政治书籍,大部头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部分)、《列宁选集》、《斯大林全集》(部分)、《毛泽东选集》(1948年东北书局版)、《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第一编、第二编)。除了这些,还有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编纂的多册《学习文件汇编》,在书柜满满地排成一排,以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一类的小册子等。记得有一次,我从书柜下面那层翻出五六本厚厚的硬纸壳卷宗,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一些有关中共党史的活页文选,有王明、博古的一些文章,都是一些政治性很强的文献资料,我不爱看也看不懂,于是匆匆翻了一遍,怕被家人发现挨骂,就赶紧放回去了。我想,这些书籍与资料,有些可能是发的,有些可能是买的,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它们与母亲的职业可以说不无关系。
另一类就是文学书籍,其中既有中国小说,也有外国小说(主要是蘇联小说),还有一些人物或事件的回忆录之类,我想这应该就是她的个人爱好了。就在那次翻腾硬纸壳卷宗的时候,我无意中在一个大信封里发现两张泛黄的剪报,打开一看是两首自由体白话诗,报纸的日期分别是民国三十七年某月某日,而作者一栏竟然写着母亲的名字!当时我就像发现一个大秘密一样心里狂跳不已,自然也不敢去问母亲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大了一些,懂得多了一点,才知道民国三十七年是1948年。也就是在那一年,还在读中学的母亲加入了地下党。这两张剪报后来找不到了,只模糊记得其中一首叫做《反对》,是抒情诗,内容则是抨击黑暗统治、追求光明的,看来母亲早就属于进步的文学青年呢。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生病,母亲带我看完医生以后来到附近的隆福寺中国书店,那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只见一个个书架上满满地都是书,而且它和新华书店不太一样,没有柜台阻隔,自己可以在里面随便穿来走去。只见母亲从书包里取出几本书递给店员,对方翻翻看看,随后彼此谈了几句,接着,人家付款。因为就在刚才店员将书拿走的时候,我在母亲的眼中隐约看到一丝不舍……母亲过世以后,不知怎么地,我特别想把当年旧书柜里存有的那些书找回来,放进现在的新书柜(也有些旧了)。于是,在孔夫子网、潘家园旧书市场陆陆续续寻回不少。比如:
《把一切献给党》精装,吴运铎著,工人出版社,1954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不死的王孝和》,柯蓝、赵自著,工人出版社,1955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55年5月第一版,1958年2月第二次印刷;《普通一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精装,茹尔巴著,时代出版社,1952年5月北京初版,1954年9月修订再版第十二次印刷;《真正的人》,波列伏依著,时代出版社1949年6月上海初版,1953年9月北京第十二次印刷;《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精装,留·科斯莫杰绵斯卡娅著,青年出版社,1952年1月第一版,1952年11月第六版,1953年2月第三次印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12月第一版,1954年11月第12次印刷;《被开垦的处女地》,肖洛霍夫著,作家出版社1954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日日夜夜》精装,西蒙诺夫著,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1年出版;《暴风雨所诞生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潮锋出版社1947年11月初版,1950年3月第四版;《士敏土》,革拉特珂夫著,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5月第十二版。
如今,这些书安安静静地立在那里。偶尔,我会拿出几本摩挲,由此感受一下,遐想二三。此刻,仿佛见到母亲走了过来,轻轻推开玻璃拉门,眯起眼睛辨认着那些书脊上的字,然后看了看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