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颖
付先生36岁,是某企业的部门主管。来做心理咨询时,他给我的感觉是“一丝不苟”:西装笔挺,衬衫洁白,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剪得长短适宜……他居然大哭起来,告诉我他生活非常艰难:每天他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收拾打扮自己,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近乎玩命地工作,甚至不惜每天只睡4小时;在单位看到工作环境凌乱时,他会变得暴躁、焦虑,甚至会指责同事;他很喜欢跟人争论,对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他极度渴望被别人接纳,时常没有安全感……
付先生称,大家都说他太注重细节。他有时也感觉懊恼,觉得因为一些“细枝末节”与他人和自己较劲似乎没有必要;他也想调整,但又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近几年,他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人际关系也非常紧张,为此非常苦恼。
根据付先生的情况,我诊断他患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以过分追求秩序、严格和完美,缺少灵活性、 开放性和效率为特征。来访者往往在早年(儿童甚至幼儿期)就表现出过度追求完美和计划性、过度注意整洁、过分注意细节、行为刻板、观念固执、怕犯错误等性格特点。
强迫性人格障碍者在日常生活中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不允许有变更,生怕遗漏某一要点,因此常过度注意细节,追求完美,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对别人也同样苛求,以致沉浸于琐碎事务无法脱身。其常见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如下:①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而导致过分疑虑及谨慎,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穷思竭虑,对实施的计划反复检查、核对,唯恐有疏忽或差错;②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组织过分关注,常拘泥细节,犹豫不决,往往避免做出决定,或者需要很早以前就开始谋划,否则感到焦虑不安;③完美主义,对任何事物都要求过高,以致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完成;④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工作乐趣和人际关系;⑤过分迂腐,拘泥于社会习俗,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⑥刻板和固执,不合情理地坚持要求他人严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或即使允许他人行事也极不情愿,往往事必躬亲,事无巨细。
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由于感到个人不安全和心存疑虑,导致过分认真、固执、谨小慎微和僵化,也由于经常要求精确和完美主义,结果需要反复核对细节。其心理行为特征有时对工作或生活有一定正面帮助。但是,这类人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强烈的焦虑体验,并可能通过反复的思维和行为(如反复核对细节等)来缓解自己的紧张。这些行为和思维对患者并没有帮助,常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每个人都具有某些人格特质。比如:有的人容易冲动,有的人谨小慎微,有的人追求完美,有的人喜欢夸大、自恋,有的人过度依赖他人,有的人总是无法信任别人……
这些人格特质是每个人身上的“标签”,让人们具有“个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根据社会环境、自身需求、他人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特质、行为与环境相匹配和适应。如果“特质”过分“鲜明”,使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或者与社会大众行径相背离,就会影响“社会人”的角色和功能,形成“人格障碍”。
具有某些人格特质并不是“人格障礙”,只有当这些特质影响了社会功能时,才称为“障碍”。
治疗强迫性人格障碍并不容易,比较推荐的方法是心理治疗。治疗师往往会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引导来访者识别自身的思维障碍模式特征,建立合理的应对机制,中断恶性循环链,使心身减压而逐步自愈。同时辅以认知合理化治疗,假以时日,使障碍模式逐步弱化。来访者要充分接纳自我,化“障碍”为友,顺应自然。这是消除精神拮抗、得以康复的关键因素,也是自我领悟的核心基础。
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还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改善自己的行为。比如:多尝试新鲜事物,学会“断舍离”;处理好日常琐事,建立一个互助的朋友圈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定期进行情感的倾诉和宣泄;练习深呼吸放松;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等等。
如果症状加重,甚至达到强迫症的程度时,患者要及时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