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芬
由增高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引发等黄染症状被称为新生儿黄疽,黄染症状主要包括黏膜、巩膜及皮肤,部分病理性黄疸很可能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胆红素脑病,对患儿的健康造成影响,需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加强关注[1-3]。间接增高胆红素是治疗新生儿黄疽的首选方法,能够使间接脂溶性的胆红素向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转变,从体内的尿中与胆汁排出,促使血清胆红素含量降低,对胆红素脑病进行预判[4-6]。持续蓝光照射与间歇蓝光照射为本院常用的蓝光照射方法,本课题主要对新生儿黄疸中应用不同蓝光照射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日龄1~28 d,平均日龄(14.54±1.46)d;体重2508~4158 g,平均体重(3250±134)g。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日龄2~29 d,平均日龄(15.27±1.34)d;体重2524~4160 g,平均体重(3320±150)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输液、静脉注射维生素C、口服维生素B2及静脉输注白蛋白等,比对感染患者采取抗生素治疗,若患者存在ABO 溶血情况,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输血[7]。采用不透光布将患儿生殖器部位遮盖住,保护会阴部,并为患儿佩戴眼罩,保护眼部。将蓝光波长调整在440~450 mm,还应对光箱温度进行调节,使其保证在30℃。①观察组应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患儿进行照射4 次/d,照射时间为4 h/次,间歇2 h。②对照组应用连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患儿进行照射1 次/d,照射时间为16 h/次。两组均需连续进行3 d 治疗,若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发严重腹泻、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停止照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及食欲不振,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临床治疗效果越差。②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粪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粪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粪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粪胆红素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粪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粪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
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新生儿发生黄疸,主要包括胎儿时期存在着较低的血氧分压,增多红细胞数目代偿性,在患儿出生后升高血氧分压,导致大量破坏红细胞,并且新生儿存在着较短的红细胞寿命[8-10],以致于生产过多的胆红素。黄疸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主要因早产儿存在着较低的血浆内白蛋白含量,与足月患儿相比,胆红素的量较少,且经常伴有酸中毒、缺氧等症状,在联结胆红素与白蛋白造成直接影响[11,12]。除此之外,新生儿肝细胞无法处理胆红素,因增加肝肠循环,而升高胆红素水平。可以将新生儿黄疸划分为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患儿状况良好,7 d 后,会自然消退黄疸,但病理性黄疸会出现长期不退,若不及时治疗,会损伤患者神经系统[13]。蓝光照射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持续性蓝光照射与间歇性蓝光照射均能使患儿粪胆红素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这两种方法在对新生儿黄疸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主要是在蓝光治疗中,随着不断延长照射时间,会增加产生的光疗反应,但在光疗反应到达阈值后,照射时间的增加,也不会强化光疗反应。相关研究表明[14],在蓝光照射中,会伤害患儿DNA,这种伤害促使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研究结果进行猜测,这种程度的伤害与光疗反应呈正比,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除此之外,还应给予持续光疗患儿良好的护理干预,对光箱温度进行合理调整,且每间隔30 min 对患儿体温进行1 次检测,在患儿接受照射时,用奶瓶替代母乳喂养,并勤更换尿布,预防不良反应情况出现。
总之,在新生儿黄疸中应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方法,能够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儿不良症状,确保治疗安全性,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有临床实践价值。