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静安区中心医院院长、手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周围神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总干事长,国际腕关节镜学会、亚太腕关节协会候任主席,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感觉和运动分会副主任委员。
1986年,华山医院顾玉东教授在世界上首创将健侧臂丛神经中的颈7神经根与控制“瘫痪手”的神经连接(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获得成功。之后,徐文东教授、顾玉东院士率领课题组针对颈7神经移位术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十余年深入研究,发现“大脑功能重塑”参与了这一修复过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臂丛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大脑功能重塑规律”,并根据该理论进行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瘫痪手从“能动”变得“灵巧”,荣获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臂丛神经损伤常见于工伤、交通事故或产伤,是一种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严重者会出现患侧上肢完全瘫痪,致残率高。过去,治疗臂丛神经损伤主要专注于“修复神经”,对重建肩、肘部位的功能有一定效果,但对重建手部功能却“束手无策”。也就是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生只能做到让瘫痪手“能动”,但无法使其“灵巧”地完成精细动作。
“颈7神经移位术”是如何让瘫痪手变成“灵巧手”的呢?臂丛神经有五根,为何偏偏选中“颈7神经”?“中枢神经支配外周神经”“成年人的大脑基本定型”是医学界普遍公认的事实,臂丛神经损伤后的大脑功能重塑又是怎么回事?且听徐文东教授的分析。
早在多年前,顧玉东教授团队在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时就已经发现,术后患者的恢复过程值得深入研究:在术后早期,瘫痪手不能独立活动,必须由健侧上肢带动;但经过3~5年的康复后,瘫痪手能逐渐实现独立活动,这说明大脑已经实现了对瘫痪手的控制。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右脑控制左侧肢体,左脑控制右侧肢体。一侧臂丛神经受损后,对侧大脑对患肢的“控制通路”就中断了。将健侧的颈7神经移位至患侧后,瘫痪手可以逐渐恢复自主运动,那到底是哪个大脑半球在控制它?
徐文东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在臂丛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中,控制健侧上肢的大脑半球(即瘫痪手同侧的大脑半球)通过跨大脑半球的功能重塑,实现了对双侧上肢的独立控制。
同时,徐文东教授还发现了另一个细节——无论是术后早期,还是术后多年,当触摸患肢时,患者的健侧上肢也有被触摸的感觉。也就是说,瘫痪手与健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可以分开,但感觉功能却无法完全分开。这意味着,感觉中枢的功能重塑方式与运动中枢不同,它不会发生跨半球的功能重塑。
徐文东教授团队通过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当臂丛神经损伤导致上肢瘫痪后,其所对应的脑功能区会出现“沉寂”现象;而当瘫痪上肢逐渐恢复运动功能后,“沉寂”的脑功能区又会“活跃”起来。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周围神经损伤可逆行导致大脑高级运动中枢受损。在此基础上,徐文东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理论:神经中枢与外周神经是一个整体,外周神经受神经中枢调控,同时也会影响神经中枢的功能;通过加强外周神经与神经中枢的“联系”,可以促进大脑功能的重塑。
左右颈7神经交叉移位术示意图
中枢性偏瘫是指因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中枢神经损伤造成的肢体偏瘫。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群体相比,中枢性偏瘫患者的数量更庞大。他们饱受肢体残疾之苦,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对康复的要求十分迫切。然而,神经中枢受损以后,其功能往往很难恢复,一度使中枢性偏瘫的治疗进入了“死胡同”。
在发现“一侧大脑具有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以后,徐文东教授将目光聚焦于更为庞大的患者群体——中枢性偏瘫患者身上。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肢瘫痪的新方法(左右颈7神经交叉移位术):通过手术将健侧颈7神经移位至瘫痪侧的颈7神经,避开损伤的大脑半球,使偏瘫上肢与同侧健康大脑半球连接,通过重塑健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促使其实现对双侧上肢的控制,进而恢复瘫痪上肢的功能。
徐文东教授{中}在手术中
2008年,徐文东教授为一名脑瘫患儿实施了左右颈7神经交叉移位术。术后不久,患儿原本痉挛的上肢就松弛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后,患肢的运动功能也慢慢恢复了。
十余年来,徐文东教授团队已经为500余名脑卒中、脑瘫等中枢性偏瘫患者实施了这一创新性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疗效。大多数患者通过康复锻炼后,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尤其是脑瘫患儿,康复效果更好。徐文东表示,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即使是瘫痪了二三十年的患者,接受这一手术依然能获得较好疗效,这其中的缘由,他们正在探索中。
如果说,颈7神经移位术是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换了“神经”,那么将该手术用于治疗脑卒中、脑瘫等中枢损伤引起的上肢偏瘫患者,就等于是为患者换了“大脑”。
这项原创成果于2018年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该杂志专门配发社论,称该技术“创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移位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同时为深入洞悉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提供了机会。”
臂丛神经由颈5至颈8,以及胸1神经根前支组成,其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支配上肢、肩背、胸部的感觉和运动。臂丛神经有5根,为何选择健侧的“颈7神经”来“替换”受损的臂丛神经呢?徐文东教授告诉记者,那是因为他们发现,颈7神经有一个特点——“全而不专”。它既有支配上肢感觉的功能,又有支配上肢运动的功能,但都不“专业”。也就是说,颈7神经虽然“全能”,但“不太重要”,少了它,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顾玉东教授正是利用了颈7神经的这个特点,在不影响健侧上肢的情况下,将其切断,并移植到瘫痪手上,使瘫痪手恢复运动和感觉功能。
左右颈7神经交叉移位术的作用机制已经明确,手术效果也已经被证实。那么,这种手术难度高吗?安全吗?徐文东教授告诉记者,要在颈部极其狭小的空间内,先将健侧颈7神经切断,穿到对侧,与患侧的颈7神经完成八个点的对位吻合,几乎达到人类显微吻合技术的极限,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在华山医院,颈7神经移位术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微创手术,仅需两个多小时就能完成,出血仅25毫升。术后第二天,患者的上肢痉挛就能得到明显缓解,并能下床活动。在医生指导下坚持1~2年正规的康复锻炼,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从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到治疗脑瘫、脑卒中等疾病导致的上肢瘫痪,徐文东的探索之路似乎有些“奇思妙想、出人意料”,但细细想来,又是“情理之中、水到渠成”。他敏锐地捕捉到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身上的“蛛丝马迹”,进而发现了大脑功能可以重塑的“秘密”;他又从“大脑功能可以重塑”的理论中,创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经神经移位,成功“绕开”受伤的一侧大脑,激发健侧大脑的潜能,为以往束手无策的中枢性偏瘫开辟了一条治疗新路。
“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一种勇于探究真相的精神、一颗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这是徐文东教授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也是医学科技创新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