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病率较高,且容易合并其他损伤,下肢承担负重、行走等功能,当发生骨折后,将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1]。关节复位、手术方式是目前治疗下肢骨折的主要方式,康复实践发现,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2]。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60例下肢骨折患者,予以分组后,分别采取一般康复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对比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旨在提高患者临床受益。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以“随机奇偶数字方式”分为对比组(奇数)与研究组(偶数),各30例。对比组:男17例,女13例;交通事故9例,积累劳损8例,坠落跌倒8例,其他5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8.8±11.5)岁。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交通事故10例,积累劳损8例,坠落跌倒8例,其他4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9.1±1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影像学检查被确诊为下肢骨折;②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且同意;③病历资料完整;④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排除标准:①存在听力、语言、意识等功能障碍患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器官组织疾病、精神疾病患者;③原发性骨质疏松、骨骼病变患者。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实施一般康复护理,护理项目:用药饮食指导、基础康复活动指导以及出院相关事项告知等。研究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训练,护理项目:①术后,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协助其处于最适体位,同时,对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健康宣教,使其充分明白早期康复训练的作用、重要性,提高配合度、依从性,为后期康复训练奠定良好基础,此外,综合考虑其骨折、身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②护理人员定期对其下肢进行按摩,协助进行下肢屈伸、收缩练习,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也可借助平衡牵引方式,15 min/次左右,2 次/d。③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主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等的屈伸、外展、旋转练习,借助下肢持续被动运动仪(CPM)训练,刺激关节软骨分化,增加关节液代谢,促进软骨修复,缓解疼痛,确保15 min/次左右,2 次/d[3]。④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并坚持进行各关节屈伸、收缩练习,根据实际康复情况及早鼓励进行下床站立、行走练习等,早期站立、行走辅助外界器械展开,逐渐过渡为自主站立、行走,当其可以正常站立行走时,指导其自主进行日常基本生活,比如:上厕所、上下楼梯等。整个早期康复训练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做好全面保护措施,科学选择训练时间、强度,避免训练过度造成骨折移位、肌腱损伤等不良后果[4]。⑤骨折患者需要卧床休养,容易造成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指导其处于合适体位,定期协助翻身,并辅以按摩,做好呼吸道清理,避免发生相关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通过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 评分)系统评定,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恢复情况越好[5];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取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定,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恢复情况越好[6]。②比较两组下床活动时间、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评定,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7]。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干预前,两组膝关节、髋关节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膝关节、髋关节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有所提高,且研究组提高幅度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髋关节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髋关节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bP<0.05
2.2 两组下床活动时间、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对比组下床活动时间为(7.25±1.36)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8.65±2.84)分;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为(5.87±1.14)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5.77±3.11)分;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比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593、9.2596,P=0.0000、0.0000<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比组发生压疮2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骨折移位2例、肌腱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6/30);研究组发生压疮0例、下肢静脉血栓0例、骨折移位1例、肌腱损伤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1,P=0.0444<0.05)。
近几年,下肢骨折发病率在不断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生该病以后,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活动会受到极大限制,需要及时进行治疗[8]。现阶段,内固定、外科手术是临床常用治疗手段,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治疗重要组成部分,在下肢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护理观点认为,下肢骨折患者接受治疗后应该以卧床休息为主,不宜过早进行活动锻炼,加之一般护理过于机械化,护理具有局限性,很难满足不同患者个体化的需求,因此,护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9]。但是,大量研究结果与实践经验表明,长期绝对卧床不仅不利于患者恢复,甚至还会引起其他诸多并发症,影响骨折愈合与康复[10]。早期康复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康复护理模式,其能够根据患者实际疾病情况、恢复情况制定针对性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于治疗后第1 天就开始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控制与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使其能够尽快回归至正常生活[11,12]。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膝关节、髋关节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有所提高,且研究组提高幅度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比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康复训练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较高,分析原因在于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认知康复护理的作用与重要性,提高依从性,从治疗后第1 天就开始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训练计划,从而更好锻炼下肢关节、肌肉,改善机体关节功能,在最短时间内能够下床活动,恢复自理能力,除此之外,早期康复训练还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相关并发症,避免发生其他不良事件,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结局。
综上所述,给予下肢骨折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护理,有助于更好改善患者膝关节、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尽早下床,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大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