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炫懿 刘电芝
张女士学历高,结婚时年龄较大,婚后却一直不愿意要孩子,丈夫、公婆和父母的劝说都不能让她改变主意。细心的婆婆多次和她沟通,她才说出真相。原来,张女士上小学时看过一则记录分娩过程的纪录片,场面比较“血腥”,从那以后,她就认为生育是件可怕的事,产生了恐惧和逃避心理。这甚至影响到了她“找对象”;现在结婚了,她仍然不想生育。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之下,张女士决定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生育恐惧指未孕女性在尚未体验到为人母的感觉、对未来的身份和责任尚未明确时,面临生育问题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及逃避的情绪体验。
国外一项对未怀孕女性的调查显示,有13%的人对生育感到恐惧和焦虑,而这种情绪强烈到让她们推迟生育甚至绝育。国内对女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生育恐惧更多体现在对疼痛、外形改变、安全的恐惧,而对角色转换、抚养问题等的恐惧并不严重。
身边人经常抱怨生孩子的痛苦,可能会让未育女性“耳濡目染”,对生育产生抵触心理;“产房内传出撕心裂肺的尖叫声”“孕妇狰狞的忍痛表情”之类的文字描述,会让尚未生育的女性心生恐惧;看过较为血腥的分娩过程纪录片或孕妇分娩直播等,可为生育恐惧埋下伏笔;童年遭受过性侵等创伤性经历,也可导致生育恐惧。
一些女性担心生育所带来的巨大身体疼痛,有心理阴影;很多女性害怕生育之后皮肤变差或身材变形、走样;孕妇死亡或新生儿出生缺陷事件时见报道,加剧了一些女性对生育的恐惧。
一位英国作家将怀孕生子描述为“一个陷阱”,若在无意中踏入,就无法逃脱。在其看来,女性成为母亲,便意味着放弃了自我。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一些女性对生育也有逃避心理。
因房价、消费高,不少年轻人被迫当上房奴、车奴、卡奴,加上养育孩子的成本高,很多人因生存压力过大而对生育产生恐惧心理。
目前,推迟或不生孩子的情况逐渐增多。生育恐惧不仅会影响女性身心健康,还会间接导致离婚率上升、人口负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再长远一点,还会带来养老等问题。应该如何应对生育恐惧呢?
对生育的恐惧情绪往往来自负面认知,改变负面认知可缓解甚至消除生育恐惧情绪。面对恐惧,不妨问问自己:恐惧的来源有科学根据吗?生育后可能带来哪些益处?不生育会导致哪些问题?随着医学的进步,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已大幅下降。只要注意定期检查,安全怀孕和分娩已很容易做到。同樣,怀孕之后的身材改变只是一时的,孕期与产后进行合理的饮食和运动锻炼完全可以帮助女性将身材恢复如初。适当憧憬添加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快乐、与孩子嬉戏时其乐融融的情景,亦可增添对生育的向往,消除生育恐惧。试想:不生育,年轻时虽然很自由、无羁绊,但缺少了当母亲的快乐,且年老时会更孤独。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良好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更快地帮助个体摆脱痛苦、困境。当女性对生育感到焦虑、恐惧时,要善于寻找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支持源”,包括配偶、亲人、朋友等。比如:与丈夫沟通,制订育儿计划;与已育的亲密朋友交谈,了解生育的过程及她们是如何克服生育恐惧的;等等。
当女性自己无法应对生育恐惧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往往能够提供有效帮助。他们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营造气氛,使来访者放心地表达自己的恐惧与真实想法,从而帮助其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重建认知体系,消除生育恐惧。此外,妇产科医生、助产师和卫生专业人员也可提供专业咨询,了解分娩过程有助于消除女性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缓解或消除恐惧。
刘电芝 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前副会长,中国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其擅长学习心理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