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唢呐艺术传承与创新

2020-06-19 08:07崔海荣樊琪
参花(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唢呐传承创新

崔海荣 樊琪

摘要:自20世纪初以来,旬邑唢呐艺术形成以周派、吕派和北塬派为主的三大体系,从事唢呐的艺人已有千余人。旬邑唢呐艺术的继续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唢呐传人赖以生存的手段,更是民俗学者重点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旬邑唢呐艺术的传承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唢呐从艺者、高校研究者等多方面的合作,让唢呐进入校园,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唢呐重新回到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让旬邑唢呐艺术继续传承、永久发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更是对旬邑唢呐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旬邑 唢呐 传承 创新

唢呐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唢呐艺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是人民群众民俗节日、婚丧嫁娶等群体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承载着旬邑人民的情感意志和精神价值,凝聚了旬邑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生感悟。

一、旬邑唢呐艺术的传承与演变

自20世纪初以来,旬邑唢呐艺术形成以周派、吕派和北塬派为主的三大体系,从事唢呐的艺人已有上千余人。[1]周派唢呐音调婉转、刚柔交融、激情洒脱、富有节奏感;吕派唢呐演奏风格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犹如万马奔腾之势;北塬派演奏丰满华丽、时而细腻时而浑厚,极富韵味。[2]周、吕两派主要是以家族传承为主,至今已有十余代传人,且都以本族传人为主,北塬派并无家族传承,以师徒相传为主。

20世纪50年代末,旬邑唢呐艺人周车儿荣获陕西省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演奏一等奖,此后,旬邑唢呐艺术逐步在国内外形成了很大影响。到90年代时,旬邑唢呐在各类大型盛会中进行了艺术表演,取得了巨大的反响。21世纪以来,唢呐已成为旬邑的另一个代名词,2013年,旬邑唢呐已被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近年来,旬邑唢呐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是这一地区乡土音乐的主要内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义。

从唢呐传人的角度而言,旬邑唢呐是祖辈、师徒之间情感的纽带,延续着生命的意义;对当地文化部门而言,旬邑唢呐是乡土音乐的活载体,担负着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对民俗学者而言,旬邑唢呐是本地区域的声音符号,记忆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味,成为本地人群相互认同的标志。因此,旬邑唢呐艺术的继续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唢呐传人赖以生存的手段,也是当地文化部门需要关注的对象,更是民俗学者重点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二、旬邑唢呐艺术创新发展的新策略

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不断渗透,旬邑唢呐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转变,传统的传承方式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旬邑唢呐在本地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限制。因此,旬邑唢呐艺术的创新发展就需要更为有力的策略。

(一)唢呐艺术进校园

目前,唢呐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唢呐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进行独奏、合奏,也可以在民族管弦乐团中担任领奏的表演任务。长期以来,旬邑唢呐艺术都只是在民间流行,是本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娱乐消遣、民俗节日典礼中不可缺少的乡土音乐。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各种流行音乐文化的渗入,群众对旬邑唢呐的喜爱程度也有所下降,传统的唢呐表演方式、曲目也很难吸引群众关注的目光。因此,寻找合适的传承人是旬邑唢呐艺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希望,也是旬邑唢呐艺术最合适的传承人。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接受全面的知識教育,更要注重提高艺术教育。当前,学校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不只是艺术知识的增加,更是注重艺术习惯的建立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表明,艺术习惯和艺术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有显著的影响,能够进一步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同时,唢呐表演需要学习者坚持练习,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既是传承唢呐艺术,也是将其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也就是说,在学生中开展唢呐艺术教育,建立唢呐演奏的习惯,加强唢呐的艺术实践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艺术方式,更是将唢呐艺术进行传承和推广的有效策略。

因此,旬邑唢呐艺术需要与当地中小学、地方高校进行构建,将旬邑唢呐艺术传承人引入到学校素质教育中,通过传承人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旬邑唢呐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学生进行唢呐艺术实践,一方面可以继续传承旬邑唢呐艺术,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提升了学生对本地域音乐文化的自信心。

(二)唢呐重回乡村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在充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自身的功能,为乡村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3]

旬邑唢呐艺术源于乡村,服务于乡村。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旬邑唢呐始终是当地乡村民众精神世界的寄托,喜也唢呐、悲也唢呐,民众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唢呐声传递和表达,是这一地域乡村民众的集体认同。对从事唢呐艺术的艺人而言,无论是家族传承,还是师徒教授,唢呐都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技艺,虽然社会地位并不被认可,但这给了他们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在现实的乡村生活中释放了自己的情感,也对唢呐艺术产生了文化的自信。而对旬邑唢呐传承人而言,唢呐更是体现了一种价值的追求和认同,正如电影《百鸟朝凤》中,游天鸣和焦三爷表现出了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感。[4]

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对当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旬邑唢呐艺术作为当地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乡村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只有将唢呐艺术重新回归到新乡村之中,让唢呐重新回到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娱乐消遣、民俗节日典礼之中,旬邑唢呐艺术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真正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的贡献。

总之,旬邑唢呐艺术不能单纯地依靠传承人自身进行,更不能放任自流、自生自灭。旬邑唢呐艺术对于学校素质教育、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让唢呐艺术进校园、唢呐重回新乡村,不仅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策略,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性策略。

三、旬邑唢呐艺术传承的具体措施

旬邑唢呐艺术流传500余年经久不衰,有其迷人的魅力。虽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唢呐艺术的传承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但旬邑唢呐依旧是乡土音乐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因此,无论是唢呐的从艺者,还是当地文化部门、地方学校都有必要推动旬邑唢呐艺术的发展。

(一)成立唢呐行业协会,明确行业规范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艺术都有成立行业协会的传统,宋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艺人民间组织——“社会”,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一方面便于从艺者的管理,另一方面在从艺者内部之间形成专业的交流,提升从艺者的专业能力。旬邑唢呐形成了周、吕、中塬等三派艺术,再加之当地政府的培训扶持,从艺者达上千人,通过成立旬邑唢呐行业协会,既能打破派系之间的束缚,形成明确的行业制度规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唢呐艺人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也便于当地文化部门进行管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建立校地合作机制,推动艺术教育发展

艺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民间艺术,让更多优秀的民间艺术进入学校艺术教育中,是对学校艺术教育更好的完善,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旬邑唢呐是优秀的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生而言,学习唢呐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建立学校与地方之间的合作关系,让旬邑唢呐艺术的传承人进入地方高校、中小学的课堂中,面对面地教授学生学吹唢呐,是最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推动学校的艺术教育。

(三)构建地方特色旅游,塑造文化品牌

随着我国国民经濟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旅游已经成为民众新的时尚,随之也兴起了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各种特色小镇、乡村层出不穷,但也有研究指出,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缺少文化内涵,无法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很容易形成昙花一现的现象,不仅让游客丧失旅游信心,更是浪费了资源,造成了重复建设或过度建设。旬邑唢呐艺术是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唢呐在这一地域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文化精品。旬邑唢呐融合了几百年来当地群众的情感共鸣,是群众日常情感表达、审美诉求的寄托,是精神世界满足的艺术载体。地方政府应该围绕唢呐艺术打造精品,形成旬邑唢呐艺术体验、感受和观赏的旅游文化品牌,让游客在唢呐丰富的表现力下情绪得以感染,精神世界得到更多的满足。

(四)借助网络媒体资源,宣传唢呐艺术

旬邑唢呐虽然源于民间,也曾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中出现,但当前借助网络媒体资源对宣传旬邑唢呐艺术是更有利的举措。具体而言,在唢呐行业协会的基础上,整合旬邑唢呐艺术的精品内容,用现代审美的眼光进行包装、加工和改造,既要保留传统的表演形式、内容,也要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一方面是普及旬邑唢呐艺术,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唢呐艺术的表演能力和观众对唢呐艺术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旬邑唢呐艺术的传承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唢呐从艺者、高校研究者等多方面的合作,让唢呐进入校园,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唢呐重回新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因此,旬邑唢呐需要建立行业协会,加强校地合作,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形成网络媒体宣传途径,让旬邑唢呐继续传承、永久发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更是对旬邑唢呐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平.浅析旬邑唢呐的分布、演奏形式与内容[J].音乐时空,2015(53).

[2]吕海东.浅析旬邑吕派唢呐的传承和发展[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8(05).

[3]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01).

[4]张琳.从电影《百鸟朝凤》看传统技艺的传承[J].汉字文化,2017(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SYK19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崔海荣,男,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土音乐文化审美;樊琪,男,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陕西民间乐舞文化)(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唢呐传承创新
又听唢呐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