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雯
李慶雯 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运动康复治疗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高校物理治疗联盟常委、运动康复学组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研究方向为慢性病运动康复、中医体育养生康复,在糖尿病运动干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可充分利用小区健身设施,锻炼全身,控制血糖。每周锻炼3~5天;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运动项目,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发生危险。
科学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全身代谢,改善心肺功能;能减轻体重,改善血脂,缓解轻、中度高血压;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此外,运动还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减少紧张和焦虑情绪。
运动降糖的效果非常明显,是预防与治疗糖尿病的良药。研究发现,运动通过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肝糖原分解、强壮肌肉、减轻体重来提高血糖控制水平。无论是即刻反应,还是长期效果,运动降糖均得到证实。一项研究发现,进食相同的食物,进行50分钟低强度运动对血糖高峰的“削减”非常有帮助;而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大幅 “抵消”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主食)带来的血糖“高峰”。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目前发现的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葡萄糖通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参与供能,使血糖下降。胰岛素受体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脂肪细胞中,运动能增加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提高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能力。运动还可以提高肌细胞内糖原合成酶和氧化代谢酶的活性,使肌糖原的贮存能力和氧化代谢能力增强,有助于控制血糖。
运动需要科学的指导,不适当的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伤害。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康复,应在医生指导下按照运动处方来实施。运动处方包含运动目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与注意事项等要素。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葡萄糖利用,动员脂肪,改善心肺功能。其运动强度不大且有节奏,属于全身性运动,如快步走、跳广场舞、慢跑、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170—年龄,每次30~60分钟,每周3~5次。
抗阻运动 规律的抗阻运动(力量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提高基础代谢率。糖尿病患者可以借助哑铃、小区健身器械、弹力带等进行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力量训练也值得推荐,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刷牙时“金鸡独立”、 看电视时站桩、举矿泉水瓶(练习臂力、腹肌、下肢力量等)。通常每个动作以3~10次为一组,每天练习5~10组,每周练习3天。力量训练应与有氧运动相结合,有条件者可在健身机构练习;合并高血压及年龄偏大者,不要屏气用力。
传统体育运动 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体育运动既动形又动神,可配上舒缓的音乐,不需要太大的场地,也不受天气影响。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每天做2~3套,练习至微微出汗。
准备活动 做5~10分钟热身运动,包括动态拉伸、活动关节等。
运动 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跳绳等)为主,抗阻运动为辅。
放松运动 5~10分钟,如慢走、静态拉伸、自我按摩等。
运动治疗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开始锻炼时,可先列出第一周的目标,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阶段性计划和长期计划。
运动时,要自备小点心(5~30克),以防发生低血糖。特别是使用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稳定者,运动前后应注意监测血糖。
运动的时间最好选择在饭后1~2小时;如平时血糖不稳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恰当的时间,以预防低血糖,保证运动的安全性。
完成锻炼计划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可以是一张球票、一本书或一件新衣服,但不能是食物。
即使运动效果不错,血糖控制良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不可自己盲目做决定。
进行运动治疗前,应咨询医生。存在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眼底病变等并发症的患者,不适合运动治疗。
保证营养均衡、睡眠良好,以使运动更加有效和安全。
与病友或亲朋好友结伴运动,有利于将运动坚持下去。
运动与药物治疗是平行关系,糖尿病患者在用药的同时,运动依然必不可少。
在糖尿病初期,特别是糖尿病前期阶段,部分患者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稳定血糖;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应遵医嘱用药。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都不可或缺。
规律、持之以恒、适量的运动,才真正有助于控制血糖。
目的: 增强心肺功能,稳定血糖。
频率: 一周3~5天,每天至少30分钟(推荐40分钟)。
强度: 中等强度。40岁及以下者心率控制在130次/分,50岁以上者控制在90~110次/分。也可以用走路速度来控制运动强度,每分钟100步左右,属于中等强度运动。有效而适量的标准是运动后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不感觉过度疲劳,心情愉快,睡眠良好。
说明: 运动时应穿宽松衣服、舒适鞋子。快步走时,上臂要有所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