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卷
今年4月初到钦州工作不久,看到一份材料中涉及钦州籍的两位民族英雄的表述:“刘永福、冯子材……”,我认为两人的排序颠倒了,我对历史还是有些了解的,对刘永福、冯子材的事迹也很熟悉,本着做学问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多方问询,但始终都没有得到一个明确、权威而令人信服的答案。总的说来,在钦州“刘冯”的叫法已是约定俗成,起因基本归结到田汉的一句诗“论人应不失刘冯”上。
一
1962年4月20日至22日,著名戏剧家、《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曾在钦州停留,其间参观了天涯亭、三宣堂、冯子材墓等名胜古迹,并应县领导要求留诗,但作品并不是当场挥墨而就,而是10天后从湛江寄来。诗共5首,其一为:
访冯子材墓
泥桥岭畔古城东,且驻征车吊萃翁。
松啸如闻嘶战马,花香端合献英雄。
扶妖江左咸遗憾,抗法关南有大功。
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
诗中“刘冯”的排序,究竟是出于何意,已然无法向作者求证了。现在就从诗本身人手,进行一些推证。
田汉访冯子材墓(原诗用的就是“访”而非有的记载的“谒”),主角自然应该是冯子材,怎么会冒出一个“刘”,还放在“冯”的前面。中国文化素有“为逝者讳”的传统,“扶妖江左成遗憾”一句就颇有墓前揭短之嫌。当然,品评功过是非也并非不可,只是这番墓前“挥洒”,总感觉有些不妥。凭吊冯子材,将刘永福拉过来,且压冯一头。按理来说,田汉不应该犯这种“冲”。所以,情况有可能是田汉在谋篇布局时,有意将最后一个字——“冯”作为全诗的落点,这句“论人应不失刘冯”这样就讲得通了,冯子材的中心地位便突显出来了。
这首诗是按格律诗要求写的,除颔联、颈联对仗较宽泛外,基本上还是合律的。用韵方面,为平起首句人韵,韵脚“东、翁、雄、功、冯”同属平水韵“一东”韵部。如果确定全诗落在“冯”字上,那么用“一东”韵就是必然的。因为这首诗是经过较充足时间酝酿创作写成的,作者有足夠的时间构思、斟酌,做到工整、合律,“刘冯”的词序很可能就是因应格律需要。其实,为合律而颠倒约定俗成的人物排序的情况并不鲜见,如唐朝章碣《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的“刘项”,毛泽东主席《送瘟神·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中的“舜尧”,都是为合平仄而颠倒固定排序的,谁会因此而否定“项刘(其实就是楚汉)”“尧舜”的排序呢。因此,田汉诗中的“刘冯”可能并非刻意制造的排序,而是出于“押韵”的选择,谁知随着诗的流传,或许再加上某些人为的推动,就以讹传讹了。
近代以来,两广一直是反清的主要基地,孙中山更是称赞洪秀全为“反清英雄第一人”。受此影响,为清廷效力的官员在两广是长期不受待见的。冯子材以军功累迁至广西提督,这“军功”主要是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所建立,冯子材因此或多或少被打上“满清鹰犬”的烙印,“扶妖江左成遗憾”就是这种看法延续下来的反映。相对来说,刘永福的经历就“简单”些,早年助越抗法,中法战争中助冯抗法,回国后戍守海疆、保台抗日,晚年还积极参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政治上负面东西相对较少(接受清廷招安还是颇受诟病)。结合历史土壤,很可能造成人为的抑“冯”扬“刘”,田汉只不过是因袭了这种“抑扬”。
1937年冬,合浦籍粤军将领香翰屏为鼓励钦廉(清末民初,钦州、合浦同属钦廉道)青年抗日曾作诗《为合浦健儿请缨杀敌壮行》:“三廉英杰数刘冯,保卫家邦建伟功。桑梓奇男欣踵武,此行端不愧英雄。”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两诗不仅“刘冯”的提法一致,连韵脚(冯、功、雄)也是重合的,田汉借鉴该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以肯定,这种“抑冯扬刘”的历史传统到田汉写诗的时代也没有多大改变,而且又因田汉的名人效应得到放大和巩固。
二
并称的历史人物,必须具有可比性,其时代、地域、职业、成就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如“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等。他们之间如何排序呢?一般来说主要遵从以下标准:一是按生年(年代)排序,如“春秋五霸”“屈贾”“李杜”“曾左李”等,这种是最普遍的。二是按地位排序,如“毛刘周朱”“元(稹)白(居易)”“桂系三巨头”先是“李黄白”(李宗仁、黄绍豌、白崇禧、)后是“李白黄”(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三是按影响排序,如“初唐四杰”“戊戌六君子”等。
下面,我们就按照上述标准,将冯、刘两人作一个对照比较。
首先,生年。冯子材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刘永福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冯年长刘19岁。
第二,地位。虽然地位不简单地等同于官职,但对官员而言,官职是衡量地位高下的主要指标。冯子材为实缺提督(从一品武职),加太子少保(正二品)、兵部尚书(从一品)衔,此二加衔属文官系列。刘永福为实缺总兵(正二品武职),记名提督(等候补缺),无文官加衔。清职官制度沿袭既往,也是文武分途,文官为正途,职位相当之武官即使品级高于文官,也不如文官位崇。如一省长官巡抚,为从二品,加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后为正二品,而一省之(绿营)军事长官提督虽为从一品,却要受巡抚节制,也就是说正二品的巡抚地位比从一品的提督要高。因此,冯子材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加衔(兵部尚书例为总督的加衔)的品级虽低于或等于本职提督,地位却更尊崇。
冯子材自同治三年(1864年)被朝廷任命为广西提督,历任广西、云南、贵州等三省提督,中间或有开缺,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病逝于“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边防”任上,长期封疆一方,以从一品显赫凡四十余年。仅年资一条,纵观整个清廷,汉宫可与比肩者,庶几王熙、张廷玉、李鸿章三五人而已。刘永福于光绪十四年(1886年)起,历任南澳、碣石镇总兵、帮办台湾军务等,前后十余年,仅是守备一隅。相比之下,冯子材较刘永福,朝野上下,不仅树大根深,更是声名卓著。
同治八年(1870年),冯子材出关进入越南“剿匪”,刘永福予以配合,冯子材曾以提督身份赏刘永福蓝翎四品功牌和木质关防。镇南关战役中,冯、刘也形成了事实上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因此,冯子材无论是职务、官位、声名,还是实际地位,都远在刘永福之上。
第三,影响。冯子材、刘永福均是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杰出代表,均为著名的民族英雄。冯子材的主要功绩是中法战争中指挥取得镇南关一谅山大捷:督办广东钦廉防务期间,挫败法国侵略图谋,确保钦州方向未失寸土。刘永福的主要功绩是中法战争中在越南北圻牵制、抗击法军,有力策应了镇南关主战场:在清政府甲午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后,领导台湾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保卫战。冯子材指挥的镇南关战役,是中国近代与外敌五场战争中惟一的全胜之役,将法国的侵略步伐阻断于镇南关外,彻底粉碎了侵略者殖民两广的图谋,具有改写历史进程的战略意义。因此,无论是对历史的贡献,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冯子材同样也要胜刘永福一筹。
三
钦州是冯子材、刘永福的故乡,同一时期如此杰出的两个代表性人物均出自同一个地区,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是钦州的骄傲,更是钦州的名片。田汉在建国初期的文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毕竟不是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品评臧否,或是随兴所至,或是有感而发,或是表明一种立场,或是抒发几分豪迈,本不应承担太多的历史加码,更不足以形成对该人物的“盖棺定论”。从尊重田汉先生的角度出发,可作“一家之言”,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如果不加细究,拿来就用,可能会有失客观,也可能有违田老先生的初衷。
国家原副主席王震说“对历史人物要分析,不要简单化,不要有片面性。封建时代的官僚,总的来说是压迫人民的。但就具体的人来说,还是有勤惰、好坏、腐朽和刚直之分。比如,在近代也出现过林则徐、冯子材、邓世昌这样一些民族英雄。”冯子材早年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并以此晋身高官之列,这不必遮掩,但他更在抵御外侮中建立了功勋,不应被差别对待。对历史人物,要看主流、看大节,脱离时代背景和当时环境去评价、要求歷史人物,犹如削足适履。岳飞也曾镇压过杨幺起义,但这无损其英雄形象,相反,从客观上讲因为稳定了后方,反而更有利于前线的抗金作战。这些年来,对冯子材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历史功绩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2018年7月29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近代民族英雄》的5枚纪念邮票,按顺序分别是关天培、林则徐、冯子材、刘永福、邓世昌。这一排序,是国家层面的认定,权威性不容置疑。
研究冯子材、刘永福,是我们钦州文史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绝不仅仅是地方文化,也是民族文化,作为历史研究者,要有大视野、大胸襟,要多方借鉴、与时俱进,绝不可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这就需要在客观、科学、公正、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形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